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贤论衡:四川十大名人研究述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近百年来大禹研究述要

王小红 窦浩玉[1]

禹,姒姓,名文命(一说禹即为名),字(高)密,后世尊称大禹、夏禹。传说禹为黄帝玄孙,颛顼孙(一说禹为颛顼六世孙),鲧之子。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贤圣帝王、夏朝的开创者。

古代文献《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史记》等都记载了禹的故事,尤其传颂禹治理滔天洪水、划定天下九州之事。尧时,洪水横流,禹父鲧受命治水,九年而治水不成,为尧的继承者舜所殛。舜命禹继任治水,禹乃随山浚川、决河导江,终于平定洪水,使民陆处。舜死后,禹继位,设立制度,划定九州,贡金九牧,铸造九鼎,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东巡狩,大会诸侯,死葬会稽。

禹功盛大,德行深远!洪水为害时,“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孟子·离娄下》),不忍天下之民葬于鱼腹,勇于担当,仁德爱民;“禹不以鲧诛而废国事”[2],“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史记·河渠书》),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其“薄衣食”“卑宫室”(《史记·夏本纪》)“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史记·李斯列传》),勤俭廉洁,艰苦奋斗;“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尚书·洪范》)而使治水失败,禹则革故鼎新,顺因水性,疏而导之,科学治水;治水功成,禹则“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实现民族团结,天下和谐。可以说,禹治洪水、定九州、置百官、立贡法、制刑典、建都邑、兴夏朝,使我华夏民族实现由洪荒时代跨入文明社会的伟大飞跃。大禹功高德厚,载之史册,流传千古。

禹生蜀地。大禹故里,文献备载。西汉司马迁《史记》云“禹兴于西羌”,宋裴骃《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谓:“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3]并引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引唐代李泰《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4]《荀子》载“禹学于西王国”,杨倞注曰:“禹生于西羌,西王国,西羌之贤人也。”[5]西汉初陆贾《新语》也载“大禹出于西羌”[6],桓宽《盐铁论》亦云:“禹出西羌。”[7]东汉赵煜《吴越春秋》云:“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产高密(按:即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8]西晋陈寿《三国志》曰:“秦宓言:‘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裴松之注引谯周《蜀本纪》云:“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9]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则直接说大禹为蜀人,其云:“蜀之为邦:天文,井络辉其上;地理,岷蟠镇其域;五岳,则华山表其阳;四渎,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10]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广柔县”条云:“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11]《新唐书·地理志》茂州石泉县下“有石纽山”[12]。宋欧阳忞《舆地广记》绵州石泉县下“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13]。祝穆《方舆胜览》引《帝王世纪》谓“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祼享,岁以为常”[14]。《大清一统志》于龙安府祠庙下云:“大禹庙,在石泉县东南石纽山下。”[15]清末四川护理总督王人文说:“中国言水利者,蜀最先。大禹,蜀人也。”[16]可见,禹兴西羌为蜀人,是自战国到两汉、唐宋明清相承不替的传说。

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古史辨派学者对大禹的真实身份提出质疑,几乎将大禹从巴蜀历史甚至上古文化中抹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潮进行反思,大禹研究再次受到学界关注,并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也从纯粹的历史学扩展到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大量考古资料与民间歌谣、民族民俗学材料,以及传世文献得到相互印证,使大禹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又重新得到了学界的阐释和解读。20世纪以来,有关大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禹真伪与身份、大禹族源、大禹出生地与出生传说、大禹治水、大禹征伐及其家国情怀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