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二分册):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由约翰·布莱恩·哈利(J.B.Harley)教授和戴维·伍德沃德(David Woodward)教授主编、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图学史》(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丛书为“地图学史项目”的主要成果。该丛书由世界各国地图学史及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共同编写,覆盖全世界各地区的地理观念和绘图实践,涵盖地图学史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代表着目前世界地图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册为已出版的这套丛书的第2卷第2分册。为方便读者使用本册,现从以下5个方面对本册作一介绍。

一 本册作者群

由于这套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的,时隔20余年,有的作者业已辞世。有必要介绍这批作者的学术领域及其成就,以示尊敬。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作者的就职机构为撰写本册时的机构。

在撰写本册时,第1章“亚洲的史前地图”的作者凯瑟琳·德拉诺·史密斯(Catherine Delano Smith)是英国伦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除本章之外,该作者还有多种地图学史和历史地理的论著问世,代表作包括《西地中海的欧洲:新石器时代以来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历史地理》(1979)[1]、《圣经地图(1500—1600)提要》(1991)[2]、《英国地图:一部历史》(1999)[3]等。

第二章“东亚地图学史导论”的第一作者内森·席文(Nathan Sivin)是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和科学史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科技史、中国天文学史和中国医学史。有人称之为继李约瑟之后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其代表作有《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与反思》[4]、《道与词:早期中国与希腊的科学与医学》(合撰,2002)[5]、《11世纪中国的医疗保健》(2015)[6]等;第二作者伽里·莱德亚德(Gari Ledyard)同时也是第10章朝鲜半岛地图学史的作者,为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朝鲜史教授。朝鲜地图学是莱德亚德的研究领域之一,此外其研究还广泛涉及朝鲜传世文献研究、朝鲜历史、朝鲜语言、朝鲜艺术、中朝关系、朝鲜与西方交往等。

余定国(Cordell D.K.Yee)为本册的助理主编,独立撰写了本册的中国地图学史(第1—7、9章)并合撰了第20章全书结语(英文版第21章)。他于1989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是安那波利斯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的教授,其领域主要为科技史、文学史和哲学史文献研究。除本册之外,他的代表作还有《空间与地方:中西方的地图绘制》[7]、《世界地图学史的方法与挑战》(合著)[8]等。

第8章中国宇宙图式的作者约翰·B.享德森(John B.Henderson) 为美国巴吞鲁日市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其研究领域为宗教和哲学。

第11章日本地图学史的作者海野一隆为日本大阪大学地理学荣休教授,他是日本地图学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海野一隆著作等身,其中《地图的文化史》[9]已译为中文,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其代表作还有《东西地图文化交涉史研究》[10]、《东洋地理学史研究·日本篇》[11]等,他对中国地图学史也有不少研究。

第12章越南地图学史的作者约翰·K.惠特莫尔(John K.Whitmore)就职于美国安娜堡密歇根大学研究生图书馆,他是一位越南史和东南亚史专家,有不少独撰和合撰的论著问世,对本地区地图学史也多有涉及。

第13章中国和朝鲜半岛星图的作者理查德·斯蒂芬森(F.Richard Stephenson)是美国杜伦大学物理学高级研究员。第14章日本星图的作者宫岛一彦是日本东京同志社大学天文学与科学史教授。

第15—19章以及结语章(英文版15—20章)的作者约瑟夫·E.施瓦茨贝格(Joseph E.Schwartzberg,1928-2018)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其领域为地理学和东南亚研究。他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图学史研究的先驱之一。早在1978年,他以主编和主要作者的身份出版了《南亚历史地图集》[12],该地图集曾获美国历史学会沃土穆尔奖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成就奖。本卷出版后,他仍然笔耕不已,有多种东南亚和南亚地图学史的著述问世。年近90高龄还为《非西方文化的科技、医学史百科全书》撰写有关中国西藏和印度地图史的词条。[13]

二 本册结构

英文版正文分为21章。在对亚洲史前地图所做的简单论述之后,是对东亚地图学的导论,接下来按文化区域和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实际上主要指传统中国的农业区,不同于现代中国的疆域范围)地图学史;接下来是传统时代同处汉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的地图学,之后穿插了东亚星图的内容,涉及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统星图;再下来是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的地图学史,涉及中国西藏和尼泊尔、不丹等国,同时附论蒙古高原的地图学史;再后是东南亚地区,主要论述三类地图,即地理地图、宇宙图和航海图。最后是对全书的总结。出于出版需要,删除原英文版第15章,并对其他章节的个别图表进行了删减。

三 本册主要内容

第1章“亚洲的史前地图”是这套丛书提出的广义的地图定义的成果。这个广义的地图认为,“地图是一种便于从空间上理解人类世界的事物、概念、境况、过程和事件的图形展示方式”。那么追溯地图的起源就不必拘泥于文献史料,可应从人类产生以来所留下的各种遗迹和艺术作品中识别早期人类的“制图冲动”。本章的范围涉及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一些地点。围绕岩画和墓葬所体现的地图属性,提出了一种识别史前地图的方法,以及区别史前图画式地图与绘画的要领。作者还对亚洲天文图和宇宙论地图的起源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最后总结了识别史前地图存在的各种困难,这些困难既包括作品本身带来的困难,也包括语言、国家政策等给获取材料造成的阻碍。作者提出借鉴多学科的方法才能解读史前地图的真正内涵。本章标题虽为史前,但实际上内容并非限于原始社会,准确地说涵盖了各地区地图初兴时期的材料。

第2章“东亚地图学导论”是一篇高屋建瓴、极具方法论指导意义的纲领性导论。作者首先说明本册各章安排的学术旨趣:本册的四大分区遵照的是地图所体现的文化区域,而非国家疆界。因此,尽管习惯上人们将越南归入东南亚,但传统上它属于汉文化圈,因此,与中国汉地、朝鲜半岛和日本归入同一部分。作者对东亚地图学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东亚地图学是否走着一条朝着科学的数理地图不断进步的线性发展道路,文字与地图的关系、绘画与地图的关系、东亚各国接受西方地图学的不同情况,以及中国文化对汉文化圈各国的实际影响等。他特别强调重视对与地图绘制相关的各个维度和观念的研究。

第3章至9章专论中国传统地图。作者改变了以年代早晚为序的叙述方式,选择了地图的政治文化功能、地图的测量技术、地图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西方地图学对中国地图的影响、中国的宇宙图这5个专题进行讨论,贯穿其中的是一条主线:仅仅关注地图的数理属性将妨碍我们正确和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地图,中国传统地图有一条内在的发展主线,它是应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而产生的,而不只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如席文在导论中所言,余定国的这一研究在中国地图史研究中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余定国纠正了过去很多存在问题的观点,初步建立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新范式。[14]

将宇宙图(第8章)纳入中国传统地图的讨论中,同样是采用这套丛书宽泛的地图定义的结果,它使原先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古代材料被纳入地图学史的研究范畴。

第10章专论朝鲜半岛的地图学史。本章分为导论和6节。作者按覆盖范围将朝鲜古地图分为四类,即世界地图、全国总图、省道地图和郡县地图。本章讨论的时段始于公元前,终于19世纪。根据存世古地图的数量,以15世纪为断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作者从现存最早的东亚世界地图——1402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谈起,到圆形世界地图——《天下图》,再到17世纪以后源自西方的世界地图。在世界地图之后,作者论证了15世纪早期到19世纪晚期朝鲜全国地图绘制的文化和技术基础,依时间先后对四类朝鲜全国地图进行整体研究,全国之后是省道地图与郡县地图,最后以流行于17世纪以来的一些重要的关防图结束讨论。[15]

第11章讨论日本明治时代以前的地图学。导论和结语之外分为5节。导论部分总论日本传统地图学的特点,包括术语、比例、方向和材质,以及地图的编纂和主要收藏。第1节介绍江户时代以前的古代和中世的日本地图,按从小到大的尺度,从稻田图开始,到庄园图、神社图、庙宇图,再到行基型日本全图,最后是佛教世界地图。第2节讨论吸收欧洲地图学的早期阶段(1543—1639),这是锁国时代到来以前日本学习西方地图学的阶段。产生于这一阶段的地图包括南蛮世界地图、海图、净得型日本全图、西方地球仪的传入与制作。同时,绘制地图所需的测量工作和技术也得到相应的改进。第4节讨论国家对日本地图学的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节实际上回顾了中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主导下的土地丈量以及全国总图的绘制;第5节则探讨了民间商业发展带来的日本社会印制地图的热潮,这些地图包括利马窦世界地图的衍生作品、民间印制的各种单页地图(日本全图、诸国地图和都市图、路行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以及戏作地图);第6节重点探讨兰学对日本地图学的影响;第7节讨论日本对北方边地和海岸线的测绘;结语对全书作了简短的总结。本章的附录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已知的稻田图、行基型地图、南蛮型世界地图、日本绘制的东南亚和东亚海图、早期日本地球仪、德川幕府时期编制的诸国图以及早期六大城市平面图。

第12章介绍前现代时期的越南地图学。作者的研究是在美国进行的,主要依靠手稿材料,没有机会亲自观摩越南地图。该章将所见越南地图分为宇宙图、大越时期的地图、大越路程图、大南地图四类。作者指出,越南地图的绘制与中央集权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图绘制最频繁的时期为15世纪的最后30年、17世纪后半段以及19世纪的30年代和90年代,均为官僚统治最为强有力的时期。越南地图的绘制主要是针对国内而非外部世界。

第13章和14章讨论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星图和星表。在中国部分,按商代及以前、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宋与同时代王朝、元朝和明朝八段,在介绍各时期天文学发展(天文观测、天文记录、天文仪器制作、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与交流等)的基础上,对其中重要的星图和星表进行详尽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有趣的且有待后人研究的问题,如西方黄道十二宫在中国的传播,但总体上侧重的是对星图的量化分析、星图要素与谱系演变,很少涉及星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本章对朝鲜半岛星图的讨论篇幅较小。第14章讨论日本明治时代以前的日本星图。分古代与中世纪的天文图、江户时代的天文图、星曼荼罗和原住民星图四个部分,以第二部分为主,其他三部分只是简略的介绍。

第15—19章讨论东南亚的传统地图学。这五章分别为导论(第15章)、宇宙图(16章)、地理地图(17章)、海图(18章)和总结(19章)。导论章介绍了东南亚地图学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材料的来源。第16章将东南亚宇宙图分为部落宇宙图(丧仪中的宇宙图、天文图、占卜图),佛教和印度教宇宙图(基本概念、表现宇宙论的图像,包括宇宙结构图、四大部洲与小千世界系统、宇宙局部图),天文、占星、风水和宇宙世界心象地图,对此类地图的多样化材质和多种展示手法做了分析。第17章讨论东南亚地理地图,从一幅包括了大半个亚洲的地图,到东南亚国家地图和主要地区的较大比例尺地图,从大陆到岛屿,然后涉及广大范围内的路线图,再到大比例尺的乡村位置地图、城市地图,最后是建筑平面图。第18章对海图的介绍比较简略,涉及欧洲人绘制海图上的东南亚以及以布吉人为代表的东南亚人绘制的海图,作者重点讨论了东南亚海图与欧洲的关系。

四 本册价值

同其他各卷一样,本册的诞生及其成就首先得益于《地图学史》中提出的广义的地图定义,如戴维·伍德沃德在前言所讲的那样,起初《地图学史》项目只打算将所有非西方社会的地图学放在第一卷,“这一卷内不仅要包括有关史前、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的地图以及亚洲传统地图学,而且要包括有关非洲、美洲、北极圈、澳大利亚和太平群岛原住民社会地图学的讨论。”(前言第ⅩⅩⅢ页)。随着地图定义的扩大,符合新的地图定义的材料越来越多,最终为亚洲部分单独分出1卷2册。广义的地图定义将一些从未被人们视为地图的图形艺术纳入到地图史的研究范畴,史前岩画、仪式地图(东南亚丧礼)、宗教地图、宇宙图式和星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本册中,读者第一次看到许多以往并不视为地图的传统社会的作品以及对它们的精彩分析。

本册是迄今为止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图学史最全面和最权威的研究。本册所涵盖的内容,大多不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特别是中国以外的各区域的地图史,均系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余定国主笔的中国地图史部分,虽然已于2006年译为中文出版,但本册在方法论上的突出价值尚待深刻认识。有关朝鲜半岛地图史的研究论文有零星发表,但以较大的篇幅总论该地区传统地图学的论著尚未出现。日本传统地图在海野一隆的《地图的文化史》[16]一书中有一些展示,但远不及本册日本部分完备和深入;至于东南亚各国的传统地图学,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则几乎完全陌生。

本册的章节安排与研究理路贯穿了一个中心思想,即地图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思想是如何在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传播的。无论是对地理地图、宇宙图、天文图还是海图的讨论,各册作者都特别关注这一问题。从世界范围而言,西方地图学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一现象实则是各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就东亚范围内而言,各章作者都谨慎而客观地评价了汉文化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本册各章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大大扩展了我们观察传统地图的视野。比如什么叫好的地图,地图的人文性,地图与绘画的关系,图像与文字的关系等。当然,由于这是一部20多年前出版的著作,从那时到现在,也出现了不少本区域的地图史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得益于本册的启发,也深化了我们对本册提出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但本册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广义的地图定义的提出,以及从地图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功能解读传统社会地图学的研究范式,迄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同这套丛书的其他几册一样,本册卷帙浩繁,也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英文版全书共984页,正文部分长达849页,彩色地图40幅,黑白插图504幅,表格16张,附表37张。其中500多幅地图,多出自世界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有些出自并非公开的私人收藏、寺院或档案馆。图片尺幅较大且印制精良,辅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即便是简单的翻阅,其效果也不啻于观览若干专题地图特展。书末所附长达45页的参考文献以及78页的索引词都为将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 本册阅读说明

读者在阅读中译本时注意以下体例:

1.正文、附录、图版中“见某页”,指原书页码,非指中译本页码。原书页码在中译中标为边码,读者可根据边码找到原书页码。

2.所有纪年,采用公元纪年。

3.书名后括注的数字指成书年代,人名后括注的数字指在世年代。

4.个别罗马拼字的日文地名、人名因存在一字多音现象,未能译出。

5.有图名的地图一般加书名号。

6.书末词条主要依据书后的总索引(General Index),挑选了与各国地图学史相关的较重要的人名、地名、书名、地图名。

7.脚注的翻译以便于读者溯源为目标,罗马化的中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参考文献尽量还原为初刊语言,西语一般为初刊语言,因此保持原样。脚注中说明性文字译出。脚注括注的注释号,如(注释1)指原书的注释,非中译本注释。

8.为了配合出版,对于涉及边界、民族等的敏感词汇或句子,翻译时做了适当删减。

黄义军


[1] Delano-Smith.(1979),Western Mediterranean Europe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ItalySpainand Southern France since the Neolithic,Academic Press.

[2] Delano-Smith,& Ingram,E.M.(1991),Maps in Bibles,1500-1600:An Illustrated Catalogue,Librairie Droz.

[3] Delano-Smith,Kain,R.J.P.,& British Library,(1999),English MapsA History,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4] Sivin,(1995),Science in Ancient China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Variorum.

[5] Lloyd,& Sivin,N.(2002),The Way and the WordScience and Medicine in Early China and Greece,Yale University Press.

[6] Sivin,(2015),Health Car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Springer.

[7] Yee,St.John's College,Elizabeth Myers Mitchell Art Gallery,& Library of Congress,(1996),Space & placeMapmaking East and WestFour Hundred Year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artography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Geography and Map Divisionand the collection of Leonard & Juliet Rothman,St.John's College,the Elizabeth Myers Mitchell Art Gallery.

[8] Woodward,Delano-Smith,C.,& Yee,C.D.K,(2001),Plantejaments i objectius d'una història universal de la cartografia .

[9] [日]海野一隆:《地图学的文化史》,王妙发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0] [日]海野一隆:《东西地图文化交流史研究》,清文堂出版社2003年版。

[11] [日]海野一隆:《东洋地理学史研究·日本篇》,清文堂出版社2005年版。

[12] Schwartzberg,Bajpai,S.G.,&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New York,(1992),A Historical atlas of South Asia(2nd impression,with additional materia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Schwartzberg,(2016),Maps and Mapmaking in Southeast Asia.In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pp.2678-2680),Springer Netherlands.https://doi.org/10.1007/978-94-007-7747-7_9781

[14] 本册中国部分的内容(除宇宙图和星图)曾以《中国地图学史》为书名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姜道章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姜教授的译文自然优美但有不少地方加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此次重译,与作者余定国教授就书中的疑难多次往来通信,尽量忠实于原文且各章经过余定国教授的审定(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姜道章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郑尚勋将本章译为韩文,并易名为《韩国古地图的历史》,由松树出版社2011年发行。这条信息承蒙首尔大学韩国史系博士生侯选人李好见告,他在协助我翻译第10章的过程中,人名、地名和历史文献的翻译参阅了韩文版。

[16] 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王妙发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