家里,容不下暴力:40位家暴当事人的创伤与疗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家庭暴力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性质。许多家暴当事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家庭暴力中,受害人不知道自己的受害人身份,加害人还认为自己是受害人,最可怜的是那些未成年的儿童,在家暴面前,他们[1]是最无力的,是最大的受害者。

甚至在心理咨询界,也普遍存在将家庭暴力视为家庭纠纷,从而以“维护家庭和睦”为目的咨询,这是非常可怕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在2016年3月正式实施以来,社会对家庭暴力的重视与日俱增。我们需要一本书,来帮助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自我成长,也帮助心理咨询师等助人者成为专业的家暴辅导人才。

但是,极少数有关家暴咨询的书,几乎都在讨论受害妇女的心理辅导,对受害儿童、受害男子(虽然少,却真实存在着)、加害人的咨询,却几乎完全没有介绍。

家庭暴力咨询与其他心理问题的咨询,包括与婚姻家庭情感咨询相比较,有许多极为特殊的地方。如果咨询师认识不到这些独特性,家庭暴力当事人的咨询就可能“南辕北辙”。

笔者于2010年创办“白丝带男性终止性别暴力热线”[2],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家庭暴力当事人,热线的第一个来电便是男性加害人。2013年,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笔者发起了“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在这个项目之下,2014年、2016年,笔者分别带领了两期“原生家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小组”,2019年又在全国妇联权益部的支持下,带领了《反家庭暴力法》颁布之后中国第一个家庭暴力男性加害人团体辅导小组。同时,从2013年开始,每年选择3个省举办“家庭暴力当事人心理辅导师培训”,先后在15个省培训了2000多名心理工作者。而在笔者讲授的“赋权型性教育讲师培训”“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培训”“猫头鹰性教育营”当中,家庭暴力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笔者积累了大量关于家庭暴力的案例,针对家暴当事人进行辅导的思考与实践,也逐渐完善起来。

2013年,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笔者和林爽等志愿者一起编写了《白丝带热线志愿者工作手册》。本书第一章、第二章,以及每章前面的辅导原则、辅导步骤部分,许多内容来自那本手册。这些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借鉴了家暴咨询领域前人的成果。笔者不敢掠美,故此书以“编著”的形式署名。

书中收入的案例及咨询思路,均是笔者执笔,文责自负。这些案例来自2010—2022年笔者或笔者团队咨询的家暴案例,收录时均对当事人的背景信息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当事人的同意。

据笔者所知,这至少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同时关注家庭暴力受害伴侣、受害儿童、加害人、目击者、重要他人的心理辅导书。每个章节中,既有辅导原则、辅导步骤,又有个体咨询的案例分析。相信这会是一本受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妇联与社区工作者及所有需要处理家庭暴力事务的专业人员欢迎的好书。

同时,家庭暴力的当事人,也可以将此书作为“自助读本”,学习如何自我帮助。它非常实用,可操作性也极强。

暴力破坏了我们的亲密关系,没有人想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中,所以,我们需要有所行动!

使用这本书,让我们一起为自己喝彩!


[1] 除指代具体个体或群体的情况外,本书中人称代词“他(们)”指代的有可能是任何性别的人(群),不一定是男性。

[2] 热线目前以微信方式运行,如需获取帮助可添加微信号:bsdgy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