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卷

闲趣篇

安步当车

典出《战国策·齐策四》。

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矣,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战国时候,齐国有个著名人物叫颜。一天,齐宣王召见他,齐宣王说:“颜过来。”颜也说:“大王过来吧。”

齐宣王听了很不舒服。左右的大臣都质问颜说:“大王是一国之长,而你呢,不过是一个臣子,竟敢在大王面前这样放肆,成何体统!”颜说:“不能这样说。要明白:如果我们走到大王的面前,这表示我们仰慕势利,奉承拍马。如果大王走到我面前,就显示着大王是尊重贤士。是叫我仰慕势利,奉承拍马好呢?还是请大王尊重贤士好呢?”

齐宣王听了忍耐不住,问:“国王高贵呢?还是贤士高贵?”颜从容地说:“当然是贤士高贵,这是有历史为证的: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曾经下过一道命令说:‘有谁在贤士柳下惠的墓地上砍伐树木的,处死刑。’又说‘:能够取得齐王首级的,封大官,赏千金。’从这点看来,贵为国王的头还比不上一个贤士墓地的树木呢!”

齐宣王被弄得啼笑皆非,叹一口气说:“好了,君子是不可以怠慢的。请你收我做弟子吧。以后你可以过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听罢,立刻辞别齐宣王说“:谢大王的厚爱,我是布衣粗食惯了的人,我觉得安步可以当车,晚食可以当肉,我还是回家自食其力好了。”

“安步以当车”即以步行代替乘车,指习惯于常规,保守住本分。后来人们用“安步当车”比喻人能不贪富贵,安于贫穷。

白衣送酒

典出《续晋阳秋》。

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生性最爱好饮酒。但隐居山乡,家境贫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故旧知道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办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美好的佳节,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这天陶渊明家中一滴酒也没有。他只好无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时,陶渊明远远望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来。走近一看,此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来,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向他袭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赠酒、饮酒,或比喻自己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

车辙马迹

典出《左传·昭公十二年》。

楚王冬猎,驻扎在乾。一天傍晚,楚国的右尹子革来拜见楚王。楚王和他谈论国事。

楚王说:“当年我先王熊绎,和齐、卫、晋、鲁四国的国君一起侍奉周康王,他们四人都得到了宝鼎,只有我国没有。假如我派人到周去要求分鼎,周天子大概会给我的吧?”

子革回答:“对!肯定会的!”

楚王又问:“许是我伯祖父居住的地方,现在郑国人霸着不给我,如果我去要这块土地,郑人大概会给我的吧?”

子革又顺着楚王说:“周天子都不敢吝惜宝鼎,郑国哪敢吝惜土地?”

楚王接着问:“当年诸侯各国都怕晋,现在我修筑陈、蔡和两个不羹城的城墙,把这些城墙当成楚国的城池,诸侯大概会怕我了吧?”

子革又赶快附和:“楚国如此强大,谁不怕大王您啊!”

侍坐在旁的楚大夫仆析父,趁楚王暂时离开的空隙对子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您对大王说话都像回声一样,那楚国将怎么办呢?”

子革胸有成竹地说:“我这是作准备呵,把刀磨快,等大王回来,我就要斩杀他的暴虐凶恶。”

楚王回来,继续和子革交谈。子革说:“昔年周穆王想随心所欲地周游天下,打算在全国各地留下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一首《祈招》诗,劝阻了穆王周游,穆王因此没有被篡位、谋杀。”

楚王极想知道《祈招》诗的内容,子革告诉他:“这首诗说:‘祈招啊,安静祥和,明告善言。国之用民,就如金玉,随器制形,随力使用。去掉醉满过饱之心吧!’”

楚王心中震动,连着几天不吃不睡地思索,他是被子革的话打动了。

长沮桀溺

典出《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一天,在路上看见有两个人在田中耕作。孔子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什么地方。原来,这两个耕田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是两位隐士。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手握缰绳的人是谁呀?”子路说是孔丘。长沮一听是远近闻名的孔子,便说:“他是最熟悉道路的人,何必来问我们呢?”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又问他:“你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是的。二位隐士对孔子周游列国的举动很不满意,就借此说道:“如今天下纷乱,如洪水滔滔,谁又能将它改变呢?你与其跟从那个逃避恶人的人,还不如追随那些逃避整个尘世的隐士呢。”然后继续埋头耕作,不再理睬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孔子听了两位隐士的话,感慨万端。他叹了一口气,说道:“让我隐居山林,与飞鸟走兽同群,我做不到;让我追随那些隐士离开社会和人群,是不行的。如果天下有道,政治清明,我又哪里用得着出来四处奔走谋求改变呢?”

后人用“长沮桀溺”的典故指避世隐居的高人;或形容退隐田间,逃避世事。

莼羹鲈脍

典出《世说新语·说鉴》。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现在天下战乱纷纷,祸难不断。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我本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的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做这一个受拘束的官儿,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到齐王那里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就在季鹰辞官回乡不久,齐王司马炯因谋反被杀,他手下的人纷纷受到牵连,有好些人还丢掉了性命。只有张季鹰幸免于难,人们都称赞他有先见之明。

后人用“莼羹鲈脍”、“季鹰思归”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重阳登高

典出民间传说。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这天,人们要在胸前佩戴茱萸,饮菊花美酒。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又叫“艾子”,味道苦而香,有驱虫去湿、延年益寿的作用。菊花酒是菊花加小米酿制而成,芬芳可口,舒筋活血,对身体很有益处。

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登高的习俗。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相邀登高,望远抒怀,其乐无穷。登高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围绕登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

东汉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人,对道术很感兴趣,便到外地拜了个道士为师,悉心钻研。多年以后,他的学业大有长进。有一年秋天,他师傅告诉他,九月九日那天,他的家将有瘟神降临,让他务必回家一趟,并告诉了他消灾的办法。九月九日那天,桓景日夜兼程地赶回家里。他依照道士的吩咐,给家人每人发了个装有茱萸的绛色小袋挂在胸前,并让他们都喝了菊花酒。之后,他领着家人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痛痛快快地游玩了一整天,直到夕阳落下时才回家。回到家里一看,养的猪、狗、猫、鸡、鸭等统统死掉了,他想,只要家人都平安无事,死些鸡鸭又何妨。九月九日这天过后,他又辞别家人,回道士那里继续学习。见了师傅后,桓景把结果给师傅说了。道士捋着胡须,笑笑说:“那些猪狗鸡鸭都是替死鬼,代你家消灾避祸。”

这个故事传开后,登高的风俗便渐渐为人们所继承。登高望远具有了消灾避祸的意义。

杜康美酒,醉伶三年

典出民间传说。

刘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诗文写得很好,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他又是个著名的酒徒,随身带着个酒壶,走到哪儿喝到哪儿。

刘伶不仅爱喝酒,而且酒量非常大,没有人能比得过。当时,有个著名的造酒师叫杜康。他酿造的酒,味道香甜,但酒性很烈,一般人都不敢多喝。

刘伶听说杜康的酒很有名气,便特意登门造访。进了酒店后,杜康拿出小酒盅、小酒壶来招待刘伶。刘伶大手一挥:“拿大碗、搬酒坛来!”杜康微笑着说:“先生先喝一盅品品味再说嘛。”刘伶先喝了一盅,觉得味道异常甜美,接着又喝了一盅,头便开始发晕。他照样又喝了第三盅。这第三盅一下肚,刘伶觉得天旋地转起来,舌头打了结,话也说不出,眼也睁不开,趴在桌上起不来了。

杜康叫两个伙计把刘伶扶回家去。刘伶回家后,蒙头大睡。一直睡了七天七夜,也不见醒来。他妻子急得要命,摸摸他的鼻息,发现没气了,大哭一场,把刘伶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晃3年过去了。有一天,刘伶的妻子正在家里纺线,忽有人来访。此人正是杜康,他是来要酒钱的。原来刘伶三杯下肚便烂醉如泥,酒钱的事早忘得一干二净。他妻子一听,顿时发火道:“原来我丈夫是喝了你的酒被醉死的!你要钱,我还要人呢!”说着,就要跟杜康拼命。杜康赶紧劝阻道:“大嫂休怒!刘伶不会死的。不信我们看看去。”

两人来到刘伶坟前,挖开坟。刚打开棺材盖儿,红光满面的刘伶像刚睡醒似的,睁开眼,打了个哈欠。

从此后,杜康美酒,醉伶三年的故事便流传开了。后人曾为此事作诗云:

天下好酒数杜康,

酒量最大数刘伶。

饮了杜康酒三盅,

醉了刘伶三年整。

当然,这只是民间附会的传说而已,因为杜康和刘伶两人并非同一朝代的人。

二酉藏书

典出民间传说。

我们赞扬某人读书多、学问大,往往用“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来形容。这“二酉”是什么意思呢?

在湖南省沅陵县西北有座二酉山,山上有个二酉洞。洞外附近四块石头上刻着“古藏书处”四个大字。洞内钟乳石鳞次栉比,姿态万千。传说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京城咸阳有两个儒生携带着一批书籍逃难,他们遇路乘车,逢水坐船,千辛万苦逃到此山,把书深藏在这隐秘的山洞里。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这两位书生便把所有一千多卷简册带到京城,使这些宝贵书籍重见天日。人们无不称赞“二酉藏书,功德无量”。“书通二酉”,是赞扬某人对二酉洞那么多藏书都精通了的意思。

范张鸡黍

典出《太平御览》。

东汉的范式,字巨卿,是山阳金乡(今山东嘉祥南)人。年轻时到京城洛阳的太学里读书。太学里有个张劭,字伯元,是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年春天,两人一起告假回乡,离开京城。分别的时候,两人依依不舍。范式对张劭说:“过两年,我要顺路拜访你和你的父母,同时看看你的孩子。”

张劭高兴地说:“那你把来我家的日期告诉我。”

范式想了一想,说:“定在九月十五日吧。”

两年很快过去了,转眼间就到了九月十五日那一天,天还没亮,张劭就起床了,对母亲说:“今天我的好朋友范巨卿要来了,我得好好招待。”于是,张劭杀鸡煮黍,准备待客。

父母看到儿子忙得团团转,笑着说:“分别已有两年,路途相隔千里,当时讲一句话,你怎么相信他一定准时到达呢?”

张劭说:“范巨卿是个十分守信的人,决不会误期。”

母亲笑笑说:“既然这样,我帮你去拿酒吧。”

他们话还没说完,范式已经进门了。他到了堂上,拜见了张劭的父母,大家一道宴饮,高兴极了。

范张:两个人的姓。两人一齐喝酒吃鸡。形容朋友间的真挚友情。

高阳应为室

典出《吕氏春秋·别类》。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森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打算盖房子,家里的匠人对他说:“不行呀!木料还湿着呢,一加油漆在上面,一定要弯曲的。用湿木料盖房子,现在虽然好,以后一定会塌掉。”高阳应说:“按照你的说法那么,房子是不会塌掉的。木料越干就越硬,油漆越干就越轻;凭越来越硬的木料承受越来越轻的油漆,盖出来的房子就不会塌掉。”

匠人没有话回答,就接受命令盖房子。房子刚盖成的时候还好,以后果然塌掉了。

这篇寓言讽刺那些缺乏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机械地进行推理的人。他们自作聪明,不接受富有实践经验的人的意见,当然要遭到失败了。

归遗细君

典出《汉书·东方朔传》。

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宴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汉武帝宰了几头牲口,准备把肉赐给他的随从吃。东方朔听了武帝这个命令,便不管别人,自己拔出剑来,劈了一大块拿回家去。看守这些肉的人不敢阻止,只得将这事告诉给武帝。武帝心里不高兴,便叫东方朔来,问他:“你为什么不多等一会儿,等到叫你拿的时候再去拿呢?”东方朔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慌不忙地说:“你既然是赐给群臣的,而我又亲自听到了,还用得着叫我去领才去领吗?这算不得是无礼。我见了肉,不等别人来割,自己拔剑来劈,这才是壮士的本色啊!”汉武帝和群臣听了都笑起来。东方朔接着说:“我把肉拿回家去,留给妻子来吃。这又充分表示我的爱。既不失礼,又有壮士的本色和感情,这没有什么不对吧?”汉武帝听了便没有再说什么,于是又以酒肉相赠。

后来人们用“归遗细君”比喻赠送财物给别人。

海上沤鸟

典出《列子·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在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

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

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回来,让我也玩玩。”

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海上沤鸟”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诚心才能换来友谊,背信弃义将永远失去朋友。此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好鸥者从海鸥游,这是主观想法,实际上海鸥并不从好鸥者游。往日好鸥者不接近海鸥,海鸥即落下;今日好鸥者要捉海鸥,海鸥就盘旋不下来。可见主观愿望并不是客观事实。

濠上之乐

典出《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也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都是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子主张“无为”,崇尚自然。就是说,人无须改造自然,只要顺应它就行了。惠子主张“合同异”,即认为事物之间都有差别,都是相对的同一。由于两人的认识不同,所以常常发生争论,两人都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攻击。他俩濠上的争论就是很有意思的。

一天,庄子和惠子携手来到濠水的桥上。此时正是桃红柳绿的春天,暖风轻拂,莺歌燕语,春意盎然。桥下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一条条银白色的鱼紧贴着水中的石底,从容自在地游来游去。当庄子和惠子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鱼似乎是视而不见。庄子禁不住赞叹道:“啊,它们是多么的快乐,你看鱼游的样子!”惠子一听,连忙接过话头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一听,仰头哈哈大笑,说:“好,你说得好!但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子冷冷地笑,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心里的感受;但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感受呢?”庄子转过身,望着惠子说:“这就不对了!你最初不是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吗?既然询问我,就说明我是知道的。否则,你为何这样问呢?”

后人用“濠上之乐”形容从容不迫地出游。

画付酒账

典出民间传说。

唐寅是明代名噪一时的大书画家,祖籍江苏吴县,字伯虎,倜傥狂放、不拘小节。关于他的轶闻趣事非常多,下面我们就讲一个他与张灵、祝枝山三个人的小故事。

张灵,字梦晋,是唐寅的邻居,人物画很出名。祝枝山,名允明,是明代的大书法家,两人是唐寅最要好的朋友。当时,这三个人的书画,哪一个都得价值千金。一天,三位好友结伴到酒楼买醉,觥筹交错,开怀畅饮,十分尽兴。但最后结账时三人都傻了眼,原来谁都没带钱。这一顿吃了三十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祝枝山想出个办法,拿出一把一面写了自己诗的扇子,让唐伯虎在另一面画上烂漫怒放的桃花。然后对老板说:“真是对不起,我们没带银子,不知这把扇子能不能抵这顿酒钱?”老板怎会不肯,满脸堆笑地答应了。这时有一位客人,认得这三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忙上前作揖道:“三位,如果张先生能在这扇子上再画个人物,我愿用更高的价钱买下这把扇子。”张灵当时已经半醉,听了这话,夺过扇子,刷刷几笔,在桃花旁勾出一个半身美人。这把扇子同时有唐寅、祝枝山、张灵三人的字画,其价值简直难以想象。于是那位客人恭身施礼,接过扇子问:“不知三位要价几何?”旁人以为这还不得要几千两,谁知唐伯虎却说:“刚才这事,使我们原来很尽兴的一顿酒饭扫了兴,阁下能否请我们一顿,再让我们尽一次兴?”那位客人真是喜出望外,忙吩咐酒家把最好的菜、最好的酒端上来请三位书画家随意吃喝。结果这三个人又大吃大喝起来,最后都醉得东倒西歪了才离开酒楼。

那位客人可是得意得不得了,只用了几十两银子,就得到了价值千金的名家联名之作。

见猎心喜

典出《二程全书·遗书七》。

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颢的学说,后来被朱熹继承和发展,后人称他们为“程朱学派”。

程颢年轻时非常喜欢打猎,不免影响学习和工作。后来他潜心于学问便不再好猎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对朋友们说:“打猎的爱好我今后没有了。”

一位名叫周茂叔的朋友摇头说:“不一定吧,不要说得那么容易!不过是你打猎的心思隐埋起来了没有萌发,不知哪一天萌发起来,你还会像从前一样乐于打猎的。”

12年以后,程颢有一次外出归来,偶然看见田野间有人打猎。他的心顿时动荡起来,手也痒痒,很想与猎手们较量一番。但他记起周茂叔的话,强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猎场。

《二程全书·遗书七》中这样写道:“在田野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成语“见猎心喜”就从此文概括出来。

看见别人打猎,心里就十分兴奋。比喻触及旧习,便跃跃欲试。

金针度人

典出《论诗》。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在七夕节乞巧活动中,历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金针度人”的故事。

唐朝时,有位姓郑的人家生了个女儿名叫郑采娘。这女儿自小就聪明伶俐,心灵手巧。长大后,更是贤淑端庄,十分可人。采娘从小就喜欢做针线活,挑花、刺绣都很精通。她做出来的东西,手工精巧,质量上乘,深得四邻妇女的称赞。然而,采娘总觉得自己的功夫还欠佳,缺少某种技巧。有一年七夕夜晚,她和母亲在香案上摆了供品,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对着天边的织女星祈祷,祈求织女赐给她做针线的绝技。

晚上,采娘入睡后,做了个梦。梦见下了场瓢泼大雨,雨中走来一位身穿七彩衣的仙女。仙女走到采娘的床前,对她说:“采娘,我是天上的织女。我见你做针线很用心,特地把这枚金针送给你。三天后,你就会得到做针钱活的绝技了,不久,还可以变成男子。但三天内,不准对任何人提及此事,否则,便前功尽弃。”织女说完后,便隐身不见了。

采娘醒来后,见床头果然有一根一寸长的金针,插在一张白纸上。她激动万分,把金针藏了起来。可是,采娘天生心直口快,心里装不下秘密。她憋了两天后,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她母亲也十分好奇,便让她把金针拿出来看看,采娘把金针拿出来后,发现只剩下一张白纸,纸上仍有针痕,但金针已不翼而飞。

采娘还是没有得到针法绝招,但她死后,依仙女的话又托生变成了个男孩儿。

此后,“金针度人”便成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比喻对人传授某种秘法绝招。

孔群好饮

典出《世说新语·任诞》。

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

鸿胪卿孔群很爱喝酒。丞相王导劝告他说:“你为什么经常喝酒呢?你看,酒店里那些覆盖酒罐的布,一天天地霉烂了!”孔君回答说:“不,你没看见浸在酒糟里的肉,不是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吗?”

这个故事说明:喜欢给自己护短的人,总是要强词夺理,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的。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典出《埤雅·释兽》。

传说中,有一种野生的羊,名叫羚羊。它比绵羊要大一些,长着一对向前弯曲的角,这对角不但是它的武器,还有另一种奇妙的功用,夜晚,它跑到大树底下,找到一根横枝,就高高一跃,把角挂在枝上,就这么吊着睡觉了。凶猛的虎豹沿着它的足迹,嗅着它的气味追踪而来,追到树下,突然足迹没有了,气味也消失了——它们怎么会猜想到:羚羊高高挂在树上呢?山上的人们,有时在黎明时刻,看到了羚羊,还以为是有人在树上上吊死了。及至走近,它一跃而下,跑得飞快,一会儿就瞧不见了。

后人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个典故比喻诗的意境超脱玄妙。宋代诗评家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清代翁方纲也说:“神韵⋯⋯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平原督邮

典出《世说新语·术解》。

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桓公(桓温)手下有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每有酒时,桓公都要叫他先尝。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不好的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的酒力一直达到小腹的脐部,所以称好酒为“青州从事”。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不好的酒,酒力只能达到胸腹之间,所以称不好的酒为“平原督邮”。

后人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不好的酒叫做“平原督邮”。

齐人有好猎者

典出《吕氏春秋·贵当》。

齐人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有以求良狗,良狗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于是想买一只好狗,但因为家里十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后人用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在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要不畏走曲折的道路,不怕艰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清谈误国

典出《晋书·阮籍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有学问、有地位、向往“纯任自然”的老庄哲学的人,常常聚在一块儿海阔天空地聊,或是在一起分析哲理,这就是历史上的清谈。

魏晋时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沉溺于清谈之中,“竹林七贤”就是最突出的例子。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他们常结伴在竹林中谈天,因而被人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竹林中痛快饮酒,大声的谈话,讨论周易、老子和庄子(叫做三玄),他们表扬道家的玄学,攻击儒家的礼教。

竹林七贤不但在理论上崇尚玄学,在行为上也狂飙放浪。比如,刘伶常带一坛酒坐在车上,叫仆人拿着锄头跟在他身后,说如果他醉死了便把他就地埋掉。他有时还赤裸着全身在室内饮酒。

嵇康在学术界居于领导的地位,他被人害死时,他的学生已达3000多人。玄学越谈越有趣,人才也越来越多,“竹林七贤”之后又有做吏部尚书的王衍和尚书令乐广等人加入,清谈的队伍同时加入的还有不少名人。

在朝的人不断加入清谈,其他的官吏也就乐得寄情酒色,不管国事了。西晋朝野从此呈现一片颓唐、消沉的气氛。八王之乱发生,政局动荡了16年,匈奴人刘曜杀了晋愍帝,西晋亡了国。后人因而说西晋亡国是受了清谈的影响。

实际上,清谈对西晋的存亡,确有相当的影响,谈玄学的王衍被石勒捉住,被墙头压死的一刹那,他忏悔地说:我们虽不如古人,但我们如不崇拜浮虚,努力治理天下,哪里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桓温在北征的时候,同他的僚友登楼眺望中原,也很感慨地说:神州陆沉了,王衍他们不能不负责任呵!清谈误国这句话就这样传下来的。

撕衣成书

典出民间故事。

裴休,字公美,唐代书法家。能文章,尤工楷书,宗法欧阳询和柳公权。

裴休年轻时家境清贫,发愤读书,后来考中进士,登上仕途,离开家乡时自己把故乡的几间老屋加以扩建,捐为僧舍,取名“成化寺”。

有一年,裴休外出巡察,途经故乡,就特地到成化寺拜望寺僧方丈。方丈见裴休荣归故里,连忙盛情款待。裴休在寺内小住两日,心里十分高兴。这天,裴休正欲告辞,方丈突然拉住他的衣袖,硬要他题词。裴休觉得情面难却,只得允诺。他见寺内墙壁粉刷不久,洁白干净,就叫寺僧端来砚台和墨,轻轻研磨起来。他边磨边想:写字难道非用毛笔不可吗?东晋书法名家王献之小的时候,有一次出门玩赏,见泥水匠正在粉刷墙壁,就快步走上前去,借来刷帚,沾上泥浆,写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字。大家都赶来观看,王羲之闻讯后,也跑去观看,深为儿子的大胆创新而骄傲。我这次何不仿效王献之也来个独具一格呢?想到此,他眼睛一亮,于是解开衣襟,撕下一段下摆搓成一团,饱蘸浓墨,不假思索,神态自若地涂抹起来。不一会儿,写下了一首字势奇绝的即兴诗章,寺僧方丈见了墨宝连称是诗字双奇,拱手感谢。裴休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衣襟散破,忙问何故。裴休乐呵呵地告诉她:“我刚才用衣襟布当笔替成化寺书题诗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典出《论语·乡党》。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时的孔子,虽然被劳动人民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他的吃穿居住却是很讲究的。

据《论语》记载,孔子吃饭,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粮食陈旧了和变味了,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色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得不超过米面的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从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后人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坦腹东床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很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13岁时,已有名气。在拜谒周凯以后,他的名气更大了,因为当时周凯的声誉很高,士人们只要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很高。

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丽而且很有才学,一时找不到足以与之匹配的世家子弟。后来,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人先到王府去观察,看看是否有适当的人。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家长王导说明来意,王导叫他自己到东厢去观察。

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家装模作样,态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

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他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鉴择婿的故事,后来人们凡是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天马行空

典出《汉书·西域传》。

新疆境内的伊犁河一带,是古代的乌孙。那里出产一种名贵的马匹,称为“伊犁马”。此马体型长得很标致,毛色也很美观。它的四条腿结实有力,行动灵活、敏捷,特别擅长跳跃。它是优良的轻型乘用马,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称它是“天马”。

汉朝时,西域的大宛国也出产一种名马,被称为“西极天马”。传说大宛国峤山上有匹神马,可以“日行千里”。因为“西极天马”跑得神速,故称之为“天马行空”。

最早将大宛国出产天马的消息告诉汉武帝的是张骞。汉武帝获悉后,立即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和马匹,去大宛国换天马。可是大宛国王不肯把天马献出,并且扣留下财物,杀了使臣,把宝马藏匿在贰师城。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兵讨伐大宛国。大宛国的大臣们,惧怕汉朝的兵威,只得杀了国王毋寡,献出宝马3000匹。汉武帝万分欢喜,便作了一首《天马歌》:

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天马行空”原指神马奔驰于太空,像是腾空飞行一样神速。比喻才思纵横,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同乡棋圣

典出《清稗类钞》。

范西屏和施定庵是清代两位著名的围棋大师。又都是钱塘江畔的海宁县人,两人年龄仅差一岁,被誉为同乡棋圣。

范西屏天资聪颖,七八岁时就能与当地名手抗衡,他的父亲为把他培养成才,遍访浙江各地,为儿子择师学艺。听说山阴县高手俞长候棋品很高,虽不及国手徐星友等,但在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师,就重金请来教范西屏下棋。几年过后,到范西屏12岁时,已经和自己的老师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了。

施定庵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体弱多病,施父希望定庵能承继家业,就把他送到学馆去念书,后来发现施定庵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在家教他琴、棋,以启迪他的智慧。施定庵对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棋艺水平与日俱增,进步飞快。后来听说同乡范西屏有名师俞长候指导,非常羡慕,就在父亲的陪同之下,也拜在俞长候的门下,和范西屏成为同窗学友。

俞长候曾带领范西屏和施定庵到杭州去拜访过那时已是78岁高龄的棋坛名宿徐星友。徐老高兴地授两人三子对弈,并帮助复盘讲解。他那精辟的见解,深深地吸引住了两位小将。弈后徐老又将自己精心著作的《兼山堂弈谱》赠给他们。范、施得此书如获至宝,潜心研究了多年。

“当湖十局”是古代围棋最高水平的代表,也是范西屏和施定庵两位棋圣的代表作。当湖又叫拓湖,是浙江平湖的别称。“当湖十局”是两位棋圣在平湖所下的十局对抗赛的真实纪录。今天我们拿来欣赏,仍然可以从其中洞察到古代围棋艺术的精髓。

范、施同窗多年,彼此十分了解。一次范西屏在扬州与一位盐商胡启麟对弈。棋至中盘,胡启麟的一条大龙被范西屏攻杀,一时找不到好的方法,就称病要求改日接着下。然后带着对局的棋谱找到施定庵,请求指点。施定庵经过推敲,告诉了胡启麟一步摆脱困境的妙招。后来,胡、范接着比赛时,胡启麟按施定庵教给的着式下了一子。范西屏一看这着棋,立即就明白了,笑着说:“定庵人没到这里,棋倒是先到了。”胡启麟一听,觉得很不好意思,马上推盘认输了。

王蓝田吃鸡蛋

典出《世说新语·忿狷》。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甚,复于地取内口中,破即吐之。

王蓝田是个性急的人。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去夹,没有夹起来,就大发脾气,把蛋拿起来丢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滚个不停。他就赶上前去,用木屐去踩它,又没有踩到。这下,他更愤怒了,又把它从地上捡起来,塞到口里,嚼碎之后就把它吐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简单急躁,感情用事,不但无补于事,反而会留下笑柄。

雅戏双陆

典出民间传说。

唐代时很盛行一种叫双陆的赌博。在古代,赌博的花样很多,如弹棋、蹴鞠等。大家都知道弹棋是一种游戏,玩的人常用财物赌胜负,而蹴鞠相当于今日的踢球、打球。蹴鞠变成赌博是从宋代的神宗皇帝开始的,那么双陆又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赌博呢?关于赌双陆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一天晚上梦见赌双陆,自己越赌越输,越输越着急,一着急就惊醒了。醒来后她不知是凶是吉,于是,一上朝就命人把圆梦大师狄仁杰找来,请他上殿解梦。

过了一会儿,狄仁杰来到殿前,拜见武则天“:陛下召见臣有何事!”武则天回答说:“朕昨晚梦见赌双陆,而且赌输了,不知是祸是福,故今天请你来解解这个梦。”狄仁杰沉思了一下便开始解梦:“臣认为,双陆是一种用箸做筹码、不要下子的赌博,陛下做这个梦说明皇宫无太子;上天托梦给陛下,陛下怎么可以久悬储位呢?”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解梦十分满意,随即奖赏了他。

从此,武则天对玩双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武则天叫梁公和自己的宠臣张昌宗赌双陆,武则天问梁公赌什么,梁公要用自己的朝服赌张昌宗身上穿的狐裘大衣。武则天对梁公说:“你穿的紫袍一点也不值钱,而张昌宗穿的狐裘却值一千金,这样悬殊怎么能赌呢?”

梁公回答说:“陛下知道,紫袍是大臣上朝时穿的朝服,张昌宗身上穿的狐裘是小人嬖幸宠遇时穿的服装,我的紫袍要比他的狐裘贵重得多,又怎么不能赌呢?”

张昌宗听了梁公的一席话,羞愧万分,很难为情,根本就静不下心来赌,结果一赌就输了。梁公赢了狐裘,走出朝门就把它送给了自己的仆人。

狄仁杰为女皇解梦的事传出宫外,许多王公大臣开始玩双陆上了瘾,不想办正事,有的人成天泡赌场,有的人通宵赌,倾家荡产的人比比皆是。

据考证,双陆有黑、黄两色筹码,每种颜色各有15个,玩的时候用两只骰子向赌盘上投,点子大的赢,两只骰子各得6点为最大,故名双陆。

也有人说,双陆是古代最文雅的赌博,又叫雅戏,它是从天竺传入中国的。早在三国时代,魏国就有人玩了,南朝的梁和北朝的魏齐以及隋唐以后各代都非常流行。

一日同观三绝

典出《唐朝名画录》。

盛唐时代,人才辈出,令人目不暇接。那时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绘画当中则出现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敏,喜欢作画,不到20岁就画得很出色了,远近闻名。唐玄宗知道后,便把他召入内廷作供奉。开元年间,他随驾到洛阳,这时,他又遇见了当时最善舞剑的裴将军和草书大家张旭长史。他们三人一见如故,顿成莫逆之交。

这时裴的母亲刚死去不久,他早想请一位丹青高手在洛阳天宫寺给母亲画一幅壁画,因老人家生前笃信佛教,多次给天宫寺布施。这次碰到吴道子,真是机会难得。于是他备了厚礼,请吴道子前往天宫寺作画。吴道子当然不能收他的礼,但却说:“裴将军,久闻你的大名,如果你能为我舞一场剑,一饱我的眼福,比什么礼物都强。”裴一口答应。

这天,裴和张旭陪着画圣吴道子来到天宫寺。吴道子备好颜料和画笔,恭手而立。只见裴脱去战袍,里面是锦衣箭袖,早已扎束好了,他提剑在手,掐一个剑诀,舞动起来。吴道子屏气静观,从他那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的剑术中领悟着造化万物的规律。裴舞完,吴道子马上乘兴挥毫,回味着剑术给自己的启发,一口气就把壁画画完了。在一旁的张旭受了他们的感染,也笔走龙蛇,在壁画边上书了几行狂草。

唐朝人称吴道子的画、裴的剑术、张旭的草书为三绝。看一绝都是难得的幸事,何况是一天之内同看三绝。这一天逛天宫寺的人可真是眼福不浅啊!

优哉游哉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叔向因栾盈之党叛乱而受株连。被捕入狱后,有人对他说:“你之所以犯罪入狱,大概是因为你不聪明的缘故吧?”叔向自我安慰地回答说:“虽被囚了,但总比死了好些。《诗经》上说得好,‘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这就是聪明的表现。”

叔向有个熟人乐王鲋,也是晋国的大夫。此人有些狡猾,是晋君身边的人。当他知道叔向入狱后,便去监狱看望叔向,并向叔向说:“我打算救你出狱。”叔向知道他的为人,就没有答应。乐王鲋走时,他也没有表示感谢。人们觉得奇怪,就责备他说:“乐王鲋是跟随晋侯的人,他可在晋侯面前为你说话呀!只要他肯救你,就一定能行啊!你为什么还不答应呢?”叔向说:“我希望一个秉公正直的人来救我。”他停了一下接着说:“这个人就是祁奚,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多么公正的人哪!如果他知道我的情况,他一定会来救我。”乐王鲋受到叔向的拒绝之后,心中十分不满,总想报复叔向。后来,晋侯问乐王鲋:“叔向究竟犯了什么罪?”乐王鲋说:“叔向是栾盈的同谋。”就在这时,叔向受到株连的事被祁奚知道了,于是他马上坐着车子去找范宣子商量,希望他能把叔向救出来。范宣子也是晋国的大夫,而且为人公正,听说叔向是受株连,也就乐意出力。经范宣子的营救,叔向终于被救出狱了。叔向认为他们救他是为公而不是为私,所以没有去感谢他们。

后人用“优哉游哉”来形容悠闲无事。

玉屏箫笛

典出民间故事。

玉屏县在贵州东南,是个山青水秀、人口不多的边远小城,但出产的箫笛却是天下第一。据说,玉屏箫笛最盛的时候,满街都是做箫笛卖箫笛的。

这里流传着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那还是在明朝万历年间,郑芝山的先人去黔东南古镇镇远游玩,其间结识了一个云游道人。后来,那个道人到玉屏县游玩,住在郑家,不想老道病倒了,郑氏夫妇端汤送药,关怀备至。老道病好后,为表谢意,到玉屏的飞凤山中砍来几根青毛竹,制成几根箫笛,并把制箫笛的技艺传给了郑家。

后来,老道带玉屏箫笛云游到北京,住在紫禁城边的一个道观里,每到晚上就对月吹箫。一天,万历皇帝在御花园散步,听到这悠雅的箫声,不由自主地驻足品味,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第二天晚上,万历皇帝又来听箫,但没有听到,急命太监前去打探。道观中的道士说,那是从贵州玉屏来的一个云游道士,已不知何往。万历下令让太监去玉屏找,一定要找到吹箫之人。

钦差千里迢迢到玉屏寻找道士,未寻见老道,却发现了玉屏出产的箫笛,它的音质浑厚,音色圆润,尤其是那种椭圆形的扁箫更是声音奇绝。从此,这种扁箫被指为贡箫,玉屏箫笛也就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