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章 梁国
卫阳带着所有邑卒赶回校场,让伙夫给邑卒们炖上一锅烂肉,又拿出粮食,煮上几锅饭食。
小伙子们激战一晚,又行军半日,早就肚子空空,如果不是之前吃出来的体质,估计还有不少人会晕过去。
见到伙食,他们立刻朝着自己嘴里送。
吃完,卫阳也没有开始训练,而是开始了士兵们最期待的环节。
论功行赏!
这次赏赐,卫阳以拉近与将士们的关系为主,此时小伙子们大胜而归,心中骄傲,正是容易对人产生好感的时候。
尤其是卫阳这种,在他们眼中具有权威的人物。
果不其然,经过卫阳的一番奖赏夸赞,大家对他瞬间亲切许多。
随后,卫阳又让人将镰的头颅放在陈邑的城头,用来激励士气,警告四周的山匪。
.........
邑卒首战告捷,大家都见过怎么杀人,或者说,见识到了,在战场上,人命并不值钱。
老兵与新兵的转化,可能就在这一瞬间。
时间继续推移,卫阳让士兵们照常训练了一天,让大家冷静冷静。
随后,在第三日,卫阳带着士兵出发了。
不过,这次,卫阳没有没有再专门挑晚上去了,而是在卯时就集结了大军。
自己的卫星地图,卫阳不知道陈邑里面有没有人猜到,但是,他敢确定的是,山匪那边肯定没人知道。
毕竟,自己也才剿了两次匪,山匪都不一定发现陈邑又有一支邑卒队伍了。
因此,卫阳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明显,至少,将自己在子时能准确发现他们位置的事情,藏匿一二。
这些东西,以后都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正好,现在时间也来到夏日,即使是卯时,太阳也早就升起。
来到目的地,卫阳还装模做样地探查了一番,随后带着士兵直接冲上了山匪的窝点。
这次遇到的山匪,比之前人还多,四十多人。
不过,这些人就明显是散兵游勇了,卫阳带着邑卒,都冲到他们山寨口了,都没有人发现有人来了。
等到山匪们惊醒,卫阳已经带着手下的邑卒,杀到了他们的床前。
这次的山匪,没有之前的有骨气,卫阳只是稍微威胁了一下,那山匪头子当场被吓尿了,把所有的财宝都拿了出来。
不过,这次卫阳却开心不起来了。
因为,这批财宝里面,又有四副铁甲!另外有刀兵几十把。
前两个山匪有甲胄,卫阳尚且可以理解,那两伙盗匪身手都不错,身上的甲胄可能是从军队中拿出来的。
但是,面前这伙匪盗,卫阳可没看出,他们有什么本事,唯一的优点就是人多。
但也仅仅是人多了,这些人上战场,是不可能配有甲胄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些甲胄肯定不能是突然冒出来的。
卫阳拿着这些东西,前去审讯山匪的贼首,贼首吞吞吐吐,说不清楚甲胄的来源,只说是陈邑的一伙大山匪给的。
那伙大山匪让他们拿好甲胄,等待时机,到时候等待他们的命令。
并且,大山匪还承诺,只要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到时候会帮助他们搞定户籍的问题,并且赏赐钱粮,让他们荣归故里。
荣归故里,对于这些在山上无家可归的人来说,诱惑可大了,于是这些小山匪纷纷答应。
山匪首领交代到了这里,其实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卫阳已经大致猜出了这些山匪背后是谁。
梁国人!
这些山匪,基本都是梁国的溃军,因为当了逃兵,成了黑户,想要恢复户籍,肯定需要动用梁国的手段。
反正,肯定是对宋国有意见的人,才会这么干,宋国人自己不可能把甲胄刀剑送到又一群匪盗手上,如今宋国的情况也不允许。
再加上之前左司马那边送来的那封信件,里面就提醒过卫阳,北方的梁国可能会有异动。
种种细节加起来,箭头都指向北方的梁国。
山匪首领口中的大山匪,卫阳也知道,估计是出于北方的一窝山匪,那伙人有整整两百多人,是陈邑内部,山匪人数最多的山寨。
而这个山寨,位置上也靠近梁国。
卫阳想着这些,带着士兵回到陈邑,叫来了陈太伯与陈行,二人见多识广,可能对这些盔甲有印象。
陈行也确定,这些盔甲是出于宋国工匠之手。
卫阳说出了自己的猜测,陈太伯与陈行霎时间面色大变。
卫阳立刻写了四封信件,两道竹简,两封书信,竹简一送给宋君,报告自己最近在陈邑内的情况,清剿山匪云云,并且说了一遍,在山匪身上发现了宋国的盔甲,都是干瘪的陈述,没有任何主观看法。
竹简二,也是送给宋君,不过里面就有了自己关于山匪身份的具体猜测,可能是梁国的计谋,让宋君早做打算云云。
书信一,则是送给左司马的信件,这份信件就是家书,则要主观许多。
卫阳谈论着自己在陈邑的谋划,以及对于梁国阴谋的猜测。
书信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对卫夫人随便唠家常,报个平安。
卫阳交代陈行,先去见左司马,等到左司马拿定主意,再根据左司马的提示,选择上交那封竹简给宋国官方。
卫阳虽然对于宋国如今形势不清楚,但他也知道,现在宋君似乎大限将至,宋国朝野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卫阳自觉还是小心行事为好,万一踩雷可就不好了,
让自己姑丈先看看,等到姑丈确定了,跟着姑丈后面冲锋,这样做才最保险。
这样做,虽然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但是如今的宋国,结党营私已经是最小的问题了。
卫阳只知道,自己这个位置是左司马给的,左司马连这个都能安排,估计宋君也不会在意自己汇报时间的早晚问题。
至于左司马那边会不会用这些事情来坑害自己?
肯定是不可能的,倒不是说不能,主要没必要,还是那句话,自己在宋国能有立锥之地,都是因为左司马,他要是想坑害自己,一句话了事。
陈行称了声好,立刻骑马赶往国都。
卫阳谨慎的态度,被一旁的陈太伯看在眼里。
陈太伯只能感慨,有些东西,就是需要天赋的。
当初他要是有这份警觉,陈家说不定已经成为宋国公室了。
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