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版序言
写地方独特 求历史真实
历史纪实性小说《哈埠谍事秘闻》是孟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曾于 1991 年 9 月 24 日起在《黑龙江日报》上连载,讲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在哈尔滨发生的最具传奇色彩的间谍范斯白的故事。在当年曾引得街谈巷议,传闻一时。现在此书修订再版,可见其价值仍在,魅力犹存。
一
孟烈先生已届耄耋之年,是我们朋友圈中的长者,成就卓著,大家都尊称其为“孟老”。孟老精神矍铄,谈话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令人敬佩!孟老曾说过,再版此书重点在于探究范斯白的隐秘及历史考证。他“下潜史海深层,捞取那些沉没已久、不易寻得的宝藏”的过程,恰好说明了我要谈到的:
孟老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是个较真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他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不随声附和没有经过他自己深思熟虑的历史结论,在哈尔滨地名的语言族属和释义、哈尔滨城史纪元等重大历史问题上旗帜鲜明,从不含糊。
他是一位博览群书、有扎实文史功底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博闻强记、博学多闻,有些成语、名言警句、古典诗词、俚语、歇后语甚至可以信手拈来。
他是一位勤奋善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人。88 岁仍然可以熟练地应用微信,编辑图片,令人感佩。
他是一位才思敏捷、诙谐幽默的人。经常妙语连珠,令人捧腹……
二
说来也属奇缘,我与孟老数十年的密切合作与交往竟始于这位多重间谍范斯白。我们是先闻其声,后识其人,再谋合作的。20 世纪 70 年代末,哈尔滨地方史研究所在哈尔滨市图书馆成立,关成和先生带领我们编辑出版了四辑《地方史资料》。孟老与关先生本为故交,常来电话索要资料,探究有关范斯白的史实及历史背景。一来二去,我们也在电话中成了未曾谋面的熟人。后来,大概是 1992 年,在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召开的讨论会上,我们第一次见面,便就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历史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再后来,又有了我们一次次的愉快合作:1997年为圣·索菲亚教堂筹办《哈尔滨老照片展》、1998—2001 年在《退休生活》杂志连载《画说哈尔滨》专栏、2000 年策划出版《哈尔滨旧影》、2003 年编辑出版《画说哈尔滨》《哈尔滨旧影大观》等,2005 年一起创办了哈尔滨乡情文化沙龙,一起合写《名城与城名》……
三
《哈埠谍事秘闻》的连载取得成功后,1994 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改名《在中国的四重间谍范斯白》出版,仍颇受欢迎,好评如潮。二十多年后此书经修订由原出版社再版,足以看出一个好故事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魅力。
钱锺书先生曾说过,史学与文学“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大概就是对“文史不分家”的另一种诠释吧。笔者认为,史学与文学不尽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学科上分属于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遵循的逻辑和书写的文本上也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历史文学,特别是历史纪实文学则将历史和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起历史论著来更普及、更可读,比起一般小说来创作更困难、更吃功夫。成功的历史文学(包括戏剧、影视)作品需做到:重要的历史背景(年代、地域、职官称谓等)不可时空错位,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可随意杜撰,重点的历史人物不可张冠李戴。孟老创作《国际间谍范斯白》主要是依据范斯白的自述《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1939 年生活书店版)。“这是一本揭开大秘密的书,有着毫无疑问的独特价值”;这是一本真实而又离奇的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令人手不释卷。但回忆录毕竟只是个人回忆,好多史实有描述而少背景,好多事件有过程而无细节,好多人物有交代而无个性,甚至不得不隐其姓名,给人留下了诸多猜度和遗憾。把回忆录演绎成历史纪实性小说则需交代背景,连接虚线,丰富细节,填补空白,突出人物,渲染气氛,完整故事,增强可读性。这是需要有丰厚的历史修养和扎实的文学功底的,这恰是孟老的长项!
笔者以为,《国际间谍范斯白》最为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与历史接轨,二是与环境对号。这两点成为历史真实之关键,做到这两点,才真能“力求保持真实但不束缚笔墨,忠于史实而又有所演绎”。
1.与历史接轨
范斯白的自述英文版于 1938 年在伦敦出版,中文版于 1939 年在中国香港出版,同年 4 月国光印书馆又在大后方印发。当时,哈尔滨与上海均处于日伪统治的阴霾之中,为保护当事人之安全,并回避日本人之忌讳,许多人是隐名或用代号表述的,比如S.K.夫人、我的日本新长官、C上校等。半个多世纪之后,再说此事,就必须要和史实吻合,以史补史,力求其真确,要具体落实到人头上,还不能瞎编胡猜,任何虚构假设都将损害其历史价值。孟老所写的与范斯白打交道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用排除法来确定的,都是十分准确的,经过了“有可能是他,到必然是他,到只能是他”的分析推理过程。例如:
(1)将与范斯白交往最深、影响最大的华人好友、“爱国老人”“旧派绅士”确定为马忠骏,这是十环的命中!后经马公子维权证实“在他小时候,范斯白常去他家,并叫其父为‘干老’(即义父)”,便是最有力的旁证。
(2)将其引荐给张作霖之人,确实是鲍贵卿,这也是十分准确的。曾有人认为是吴俊升,实则不可能。而鲍贵卿则具备三个条件:与张作霖的关系、与范斯白的关系、职务地位。这个牵线者,确为最佳人选。
(3)在青岛为范斯白解围者确定为沈鸿烈,有较强的可信度。因为沈鸿烈曾是奉军高层,是东北海军司令,与范斯白亦有历史渊源,“九一八”事变后他率东北海军入关,驻防青岛,任青岛市市长兼第三舰队司令。有能力助范斯白摆脱困境者非他莫属。
其他人物,如安藤麟三、荒木贞夫、小矶国昭、东条英机等,都是根据其职务、经历、任期、事前事后的地位变化,用排除法加以推算的。达到了除了他没有别人的境地,自然也就合情合理,提不出不是他的反证。把这些人找对了,才算是与历史事实接上了轨,从而达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事真理不妄,事妄理亦真”之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胡编,如把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拿到哈尔滨来发号施令。
2.与环境对号
写好此书,必须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把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地域特色立体地、鲜活地加以呈现,才能吸引人。引人之处不仅在范斯白的传奇经历,还有在他经历的过程中连带出的历史氛围,并借以展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哈尔滨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特色。孟老就是经这样缜密推理、果断排除、准确描述、特色语言,实现了他“传神再现历史”的主张。
在书中的 30 个章节中,涉及几乎所有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风貌相关的地名、街名、店铺名、军政机关、教堂寺庙、银行、人物,多达数百处,无一不真实可信,无一不准确真实。
协约国出兵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协约国各国一个个将领准确无误。英军司令诺克斯、捷克兵团司令盖达尔、西伯利亚全俄政府陆军总长伊万诺夫……有些恐怕我们搞历史的人也说不太清楚。
再以地名、街名、店铺名为例:“哈尔滨三大块儿,道里、南岗和道外”。在道里和南岗又明晰地介绍了中国大街、石头道街、新城大街、地段街、比利时街、塞尔维亚街;按街道又提到了秋林、马迭尔、松浦洋行、马尔斯咖啡店、公和利、日升恒、同发隆、登喜和、武藏野、丸商、前田时计店、新哈尔滨旅社、格兰德、新世界、阿依卡查尔夜酒店、埃尔姆利酒精厂等。
军政机关:日本特务机关、宪兵队、基督教青年会、俄罗斯法西斯党、俄罗斯兄弟真理会、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教堂寺庙:极乐寺、圣母安息教堂、伊维尔教堂;银行:汇丰、麦加利、花旗、信济、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人物:范斯白、中村、井上勇彦、考夫曼、关达基、基斯利岑、鲁德义等。
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沿革、部门、职能、人物生平、建筑风格说得就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准确无误,这是需要下多大的功夫,看多少史料,有多么扎实的历史功底啊!
四
涉及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特性语言等文学层面的东西,我是外行,说不出子丑寅卯,只是觉得好,令人手不释卷!好多情节在范斯白的原书中并没有交代和展开,孟老凭自己的历史文学功底和编剧能力,非常成功地构思出精彩的、符合情理的细节,令人拍案称奇!例如,经马忠骏介绍,认识鲍贵卿,又经鲍贵卿引荐,拜在张大帅门下成为洋密探一段,写得丝丝入扣,有情有景,还有符合各自身份的对话,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再如,“港口伏击”“妙计脱身”几章中,描写在青岛港口码头沈鸿烈派人到青岛丸接范斯白夫人,土肥原去青岛向沈鸿烈要人,而范斯白扮成英国商务代表大胡子查理巧妙脱身乘海军汽艇平安抵达上海,悬念迭起,惊心动魄!
我有幸提前看了孟老此次修订再版的《国际间谍范斯白》的文稿。孟老又对与范斯白关系密切的马忠骏、张作霖、沈鸿烈等身世背景做了深入生动的交代,还加入了苏奉间谍战、李顿调查团密使会见马占山等重大事件,使故事更厚重,情节更引人,人物更鲜活,读来更有历史感,更有可读性。这些不是三言两语能道清楚的,请大家关注新书的出版吧!
汉代王充在《论衡·别道篇》中说:“不览古今,论事不实。”孟老恰是博览历史,精心设计开篇布局,而使文中论事确实,不似某些所谓历史文学作品连蒙带唬,胡编乱造,误导读者,遗患无穷。这或许就是我推崇《国际间谍范斯白》的原因吧。
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