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干中医传承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柯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马利中 胡灵敏 樊留博 柯 干(指导)

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医科

柯干主任医师是一位学验俱丰的名老中医。他从医数十年,集临床、教学、科研经验于一体,医术精湛,经验丰富,临证思路开阔,辨治思路清晰,善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融会贯通,尤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方面有其独特的诊治经验,临床疗效十分显著。笔者随师3年,现结合老师临床诊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典型病例及平时的授课笔记,总结其治疗本病的独特经验如下。

(一)常用治法

1.清热利湿解毒法

适用于湿热未清,病情明显活动者。症见胁痛腹胀,肢体倦怠,口苦心烦,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部分患者可见黄疸。代表方剂: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茵陈四苓散。常用药物:垂盆草、板蓝根、虎杖根、平地木、茵陈、六月雪、过路黄、田基黄、大黄、薏苡仁、猪苓、茯苓、厚朴、茅术、泽泻、车前子。若见胁痛腹胀,肢体倦怠,口干而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滑,属湿重热轻,方用茵陈平胃散加减化湿清热。

2.疏肝理气解郁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者。症见胁胀胁痛,情志抑郁,口苦腹胀,纳谷不馨,苔薄白,脉弦。代表方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常用药物:柴胡、枳实、白芍、郁金、香附、青陈皮、八月札、佛手柑、川芎。若兼见便溏,倦怠,脉弦缓,此系肝郁脾虚,方用逍遥散加减疏肝调脾。

3.活血祛瘀软坚法

适用于肝郁血瘀者。症见右胁刺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齿衄,鼻衄,赤缕红丝,朱砂掌,胁下痞块,舌质暗红,脉涩。代表方剂:《金匮》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血府逐瘀汤。常用药物: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当归、茜草、川芎、郁金、延胡索、水蛭、地鳖虫、炮山甲、生鳖甲、生牡蛎。

4.健脾益气法

适用于脾胃气虚者。症见腹胀便溏,肢体困倦,苔白,舌淡有齿痕,脉细弱。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炙甘草、陈皮、法半夏。

5.滋肝补肾法

适用于肝肾阴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一贯煎。常用药物:生地黄、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茵陈、生鳖甲、鳖甲胶、龟甲胶。

(二)治疗体会

1.根据邪正虚实,权衡缓急轻重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错综复杂。湿邪久困,多见脾虚之证,而肝气郁结,每有发热、血瘀、阴伤之变;肝肾阴虚与络滞瘀生常相伴出现,脾胃气虚与痰湿困顿多兼夹而至。故治疗时,或数法合用,标本兼顾;或寓补于攻;或寓攻于补。一旦辨证明确,施治守方为要。在具体用药时,应当注意:化湿不宜燥烈太过,以免动阴;清热不宜苦寒太过,以防伤脾;补脾不宜壅滞太过,恐伤健运;养阴不宜滋腻太过,应虑碍中。临床每见用药攻伐太过,正虚邪恋,病久不愈者,当以扶正为先,所谓扶正即所以祛邪也。遵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和林珮琴“疸久治脾”之说,对慢性乙型肝炎症情复杂、久治不愈者,用健脾益气法,每使多年沉疴重获生机。若见肝肾亏虚者,又当滋补肝肾为先。

2.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慢性乙型肝炎除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外,还必须结合一系列生化指标确定病情轻重,并结合生化指标指导用药。一般来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柯师常用垂盆草、板蓝根、平地木、六月雪、虎杖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黄疸指数偏高用茵陈、山栀、过路黄、田基黄、虎杖根等清热利湿之品;若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柯师常在清热解毒的同时酌加黄芪、党参、灵芝、山药、黄精等扶正之品。当然辨病用药,虽能提高疗效,但必须与辨证相结合,否则弊多利少。

3.攻伐不宜太过,中病即止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邪毒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并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解毒之品较为常用。但这类药物多属苦寒,久用易伤及脾胃,特别对于脾胃素虚者,更应配合健脾和中之品方能奏效。一般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就要逐渐减少苦寒之品,或者减量使用,决不能一味攻伐,败其正气。慢性乙型肝炎,肝脾常肿大,且面色晦暗,每多有血瘀指征,因此活血祛瘀药势在必用。据现代药理研究,活血祛瘀药在改善肝功能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肝脏血流量,以及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但活血祛瘀药物耗气伤阴,故久用宜配以益气养阴之品。

4.预后

本病后期,若脉象弦细或弦缓,预后较好;若脉象弦紧,则邪盛正虚,为难治;若舌质红绛,则肾阴亏虚,预后差。

(三)小结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对健康威胁较大的疾病,但目前中、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西医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①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作为治疗的关键;②减少肝脏炎症;③促进肝细胞的恢复与再生;④减少和防止肝纤维化。中医治疗重在辨证施治。用药也往往熔清(清热)、化(化湿)、疏(疏肝)、消(消瘀血)、补(补气、血、肝、肾)于一炉,只要遣方用药得当,再配合心理治疗、合理饮食和休息,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原载于《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第4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