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她带家人走向辉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35.原来传家宝是移动的记忆库。

立夏清晨,敦煌研究院的实验室内飘着罕见的细雨。

小雨正把竹蜻蜓的螺旋桨浸在装着月牙泉泉水的玻璃缸里,虎娃举着纳米扫描仪蹲在旁边。

水珠在翼面凸点上滚动时,竟折射出淡金色的纹路——那是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开凿第一个洞窟时,斧凿撞击岩石的震动频率,正通过水分子的共振显形。

“清沫,你这串佛珠……”江雾凇推了推眼镜,盯着柳清沫新戴的老坑翡翠手串。

每颗珠子接触终端的瞬间,算法都爆发出不同频率的震动:明代茶马古道马帮的铜铃声在第一颗珠子里回荡,第二颗竟解析出1908年伯希和在藏经洞挑拣经卷时,指尖划过绢画的细腻触感。

当最后一颗刻着“清“字的翡翠触底,整个实验室的全息屏突然播放起无声影像——柳家先祖在清末动荡中,用米汤调和矿物颜料修补壁画的模糊身影。

“原来传家宝是移动的记忆库。”

柳清沫摘下手串时,发现每颗珠子的包浆里都嵌着极细的沙粒,“太爷爷当年总是说“摸玉要带三分体温”,现在才知道,他是在教我们用体温激活祖辈的守护记忆。”

说着说着她便落下泪来,但情绪的宣泄很快就被静止。

她突然把珠子按在江月腕间的手环上,两种震动频率相撞的刹那,手环凸点竟拼出半句失传的敦煌曲子词,正是壁画修复时画工们传唱的小调。

国际视障音乐家协会的访问团就在这时抵达,领头的是位戴着骨传导耳机的银发女士,她抱着个裹满粗麻布的长匣:“在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我们发现了这个。”

打开麻布,露出半截断损的七弦琴,琴腹内的盲文刻痕在算法扫描下突然“奏响“——那是公元7世纪佛教乐师为壁画配乐时,指尖扫过琴弦的震动残章。

当江月戴上触觉手套触碰琴身,指间竟浮现出立体的音波纹路,每个音符都对应着巴米扬飞天壁画衣褶的走向。

最疯狂的实验在午后展开。小雨和虎娃把竹隐村的竹编风铃、柳清沫的翡翠佛珠、古格转经筒、汉代镇纸的沙粒,全接入了共振网络的核心服务器。

江雾凇半开玩笑地给这个项目取名“文明八音盒“,却没想到当第一缕阳关照进实验室,所有设备突然自动奏响了奇异的和声:

风铃的竹纹震动对应着莫高窟檐角铁马的清响,佛珠的翡翠共鸣重叠着玉门关的羌笛,转经筒的凸点震颤竟与七弦琴的泛音完美共振,形成一曲跨越三千年的丝路交响乐。

“姐姐!竹蜻蜓能抓彩虹了!”虎娃举着沾着水珠的竹蜻蜓冲进来说。

原来当细雨穿过螺旋桨,算法将光的折射频率转化成了可触摸的色阶震动——红色是张骞带回的石榴汁液在陶罐上的沉淀,橙色是安史之乱时敦煌画工藏起经卷的心跳,最奇妙的青色,竟暗藏着1944年常书鸿先生在油灯下临摹壁画时,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