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篇
阿堵物
典出《晋书·王衍传》。
举却阿堵物。
“阿堵”,是六朝和唐朝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
晋人王衍,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成功。有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来“钱”字来了。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唤来,指着床前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
巴豆孝子
典出《颜氏家训·名实篇》。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尝以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一位显贵,很有孝顺的盛名。他的父母先后亡故,在居丧期间,这位显贵哀痛毁坏了面容,丧礼超过了定制,用以表现他比一般人更为孝敬。
殊不知这位先生在居丧时,枕着土块,睡着草席,悄悄地将巴豆油涂在脸上,弄出满脸疮痕,以表示自己悲痛欲绝,哭泣得非常厉害。
“巴豆孝子”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统治阶级所表彰的那些忠臣孝子,实际上就是这一类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的货色。
半面识人
典出《后汉书·应奉列传》。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东汉时的应奉非常聪明,记忆力更是惊人。他20岁那年,去彭城拜访袁贺。但那天袁贺不在家。他敲了许久的门,有个造车的匠人将门打开了一点点,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告诉他主人不在。应奉便离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那个车匠,马上认了出来,并招呼他。对方表示不认识他。应奉说:“你不就是在袁家门口露出半张脸的那个人吗?”
后人用“半面之识”或“半面曾记”形容人记忆力好,也指相交不深。
白云苍狗
典出《可叹》。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为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过一首诗《可叹》。这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在诗中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出感叹。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被说得那样的卑劣,可叹!作者在诗中就这样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
斯须变幻为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
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用兴比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像件清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
由于杜甫的这首诗,后人就借“白衣苍狗”来感叹人事和世态的变迁迅速、出人意料。但一般都说成“白云苍狗”。
彼一时,此一时
典出《孟子·公孙丑下》。
春秋时,燕国为了王位之争,发生大乱。
齐王召集群臣,说:“北边的燕国大乱,我决定起兵北上,望诸卿有力出力,有谋献谋,助我成功。”
文武大臣都主张出兵,孟子也主张出兵燕国,但是他认为出兵的目的不是贪图邻国的土地财富,也不是为了让燕国给齐王上尊号。孟子说:“天下动乱已有500多年,百姓期望出个圣主。上天给大王一个当圣主的机会,圣主是拯民于水火。出兵帮助邻国平定内乱,土地财物,一无所取,齐国在诸侯中带了个头——推行仁义,各国效法,那么三皇五帝之治就会在中国重现。”
齐王垂涎邻国的财宝不止一天了,孟子的话哪里听得进。齐军攻入燕国大肆烧杀掳掠,最后燕人反击,齐国大败。
孟子见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便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准备在齐国推行以仁义平天下的主张受到挫折后,难免心里不好过。学生充虞说:“老师像是很不愉快,以前我听您教导大家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现在怎么了?”
孟子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前些日子我可能真的不太愉快,可是现在我想到:500年之间,必定会出现行仁义的王者,其间还必定会有协助王者的人士。从周朝开国以来,已有700多年了,照500年的期限,现在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除非天意不想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呢?现在我为什么还会不高兴呢!”
彼:那。此:这。“彼一时,此一时”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典出《北史·长孙平传》。
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
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代宗大历二年》。
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唐末,爆发了“安史之乱”,以后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国势危殆。幸有良将郭子仪,多次打败乱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为妻。有一天小两口吵架,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暧气愤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吗?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宫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吓得要命,郭暧的话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立刻把郭暧捆绑起来,去向皇帝李豫请罪。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后人用“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个典故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不能把大家庭维系好。
不可胜数
典出《墨子·非攻中》。
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又见《汉书·伍被传》。
死者不可胜数,僵尸遍野。
淮南王刘安手下有个郎中名叫伍被,此人很有学问。刘安喜欢学者,而伍被则是刘安所喜欢的几个学者中最受赏识的。为此,遇到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刘安常常征求伍被的意见。
刘安想起兵造反,多次与伍被商量,伍被皆认为凶多吉少,不宜行动。后来刘安认为可以起兵了,又去找伍被商量。他对伍被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起兵,因为天下的百姓对皇上不满,诸侯行为失检的也多,而且他们对皇上也怀有疑惧。我想,我们在西乡起兵,必然会有人响应。”伍被还是不同意刘安的看法。他告诉刘安说:“汉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秦王残害百姓,杀术士,任刑法。当时男的辛勤耕种还不得一饱,女的勤于纺织还衣不蔽体。秦始皇修筑长城,军队没有住处,都在露天宿营,‘死者不可胜数,僵尸遍野’。当时百姓想造反的,10家当中就有5家,而今不是这种情况。”刘安虽然觉得伍被的话有道理,但他造反之心未变。后来伍被另给刘安想了一条起兵之计,但消息很快被朝廷知道,于是伍被便被杀掉了。
后人用“不可胜数”形容为数极多,数也数不清。
不识时务
典出《后汉书·张霸传》。
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东汉献帝时,因政权完全操纵在大臣们手里,汉室已面临覆亡的危险,刘备是皇室的子孙,很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但是东奔西走,总是没有好的根据地。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隐士司马徽。司马徽是当时很有才学的人,他对刘备说:“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你为什么总是东奔西走的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呢?”刘备说:“这也许是我的运气不好,八字生得不巧呀!”司马徽道:“不是的,是没有好的人才扶助你的缘故。”刘备说:“我自己虽然没有才能,但是我的左右都是能干的人,文有糜竺和简雍,武有关羽和张飞,不能说没有人才。”司马徽说:“糜、简二人只能算是普通的文人,没有多大帮助。关羽和张飞虽然有万夫不当之勇,毕竟是武将之流,不是通权达变的人才。至于糜竺、简雍二人,他们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他们都是白面书生,是不识时务的人。识时务的人,才可以称得起是俊杰,你要找到识时务的人来辅助你,才能成大功立大业。”
后人把“不识时务”引申出来,比喻人眼光狭窄,认识不了时势。
不以一眚掩大德
典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时,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于公元前627年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师伐郑。在回师经过崤山(今河南陕县东)时,被晋军袭击,兵败被俘。后来,在晋襄公的母后文蠃的请求下,晋军释放了这三员大将。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素服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人跪在地上,请求治罪。秦穆公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说:“我不听蹇叔的劝告,害得你们吃了败仗,受了侮辱,这个责任应当由我来负,怎么能怪罪你们呢!再说,你们过去都立有战功,我不能因为你们一时的过失就抹杀了过去的功绩啊。”于是,秦穆公继续重用这些将军。后来,经过准备,孟明视等人又两次率师伐晋,终于战胜了晋军,报了崤山之仇。
后人用“不以一眚掩大德”指不因为一次小过错就否定大的功绩。
差强人意
典出《后汉书·吴汉传》。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外乱为患,汉兵讨伐,节节失利。当时许多将官,见到这种情形,都惊慌失措,个个慌了手脚;光武帝看见他们这样都着了慌,心里也有点动摇了。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了名将吴汉,觉得他颇有胆略,于是派人去看看吴汉的情况是怎样的。不久,派去的人回来向光武帝回报道:“大司马吴汉现在正督率部下修理战具武器呢!”光武帝细细一想,毕竟这个人,跟那般酒囊饭袋不同,所以赞叹着说:“吴公还是可以振奋人心的。”
“差强人意”一直沿用,本指尚可振奋人心,后用以表示还比较使人满意。
嗔拳不打笑面
典出《金瓶梅》。
你只顾打他怎的?自古嗔拳不打笑脸,他又不曾伤犯着你。
恶霸西门庆的仆人李铭得罪了西门庆,被赶了出来。李铭买了烧鸭两只,老酒两瓶,送给西门庆的朋友应伯爵,请他在西门庆面前美言几句。
应伯爵“开导”李铭道:“他有钱的性儿,随他说几句罢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年时,尚个奉承的。拿着大本钱做买卖,还带三分和气。你若撑硬船儿谁理你?全要随机应变,似水儿活,才得转出钱来。你若撞东墙,别人吃饭饱了,你还忍饥。你答应他几年,还不知他性儿?与他赔个礼儿来,一天事都了了。”——在应伯爵这套“奴才哲学”教导下,李铭果然变得更油滑世故,又被西门庆收了回去了。
“嗔拳不打笑面”,嗔:发怒。意思是发怒人的拳头决不会打笑脸人。
后人用“嗔拳不打笑面”这个谚语劝人制怒、忍辱。
初一忌杀鸡
典出民间传说。
正月初一,是我国农历新年伊始的一天。在这天里,传统习俗中有很多忌讳。不吉利的话不准讲,不吉利的事不准做。如果万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只碗,人们也要用“岁岁(碎碎)平安”的吉利话来补救。
古时候,许多地区盛行一种禁忌:大年初一不准杀鸡。人们认为,初一是鸡日,应该画只鸡贴在门上,可以避邪,所以杀鸡是绝不允许的。这种习俗,起源于远古时候的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尧帝在位时,国力强盛,百姓安康。四邻的一些小国,都争先恐后地带着奇珍异宝前来进贡朝拜。其中,有个叫祗支的国家,向尧帝进献了一只稀世珍鸟。此鸟形状像鹰,眼睛如鸡,声音似凤凰,名叫重明鸟。它本领非凡,既能在空中与鹰隼秃鹫等凶猛之鸟搏击,也能在地上与豺狼虎豹等凶恶之兽战斗。除此之外,它还能驱鬼辟邪,妖魔鬼怪都惧怕它。因此,那时的人们都把自己的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盼望重明鸟落到自己的门户上。但不知为什么,这只重明鸟飞走了,人们再也见不着它。于是,有人就用金子或木头刻一只重明鸟放在自己的门户上,以求平安。后来,人们觉得雕刻太费事,就只在门上画上重明鸟的样子,也同样能避邪。随着时光的流逝,画上的重明鸟的形象渐渐变成了大家日常所见的鸡的形象了。门上画鸡避邪,初一忌杀鸡的习俗便由此而来。
处之泰然
典出《论语·雍也》。
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
春秋时,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被孔子称为品格高尚的君子。有一天,孔子对其他学生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他用一个竹筐子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照样快乐。他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曾注释过《论语》。在颜回的这段记载后面,朱熹感慨地写道:“颜回的家境贫困到如此地步,他却处之泰然。”
后人用“处之泰然”来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慌乱,沉着镇定。
刺猬与橡斗
典出《启颜录》。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外找东西吃。它看见一只刺猬朝天睡在那里,以为是块肉。便走拢去,正想衔它,忽然被刺猬卷住鼻子。老虎吓得赶紧跑,不敢休息。一直跑到山中,非常困乏,不觉便昏昏沉沉地睡了。刺猬这才放开虎鼻逃走。老虎醒来,忽然发现刺猬走了,很高兴,跑到橡树下去玩。低着头偶尔看见橡子的壳,以为是只小刺猬。它便侧着身子对橡壳说:“刚才我碰上了您父亲,已经领教过了,希望兄弟让让路吧!”
后人用这个故事来比喻那些粗枝大叶的人,上当受骗后不吸取教训却心有余悸。
大巧若拙
典出《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认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此书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括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及日常生活。
《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论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指出: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言行的实质和表现出的现象并不是一致的。他说: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大的辩才好像语言迟钝。大的得利好像亏本。在生活方面,活动可以战胜寒冷,静止可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后人用“大巧若拙”比喻正直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得过且过
典出《辍耕录》。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从前在五台山有一种奇特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寒号虫有四只脚,两只肉翅,不会飞行。盛夏季节是寒号虫最快乐的日子,它全身长着绚丽丰满的羽毛,鲜艳夺目,使百鸟十分惊羡。这时,寒号虫得意扬扬,整天走来走去,到处找别的鸟比美。它一边走一边唱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去秋来,有些鸟飞向遥远的南方,到那里去过冬;留下的鸟整天辛勤劳碌,积粮造窝,准备过冬。只有寒号虫仍然游游逛逛,到处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秋去冬来,寒风呼啸,雪花飘舞。别的鸟在秋季都换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迎接寒冬的到来。寒号虫却与众不同,到了冬天,它那身漂亮的羽毛脱得光光的,一根毛也没剩下,就好像还没有长毛的鸟崽。夜晚,全身光秃秃的寒号虫,躲藏在石缝里,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冻得它浑身直打哆嗦。它不断地咕噜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窝,明天就做窝。”可是,当寒夜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寒号虫却忘记了前夜的寒冷,忘记了要做窝的决心,它又说做:“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寒号虫始终也没有做窝,就这样一天天的混日子,最后冻死在五台山的岩石缝里。
成语“得过且过”即由此而来,意思是过一天算一天,不作长远打算。现在也指工作、学习中只求过得去即可。
斗鸡走狗
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汉书》作爰盎,此从《史记》),字丝。吕后专权时,他曾为吕后的侄子吕禄的舍人。袁盎与御史大夫晁错历来不和。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告发袁盎“多受吴王(刘濞)金钱”,袁盎被降为庶人。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了判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袁盎入见景帝,离间景帝与晁错的关系,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在袁盎的蛊惑下,景帝错杀了晁错。但是,诛杀了晁错,并没有制止刘濞等的叛乱,七国叛军反而更加猖狂地向中央进攻。在事实面前,景帝才清醒过来,重新下了平叛的决心,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乱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刘礼手下为相,但所献计策不被采纳,袁盎遂病免居家。病归以后,袁盎昔日的威风和斗志逐渐消失,竟在乡间随波逐流,斗鸡走狗,以度余生。后来,因事为梁孝王所怨,被刺杀。
人们常用这个典故形容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聊游戏。
发蒙振落
典出《史记·汲郑列传》。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汲黯的人,字长儒。他先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汲黯推崇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对汉武帝常常直言切谏。武帝既尊敬他,又有点怕他。汉武帝可以和大将军卫青蹲在床边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孙弘说话,但不戴帽子就不敢和汲黯相见。有一次,汲黯有事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刚巧没戴帽子,于是连忙躲在帐幕后面,叫别人传话去接受汲黯的意见。由于汲黯为人耿直,对皇帝也敢直言进谏,所以好多大臣甚至一些诸侯王都惧怕他。
当时的丞相公孙弘的为人和汲黯不一样,他对人宽厚,与人无争,所以虽身居相位,一些大臣和诸侯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但惧怕汲黯。他说:“汲黯这个人,好直言进谏,对朝廷忠贞不贰,恐怕难以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要迷惑他是十分容易的,就像揭掉一件蒙罩物,振动将要掉落的叶子一样。”
后人用“发蒙振落”形容十分容易。
沸反盈天
典出《活地狱》。
里面听见沸反盈天的声响,许多家人小子都赶将出来。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有户财主,哥哥叫袁龙宾,弟弟叫袁凤宾。袁凤宾有两个儿子,大的叫袁绍芳,小的叫袁绍芬。
却说袁绍芬这个公子哥儿,靠着荫下之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识高低好歹。一年正月,袁绍芬带着钱外出游逛,便去赌钱。谁知一输再输,越输越想赌,没有钱怎么再赌呢?赌家沈七看出他是个毛头儿,就让他再赌,直到夕阳西下,总共输了银圆二百七十二圆。沈七叫他打了一纸欠条,说定去他家凭条取钱。
沈七收了赌具,欢天喜地到袁绍芬家去要钱。袁家守门人哪里肯信,一伸手给沈七一个耳光,沈七也上去把守门的一把揪住不放,吵闹不止。里面听见沸反盈天,许多家人小子都赶将出来,七手八脚把沈七痛打了一顿,直打到他喊爹叫娘方才放出门去。
沈七钱没讨到半文,反而挨了一顿老拳,心中越想越气,回家便要服毒自杀。沈七的老婆见沈七服毒,急忙叫他到袁家去,既死也要捞口棺材。沈七一气跑到袁家,大门早已紧闭。不一会儿沈七便死在大门口了。沈七死后,看热闹的人很多,吵吵闹闹,擂鼓似的冲撞着大门。喧闹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些无赖之徒,他们大喊道:“袁家仗着有钱有势,威逼人命,你们不打进去,等待何时!”无赖们一阵呼啸,打将进去,把一些值钱之物,以及银钱细软,抢了个精光,早已一哄而散。有顷,袁龙宾、袁凤宾回到家中,听说这事,急得搓手顿脚。
后人用“沸反盈天”形容吵嚷喧哗,乱成一团。
飞沙转石
典出《三国志·吴书·陆凯陆胤传》。
三国时东吴的御史陆胤和东吴太子孙和关系非常好。正巧吴国的鲁王孙霸与太子争权,而全寄、杨竺等人则依附于鲁王。
有一次,孙权召见杨竺,问他孙霸的才能如何?杨竺一再替孙霸讲好话,认为他有文有武,应当立为嫡嗣。孙权听后准备立孙霸为太子。哪知有人暗伏于床底下,将听到的话,偷偷地都告诉了太子孙和。
此时,陆胤欲去武昌,太子便微服来到陆胤的车子上,与他一起商议对策,最后的意见是由大将陆逊出面,上表谏阻孙权撤换太子。陆逊上表后,孙权怀疑此事乃杨竺泄密所致,便责问杨竺。杨竺说自己并未泄密。孙权又追问陆逊怎么知道此事,陆逊回答说是陆胤所言,于是陆胤被抓了起来,再三拷问之下,陆胤不肯出卖太子,只说是“杨竺告诉我的”。于是,杨竺也被捕下狱,因受不了严刑毒打,最后杨竺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将此事通报给陆胤的。孙权把杨竺杀死了,而陆胤反而活了下来。
永安元年,陆胤为西陵督,封为都亭侯。此年,中书丞华上表举荐陆胤说:“陆胤天资聪颖,富有才干,又注意廉洁。在交州时,奉宣朝恩,流民一一归附,边疆太平。在苍梧、南海时,当地每年都有暴风和瘟疫为害,暴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毒气则雾郁,飞鸟不至。而陆胤到那里后,暴风和毒气绝迹,商旅平安,百姓中不再瘟疫流行,农田丰收。州治靠海,水是咸的,陆胤又蓄水造了水库,老百姓从此不再吃咸苦的食物。陆胤在那里当了十多年的官,‘内无粉黛附珠之妾,家无文甲犀象之珍’,这在当今官员之中,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文中所说的“飞沙转石”现在一般都说成“飞沙走石”。
丰沛子弟
典出《史记·高祖纪》。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人,自从诛灭暴秦,击败项羽后,自己做了皇帝。
高祖登位之后,封一班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功臣们在得到王或侯的爵位和地方之后,就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来,有的竟陆续反叛起来,如韩信、陈⋯⋯
当刘邦消灭陈反叛回来,经过沛县,设宴招待沛县的父老,欢宴了10天。因为沛县是他生长的地方,所以把那里的赋税全部免除。高祖回到京城后,觉得分封在外的异姓诸侯大都靠不住,于是陆续把他们撤换掉,改用沛县的子弟。所以在汉初,沛县的人只要略有才干,借着与皇帝是同乡的关系,就不怕没有官做。
又一说汉高祖起兵丰沛,得了天下,一班功臣,大都是丰沛子弟,因为后人拿这四字来形容特殊关系的人。
后来人们用“丰沛子弟”大都含有讥笑的意义,意思是靠亲戚、同乡发迹。
奉若神明
典出《左传·襄公十四年》。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
又见《后汉书·黄琼传》载李固给黄琼的信。
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待若神明。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知识分子)做官的道路,多是通过公府(三公等大官)征聘和郡国荐举。这些人往往以不就官府的征召来抬高自己的身份。每拒绝一次,他们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便提高一点。封建皇帝为了广罗人才,也往往给这些人以很高的待遇。其实这些士人中,不少都是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假名士。
汉顺帝时,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有一个叫樊英的人,他精通《五经》和术数之学,隐居于壶山(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南面。因为他名声在外,所以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官府和一些名士也荐举他。但州郡礼聘,公卿荐举,他都不愿接受。后来,顺帝以礼征召,他才不得不来到京都洛阳,但仍称病不起。顺帝见此,为他专设了坛席,像侍奉神仙一样地待他,他才不敢再加推辞,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但樊英上任后,才能平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
“奉若神明”就是尊敬得像迷信的人敬神一样。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对某些人或事物极其尊重。现在多用于贬义。
腹胀过而休
典出《艾子杂说》。
昔有龙王,逢一蛙于海滨,相问讯后,蛙问龙王曰:“王之居处何如?”王曰:“珠宫贝阙,飞璇题。”龙复问:“汝之居处何若?”蛙曰:“绿苔碧草,清泉白石。”复问曰:“王之喜怒如何?”龙曰:“吾喜则时降膏泽,使五谷丰稔;怒则先之后暴风,次之以震霆,继之以飞电,使千里之内,寸草不留。”龙谓蛙曰:“汝之喜怒何如?”
曰:“吾之喜则清风明月,一部鼓吹;怒则先之以怒眼,次之以腹胀,然后至于胀过而休。”
从前,龙王在海滨碰见了一只青蛙,相互问讯之后,青蛙问龙王说:“您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龙王说:“用珍珠宝贝建筑的宫殿,有像飞鸟的屋檐和有美玉雕饰的题额。”
龙王也问道:“那么您居住的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
青蛙说:“有绿色的苔藓和碧青的嫩草,还有清清的泉水和洁白的山石。”
蛙又问道:“龙王您的喜怒将会怎么样?”
龙王说:“我喜欢了就降下滋润的雨水,使五谷丰登;发怒了就先刮暴风,接着轰打霹雷,继之飞下闪电,使千里之内寸草不留。”
龙王又对青蛙说:“您的喜怒又是什么样子呢?”
青蛙说:“我喜欢了,就在清风明月的夜晚一股劲地咕呱鸣叫;发怒了就先张大眼凸出眼珠子,接着便鼓胀起肚子,最后把肚子胀过了也就罢了。”
龙王如果是权贵的代表,青蛙,大概就可以视作某些平常人的化身,自鸣清高,不断发怒,因义愤以至于“怒眼”。而“腹胀”一阵子也就泄了气,这就叫“胀过而休”。
更渡一遭
典出《厅史》。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从前,有一个人捉到了一只鳖,打算把它煮了吃,但又不愿意承担杀生的罪名。于是便用烈火把锅里的水烧得滚开,在锅沿上横着放了一根细小的竹子当成桥,和鳖商量说:“你能爬过这桥,我就让你活命。”
鳖知道这是主人施计骗杀自己,就费尽精力、谨慎地往前爬,勉强地爬了过去。
主人说:“你能爬过这桥,真是太好了!再爬一次,我还想看一看!”
后人用这则寓言揭露一些人的虚伪狡诈。明明要烹而食之,却不肯担当杀生之名。这真是刽子手数念珠,拖延时间,等待“釜水百沸”。
狗咬吕洞宾
典出《红楼梦》。
相传吕洞宾早年有个拜把兄弟苟杳,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吕洞宾把他接来住在自己家里,勉励他苦心攻读,争取功名。苟杳十分感激,整日刻苦读书。有个朋友看上苟杳,想将妹妹许配给他。吕洞宾原先怕误了苟杳的前程,想要推托掉,后来知道苟杳有心与她成亲,便说:“既然贤弟主意已定,我也不阻挡了。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新娘住三天。”苟杳一听,不禁愣了,但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咬着牙,勉强地答应了。
娶亲三天,苟杳天天躲到一边,暗地里失声痛哭。好不容易过了三天,苟杳刚进洞房,见新娘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说:“娘子,太委屈你了!”新娘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何故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是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哥哥用心,可谓太狠啊!”从此,苟杳愈加奋发攻读,果然金榜题名,夫妻辞别吕洞宾家,赴任做官去了。
几年后,吕洞宾家中失火,财产殆尽,日食难度。他经不住妻子再三督劝,只好前往求助于苟杳。苟杳夫妇知吕洞宾遭此大难,相见后连忙安慰他说:“哥哥不必过于焦虑,小弟自有妥善安排。”可是一晃十几天过去了,苟杳除了天天盛筵招待外,根本不谈如何资助。吕洞宾心想:肯定苟杳忘恩负义,不肯相助了。一气之下,便怒冲冲地离开苟府。他想回家,身无分文,只好沿途求乞。后来,有个外地人听他讲了苟杳负义的事,深表同情,给了几两文银当路费,他才返回家乡。可是,吕洞宾回到自己家时,见到原先被烧废的楼房又重新盖起来了。新房两边的大门贴着白纸。他慌忙撞进大门,看见屋中停着一口大棺材。妻子全身披孝,正在号啕大哭,猛然见到吕洞宾,惊恐万状,胆战地问:“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愈加诧异不解。
原来吕洞宾到了苟杳府上,苟杳就叫人来帮他重整家园。前天中午有人抬口棺材进来,说吕洞宾在苟府突然病死了。吕洞宾听妻子这么一说,知道是苟杳搞的把戏。他气愤地将棺盖揭开,只见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上面还有一封信,写着:“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看完,如梦初醒,深悔自己不识好人,错怪了苟杳。他苦笑说:“贤弟,你帮我也帮得好狠啊!”
从此,苟杳和吕洞宾两家来往不断,倍加亲热。
故事传到后来,讹为“狗咬吕洞宾”,比喻把好心误认为是恶意。
贵易交,富易妻
典出《后汉书·宋弘传》。
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东汉光武帝有一天和大臣宋弘坐着闲谈。光武帝说:“自从建国以来,跟随我起义的将领都富贵了,我看见他们不少人都嫌结发妻子不漂亮,把妻子休了,另娶年轻貌美的老婆。他们过去交往的朋友,都是平民百姓,现在自己地位高了,这些老朋友也不往来了,另外换了一批地位高的人做朋友。我听得谚语说‘贵易交,富易妻’,这大概是人之常情吧?因此也就不责备他们。”宋弘听了,站起来说:“皇上,我听到的谚语不同,那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才是人民赞美的高尚行为。您说的谚语,是平民对抛弃困难时期的老婆、朋友的行为的谴责啊!怎么会是人情之常呢?”光武帝听了宋弘的话,认为很对,于是下令不准随便弃妻另娶。
后人用“贵易妻,富易交”形容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韩子卢逐东郭逡
典出《战国策·齐策》。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天下最机灵的兔子。有一天,韩子卢追赶东郭逡,绕着山追了3圈,翻过山追了5趟。兔子在前面累得要命,狗在后面疲倦得抬不起脚。狗和兔子都筋疲力尽,各自死在那里。一个种田的老汉看见了,没有费一点力气就捡到了好处。
这篇寓言说明,双方本事再大,力量再强,如果追逐不已,也可能两败俱伤,使第三者(或敌人)不劳而获。
好好先生
典出《古今谭概》。
东汉末年,颖川有个名士名叫司马徽。刘备在投奔荆州牧刘表以后,暂驻新野。他听说司马徽是当地名士,便专程前去拜访他,诚恳地邀请司马徽做自己的谋士,共图大业。但司马徽自谦才疏学浅,不堪重任。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使刘备成就了大业。
但是,司马徽在明代冯梦龙写的笑话集《古今谭概》中却成了一个“好好先生”,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歹,他都回答说“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么样,一向可安好?他回答说:“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来到他家,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司马徽也说:“很好。”
等他朋友走了,他的妻子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个有德行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说人家儿子死了,反而称好,这算什么?”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好!你的话讲得很好!”
妻子听了,一时哭笑不得。
“好好先生”指不分是非,与人无争,不坚持原则,不得罪人。
侯门似海
典出《赠去婢》。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代时,有一位叫崔郊的秀才,他的姑母家里有一位端庄美丽,天赋歌喉的使唤丫头。崔郊很爱她,她也很敬慕崔郊。崔郊的姑母不知这一情况。由于家境贫困,姑母后来将这位婢女卖到了大官的府第中。
崔郊非常想念她。但高官的府第门禁森严,普通人怎么进得去?从此,崔郊一直没见着这位心上人。有一年的清明节,崔郊偶然遇见了她。她已是官家的人了,不敢和崔郊打招呼,崔郊也不敢向前问询。两人四目相对,竟如咫尺天涯。崔郊心里很难过,但又无法向人诉说,便写了一首诗《送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人用“侯门似海”(也做侯门如海)形容显贵之家门禁森严,普通人无法进入。
虎畏化缘僧
典出《雪涛谐史》。
一强盗与化缘僧遇虎于涂。盗持弓御虎,虎犹近前不肯退;僧不得已,持缘簿掷虎前,虎骇而退。虎之子问虎曰:“不畏盗,乃畏僧乎?”虎曰:“盗来,我与格斗。僧问我化缘,我将什么打发他?”
有一名强盗与一名化缘的和尚,在路途中碰上了老虎。强盗拿出弓箭抵挡,老虎还是一步一步向他逼近,不肯退却。化缘僧不得已,便拿出化缘的账簿抛到老虎面前。老虎看到化缘簿,吓了一跳,便逃跑了。老虎崽子问老虎说:“你不怕强盗,却怕和尚吗?”老虎说:“强盗来了,我还可以跟他格斗,那化缘和尚来了,我拿什么打发他呢?”
这个故事说明打着慈善的幌子而强赖硬要的人,比强盗更可怕。
鸡口牛后
典出《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国很弱小,恐惧富强的秦国侵略,担心会被其并吞,因此韩王宁愿忍辱求全,接受了秦国的屈辱条件,表示向秦王臣服,以求维持现状。苏秦为了要劝韩王摆脱秦国的控制,认为虽然国小,也要争取独立自由的国际地位,所以说出“鸡口牛后”一句话。一方面讥讽韩王向秦国臣服,即如牛后一样,另一方面促请韩王振作,争回鸡口般的国际地位。
鸡口是鸡用来进食的器官,牛后是牛用来排泄粪溺的部分。鸡的身体很小,牛却是庞然大物,用来进食的口虽小,可以有机会得尝各种食物的美味;而排泄粪溺的器官固大,却是动物身体上最污秽的部分。所以一般人都会抱着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的念头。
后人用“鸡口牛后”比喻宁可在小局面中独立自主,不愿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此成语也写作“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饥附饱
典出《晋书·慕容垂载记》。
慕容垂是南北朝时前燕王慕容的第五个儿子,在战争中屡次立下大功,受到王族中人的嫉恨,只得出逃,投奔前秦的苻坚。
苻坚本来有吞并前燕的企图,只是害怕慕容垂而没有发兵。听到慕容垂来投奔自己,非常高兴,亲自到城外迎接。前秦宰相王猛观察慕容垂有雄才大略,不会甘心受人管辖,劝苻坚杀掉他,苻坚不听,封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宾都侯。
后来,苻坚在淮南打了败仗,军队损失惨重,只有慕容垂的军队能够保全。这时,慕容垂请求到邺地驻兵,苻坚答应了。苻坚手下大臣权翼又劝阻苻坚说:“慕容垂是个有名的将领,就像历史上的韩信、白起,胸怀大志,不会甘心受人驱使,即使封侯、赏赐上百里土地,他也不会满足,冠军将军的称号哪能称他的心!况且,慕容垂这个人好像老鹰一样,饥饿了来归附,吃饱了就高飞而去,遇有机会,一定要实现他的凌云大志。应赶快约束他,不能让他随心所欲。”苻坚没有采纳大臣的忠告。
后来,慕容垂果然另树旗帜,成为后燕的第一位君主。
“饥附饱”是说饥饿时来依附,吃饱了就要飞走的。比喻贪婪势利,忘恩负义。
既往不咎
典出《论语·八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制作。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害怕得战战栗栗。”孔子听到宰我的回答,大为不满,他责备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另外在《旧唐书》中也有“既往不咎”的故事: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派大将李靖到夔州进攻梁国。部队推进至硖州,被梁国部队阻击,无法继续前进。李渊以为李靖留恋硖州,不肯前进,于是下令将李靖斩首。都督许绍极力替李靖说情,方才免于一死。
后来,冉肇则出兵袭扰夔州,李靖带领800士兵迅速攻占冉肇则的营地,杀死冉肇则,俘虏5000人,取得很大胜利。李渊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嘉奖李靖时说:“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那些旧事我早已忘记了。”以后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公元621年,李靖率军从夔州顺流而下,围攻江陵,梁国萧铣投降。
成语“既往不咎”即由此而来。意思是以往做错的事不再追究。这个成语亦称“不咎既往”。
见怪不怪
典出《艺文类聚》。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传说,魏元忠没有做大官的时候,家境不甚富裕。有一天,丫头正在煮饭,忽然来了个老猿为她烧火。她很惊异,赶快去告诉魏元忠。元忠镇静如常地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什么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又一次,元忠大呼一个老仆,老仆没有答应,一只狗却答应了。元忠并不奇怪,反说:“这真是一只忠顺的好狗啊!”又一次,元忠独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元忠也不惊异,反说:“你们是饿了想吃东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几个妇女出现在元忠床前。元忠毫不惊诧,对她们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院里去?”妇女一齐动手,把元忠抬到院里去了。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妇女们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屋。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几个妇女没有再抬,向元忠行了一个礼就走了。临走时妇女们说:“他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要戏弄他了!”为此,有人就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后人用“见怪不怪”表示看到怪异的事物,镇静如常,不大惊小怪。
姜太公钓鱼
典出《封神演义》。
姜子牙火烧玉石琵琶精,被纣王封官上大夫。他见纣王荒淫度,便弃官逃往西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隐居渭水之滨,以待进取时机。
一天,姜太公在溪钓鱼解闷。有个樵夫名叫武吉,唱着山歌走来。他见到姜子牙用直钩钓鱼,离水面三尺,又不用香饵,便耻笑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像你这样愚拙,能钓到鱼吗?”姜子牙微微一笑,说:“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说:“你哪像王侯,倒似活猴!”姜子牙也笑着说:“我看你脸上气色也不好:左眼青,右眼红,今日进城打死人。”武吉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同你说笑话,你怎么骂人!”说罢,气呼呼地挑柴进城去了。
不料,武吉在城门口,急于让道,扁担滑掉一头,打死了守门军士王相。说也凑巧,周文王因见纣王无道,欲伐暴救民,四处寻访贤人相佐,路过城门,见此情景,说:“武吉打死王相,理应偿命。”武吉想起家中老母亲无人奉养,不禁大哭。文王见他是个孝子,又是误伤人命,应允他回家安排好老母亲的生活,再来领罪。武吉回到家里,老母亲得知原委,叫他去向姜子牙求救。姜子牙也教了他解救的办法。从此,武吉依然上山打柴,只是托乡邻代卖,自己不再进城。周文王等了半年,不见武吉回城赎罪,以为他畏罪身死了。
过了一年,有一天,周文王往渭水河边寻青踏翠。正行间,忽听有人唱歌:“凤非乏麟非无,但嗟治世有隆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周文王命人将唱歌的人找来,见是武吉,大怒说:“你怎敢欺我?不来领罪,在此唱歌?”武吉据实禀告,并说这支歌是姜子牙作的。周文王一听,认为找到贤人,便令武吉带路去访姜子牙。
武吉带文王来到姜子牙经常钓鱼的地方,看见姜子牙正在执竿垂钓。周文王近前大礼恭请。姜子牙头也不抬,只是问:“来者何人?”周文王说:“某是西伯姬昌,今日出猎踏青,偶闻大贤在此,特来请教。”姜子牙一听,便说:“我以为是专意求贤,原来是逢场作戏。老夫无名钓叟,岂敢取金紫之名,请大王退去。”说毕,即避入芦苇丛中,不肯露面。周文王见状,心中怅然。但转念一想,只怨自己缺乏诚意,于是决定下次专程来访。
回朝后,周文王在殿前宣旨,百官不回府第,在殿廷斋戒三日,然后同去访贤。大将军南宫适认为渭河老叟恐是虚名,奏谏不要为愚夫所弄。周文王不听,封武吉为武德将军。三日后,周文王带着聘礼,令武吉带路,再访姜子牙。姜子牙见他求贤确属至诚,慌忙出迎。周文王终于请出姜子牙,封为太公。
“姜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地找上门来。
疥疮五德
典出《事林广记》。
陈大卿患疥疮,上官者笑之。公曰:“君无笑,此疾有五德可称,在众疾之上。”其人询之曰:“何谓五德?”公曰:“此未易言。”上官曰:“君试言之。”公曰:“不上人面,仁也;喜传于人,义也;令人叉手揩擦,礼也;生罅指节骨间,智也;痒必以时,信也。”上官闻此语,大笑之。
陈大卿害了疥疮病,他的上司讥笑他。
陈大卿说:“您不要见笑。这种病有5种美德可以称道,在所有的病症之上。”
上司问他,说:“有哪5种美德呢?”
陈大卿说:“这话不好说。”
上司说:“不要紧,你且说说看。”
陈大卿说:“这种病不害到人脸上,是仁;喜欢传染给别人,是义;它教人叉起手来抓挠,是礼;生在手指关节缝里,是智;定时发痒,是信!”
上司听说了这些话,便大笑起来。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仁、义、礼、智、信,原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准则,但在这里,却被陈大卿比成讨厌、肮脏的疥。他的上司听说后捧腹大笑,却没想到陈大卿所讥笑的正是他这种把五德当成行动准则的权贵。在陈大卿的眼里,五德正是毁人体肤、害人心灵的祸害,这无疑是对封建纲常的莫大讽刺。
狙公养狙
典出《郁离子》。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水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楚国有个靠养猴子过活的人,人们都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定在院子里组织分派群猴服劳役,叫老猴子率领着它们到山里去采摘野生的果实,他征收1/10用来养活自己。有的猴子交不足数,他就用鞭子抽打。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恼恨,但谁也不敢违抗。
有一天,一个小猴子对大家说:“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种的吗?”
众猴回答说:“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问:“不通过他就不能去采摘吗?”
众猴说:“不是的,谁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而受他的奴役呢?”
小猴的话还没说完,众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一同窥伺狙公熟睡了,就砸破栅栏,捣毁木笼,拿走狙公积蓄的果实,手拉手地跑到树林中去,再也不回来了。
狙公终于饥饿而死。
这是一则揭示剥削与反剥削斗争的寓言。在阶级压迫的社会里,劳动人民一旦觉悟到谁养活谁的问题,就要群起反抗,使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活活饿死。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
另外,这则寓言还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群众的手法是“强制性”的,并没有什么高明的道术,因而人民群众一旦觉悟,反动统治阶级的“法术”也就“黔驴技穷”了。
决梁山泊水
典出《闻见后录》。
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
王安石喜欢讲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有个人向他献媚说:“让八百里大的梁山泊里的水流干,将梁山泊开辟成为田地,这个利益可就大啦!”王安石听了很高兴,然后又缓慢地说:“这个办法自然好,但是流出来的水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呢?”当时有个叫刘贡父的人在场,接着说:“从它旁边另挖一个八百里大的湖泊就可以容纳下了。”王安石笑了笑,这件事就算了。
这篇寓言讽刺那些拍马溜须,不顾实际情况,专门投上司之所好,巴结上司的人。同时启发人们,在听取意见和建议时,要冷静分析利弊,认真对待。
看命司
典出《厅史》。
中都有谈天者,居于观桥之东,日设肆,于门标之曰:“看命司。”其术稍售,其秆憎之曰:“司者,有司之称,一妄庸术,乃以有司自命,岂理也哉?”相与谋讼之。一人起曰:“是不难,我能使之去。”旦日,徙居其对衢,亦易其标曰:“看命西司”。过者多悟而笑,其人愧赧,亟撤不敢留。
在中都有一个谈天算命的人,每天在宫门桥的东边设了一个店铺,在门上挂起一个招牌,叫“看命的官署”。
他的算命术逐渐兜揽了一些顾客,也有些徒众憎恶他,说:“所谓司,就是官署的称呼,这样一种虚妄凡庸的小技艺,却以官署的名称自居,真是岂有此理呀!”于是乎,人们便商量着要和他争辩是非。
其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这不难,我能让他走开。”
第二天,这人便迁到算命人的对面街道上,也挂个标记,叫做“看命西官署”。
过路的人领悟到其中的奥妙,都掩口而笑,那算命人羞愧难当,就急忙撤了他的卦摊,慌忙逃走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拉大旗做虎皮,是一些招摇撞骗之徒的惯用伎俩。当然,这种骗人的把戏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利用了世俗的弱点,有的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招牌,不重货色,往往要上当受骗。
哭母不哀
典出《淮南子·说山训》。
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
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
东邻家的母亲死去了,她的儿子哭得一点也不悲痛。
西邻家的儿子看见了,回家告诉他的母亲说:“妈,你为什么不早点死呢?我一定非常悲痛地哭您!”
凡是盼望母亲早点死的人,母亲虽然死了也不会悲恸的。
这篇寓言揭穿了一切伪善者的假面具。盼望母亲早死,好大哭一场,以图惊动四邻,这种“孝子”只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口蜜腹剑
典出《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善于谄媚逢迎,看皇帝眼色行事,并对玄宗喜爱的心腹宦官和宠妃,也想方设法讨好卖乖,取得他们的欢心。他就是依靠这种本领,高居宰相之位达19年之久。
平时李林甫和同僚们接触,总是装出一副态度恭谦、平易近人的模样,实际上却非常阴险狡猾,手段毒辣。他专门同有权有势的人结交,结成帮派,壮大自己的势力。凡是有才学有见识的人,他都非常妒忌,如果哪位官员功业超过他,被皇帝重用,地位威胁到他,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人除掉。
为了掌握唐玄宗的一言一行,李林甫用金钱玉帛买通了宦官和皇帝的嫔妃,因此唐玄宗那儿有什么消息,他马上就能知道。有一次他听说唐玄宗要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便立即把卢绚调到外地,不久又把卢绚降职,却对唐玄宗说卢绚有病,不能重用。又有一次,他打听到唐玄宗想重用严挺之,就把严挺之请到京城来看病,然后告诉唐玄宗,说严挺之年老体衰,正在治病。他就这样玩弄两面三刀的手腕,妒贤忌能,陷害了很多比他才能高的人。因此,大家都说他口蜜腹剑,对他十分痛恨。
口蜜:说话甜蜜好听。腹剑:肚里藏着利剑。“口蜜腹剑”比喻口头说话好听,肚里却满是暗害人的主意。
乐羊食子
典出《说苑·贵德》。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悬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熟其子而遗之。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率兵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山国内,中山国人便把他儿子绑起来悬在城上,用以威胁乐羊。乐羊看了,一点也没有减弱斗志,反而攻城更急了。中山国人便把他的儿子烹煮了,然后送来给他吃。乐羊就拿起儿子的肉吃尽了一大杯。中山国人看到他攻城的决心,便不忍心再和他争战了。乐羊果然把中山国攻灭,给魏文侯开拓了疆界。但是,魏文侯嘉赏乐羊的战功后,却怀疑起他的忠心来。
这则历史传说故事,讽谕了“有功而见疑”的主题,说明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变幻无常,疑神疑鬼,具有寓言作用。据《淮南子·人间训》说:当中山人执子悬城以示乐羊时,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而“攻之愈急”,证明乐羊是个真正“忠”者;而后乐羊食其子之羹,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乐羊为魏文侯开地有功,但“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
乐不思蜀
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魏兵攻破蜀国后,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把他带回魏都洛阳。一天,司马昭邀请刘禅参加宴会,有意安排艺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杂耍技艺。旁边观看的人都为他难过,可是刘禅却嬉笑自如,拍手欢呼,看得津津有味。看到这个情景,司马昭问亲信贾充:“这个人怎么会无情无义到如此地步?”
贾充笑笑,说:“要不是这样,殿下怎么能轻而易举吞并他的国家呢?”
过几天,司马昭问刘禅说:“你很想念蜀国吗?”
刘禅脱口而出说:“这里快乐,不想蜀国。”
这话立即被当作笑料内外传开了。
随后主同来的原蜀国掌管图书的秘书郎正听到后,求见刘禅说:“假如有人再问你,你应该流利地回答:‘先人的坟墓,远在陇蜀,我的心朝西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然后就闭着眼睛。”
后来司马昭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照正教的回答了,说完闭上眼睛。司马昭感到很可笑,就说:“你的话怎么和正说的一样啊?”
刘禅慌忙睁开眼睛,说:“的确是这样。”
此话一出,立刻惹来哄堂大笑。
“乐不思蜀”形容快乐得不再思念故国,有忘本之意。
梁上君子
典出《后汉书·陈传》。
汉桓帝时,陈曾任太丘长。他出身低微,很能体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为人正直,无论做什么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乡里人的表率和榜样。
当时年成不好,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乡里有些人由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铤而走险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钻进了陈的家,躲在房梁上,以便相机行事。陈偶然间发现了梁上的小偷,但他不动声色,起床把儿子、孙子都叫了进来,严肃地教训他们说:“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勉励自己,才能有出息。有一些做坏事的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因为染上了坏习惯,而自己又不知道克制自己,只一味地任其发展,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最终成为坏人。你们抬起头来,看看这位梁上君子吧,他就是这样的人。”
梁上的小偷听后,感到非常惭愧,连忙爬下来,向陈叩头认罪。陈说道:“我看你模样并不像一个坏人。你要记住我刚才所说的话,从此学好,别再当小偷了。”
他又送给小偷两匹绢,并派家人把他送回家。这件事传出后,乡里人非常敬佩他。一些做坏事的人,在陈的教诲下,也纷纷改过自新。
窃贼行窃时,往往躲在屋梁上,故名梁上君子。亦可比喻上不着天、下不沾地、脱离实际的人。
临江之麋
典出《柳河东集·三戒》。
临江之人,畋得麋鹿,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鹿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住在临江的一个人,在打猎时捉到了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家里养的一群狗看见小鹿就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主人很生气,把狗吓唬跑了。
自此以后,主人便天天抱着小鹿凑到狗的跟前,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游戏。
天长日久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一只鹿了,反而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好朋友,就和狗们相互碰撞翻滚着玩耍,而且愈来愈亲热起来。那些狗由于害怕主人,也就跟小鹿玩得很好,但是经常贪馋地舔着自己的舌头。
3年以后,小鹿走出了大门,看见别家的狗在路上有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小鹿心中大喜,就狂怒地冲上去,一起把小鹿咬死吃掉了,路上弄得一片血肉狼藉。可是,小鹿至死也没有觉悟到狗为什么要吃它。
这则寓言讽刺了认猛狗为良友的麋鹿;猛狗的本性总是要吃肉的,麋鹿被众犬“共杀食之”尚“至死不悟”,则尤为可悲。
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典出《史记·外戚世家》。
邢夫人衣故衣,独身来前。尹夫人望见之,曰:“此真是也。”于是乃依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汉武帝晚年同时宠爱两个妃子尹夫人和邢夫人。汉武帝怕两人互相妒忌,命令不准她两人互相见面。尹夫人听说邢夫人长得很美,便缠着汉武帝为她安排一次见面的机会。汉武帝被她纠缠不过,就让另一个女人冒充邢夫人带着几十个随从来见尹夫人。尹夫人一见就说:“这个人决不是邢夫人。”汉武帝说:“你怎么知道?”尹夫人说:“我看她的相貌、形态,决不会使你宠爱,所以一定是假的。”于是汉武帝就叫邢夫人穿旧衣服来见尹夫人。尹夫人一见,就说:“这才是真的邢夫人啊!”越看越觉得自己没有邢夫人美丽,哭了起来。谚语说:“美女入室,恶女之仇”,这话真不错啊!
“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恶”字,作“不美”的解释。后人用“美女入室,恶女之仇”这个典故比喻道德品质好的人往往受别人妒忌。
面从
典出《书·益稷》。
矛违汝弼,汝无面从,退后有言。
唐初政治家魏徵,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他曾参加瓦岗军起义,失败后降唐,后来做了谏议大夫。魏徵敢于直言不讳地提意见,很多建议得到采纳,成为唐太宗非常信任的重臣之一。
贞观六年,一天,唐太宗在丹霞殿设宴招待他的几位亲近臣子。谈话中,唐太宗说:“魏徵尽心为朝廷效力,所以我重用他。但有时他的建议不被我采纳,我向他问话,他也不回答我。是什么原因呢?”魏徵说:“我认为有些事不对,所以提出劝谏。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就不便开口说话。如果开了口,就是附和了您,事情就会得以施行,所以我不回答您。”唐太宗说:“你何必那么死板呢?暂时答应我,然后又找机会再次劝谏,又有何不可呢?”
魏徵很严肃地说:“古时君舜曾告诫群臣,议事时不应当面说好,背后又说三道四。我如果心里知道不对,却口头上同意,就是面从。这样一来,不是违背了古代贤君立下的规矩吗?”唐太宗听了大笑说:“别人说魏徵举止傲慢,对人不讲情面,我却认为很对心思,这就是他敢于直言的原因呀!”魏徵说:“正因为陛下开明,能接受意见,不然,我哪里敢多次冲撞您呢?”
后人用“面从”指一个人对某事明明不赞同,却口是心非,表面上表示同意。
莫予毒也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晋、楚两国城濮之战,楚国统帅子玉因战败自杀,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已!”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力量强大,向北扩张,威胁着北方诸侯各国的安全。后来北方的晋国也渐渐强盛起来,特别是晋文公重耳执政之后,国势更加强盛。由此,晋楚之间发生了争夺诸侯领导权的矛盾,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在战争中,由于晋文公重耳在政治上作了充分的动员,使楚国陷于孤立的地位;在战略战术上,晋文公采取了许多变被动为主动的有利战法,因而大败楚军。楚国战败后,楚帅子玉回师走到连谷,因没得到楚王的赦令,便自杀了。晋文公得到子玉自杀的消息,非常高兴地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说再没有危害我的人了!
后人用“莫予毒也”来形容没有人能威胁危害自己。
弄假成真
典出《元曲选·无名氏〈隔江斗智〉二》。
那一个掌权的怎知道弄假成真。
又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说:“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嫁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
东汉末年,刘表死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东吴以杀退曹兵,救了刘备为由,前来索取荆州。但当时刘表的儿子刘琦尚在,所以商定,等刘琦死了,就将荆州归还东吴。后来刘琦去世,东吴派鲁肃来要荆州。诸葛亮说,要等到夺得安身之处以后才能归还。周瑜和鲁肃怕没讨来荆州不好向孙权交代,便设了一计:趁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之机,假意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待刘备来东吴以后,把他囚在狱中,以换荆州。
谁知刘备到东吴以后,被国太看中,又经乔国老反复说和,真的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了刘备,并在东吴成了亲。孙权派人将此消息报给在柴桑郡的周瑜说:“我母亲已经做主将我妹妹嫁给了刘备,你们设的计策弄假成真了。”
后人用“弄假成真”比喻假意做作,后来竟成了真事。
匹夫匹妇
典出《孟子·万章》。
战国时,一天万章问老师孟子说:“有人讲商汤的贤臣伊尹先是做别人的陪嫁奴隶,后当汤的厨子,取得了汤的信任,才做到宰相的。不知是否真的?”
孟子说:“不完全是这样。伊尹曾在莘国的郊外种地,商朝的开国之君曾派人去聘请他,他却悠闲自得地说:‘我干吗要接受别人的聘请呢?这样不是很好吗?我终日无拘无束,在田野之中获得了许多乐趣!’汤再三派人去请他。最后,伊尹全然改变态度说:‘既然上天生了我,赋予我智慧,我就有责任启发那些缺少智慧的人。唉,像这样的事情,我不应该放弃啊!’”
万章说:“伊尹真是一位贤臣!”
孟子说:“不错,在他看来,天下如果有一夫一妇不蒙受尧舜的恩泽,那就如同自己把他们推进深沟中一样。后来他到了汤的身边,说服了汤讨伐残暴的夏,拯救了广大民众。伊尹是真正的圣人啊!圣人的行为不完全相同,有的远离君主,洁身自好;有的在君主身边,帮助他做好事。所以,我认为伊尹不是以当君主厨子的身份去阿谀奉承,而是宣传尧舜之道。”
后人用“匹夫匹妇”泛指普通的老百姓。
贫儿学谄
典出《谐铎》。
嘉靖间,冢宰严公,擅作威福。夜坐厅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公命之入,俱膝行而进。进则崩角在地,甘言谀词,争妍献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某补之;某给谏缺,某补之。”众又叩首谢,起则左趋右承,千态并作。少间,檐瓦卒卒有声,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堕地。烛之,鹑衣百结,痴立无语。公疑是贼,命执付有司。其人跪而前曰:“小人非贼,乃丐耳!”公曰:“汝既为丐,何得来此?”丐曰:“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公许自陈。曰:“小人张禄,郑州人。同为丐者,名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所到,人辄恤以钱米。小人虽有所得,终不及钱秃。问其故?钱曰:‘我辈为丐,有媚骨,有佞舌。汝不中窍要,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授,钱坚不许。因思相公门下,乞怜昏夜者,其媚骨佞舌,当十倍于钱。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及于宽典。”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众唯唯。因宥有罪,命众引丐去,朝夕轮授。不逾年,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之丐,高出钱秃子上焉。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公独揽大权,作威作福。夜里坐在内厅,假儿义子们纷纷跑来求见。严公命令他们进来,他们都跪着用两个膝盖行走。一进内厅就像山崩一般叩头在地,满嘴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争相献媚讨好。严公自鸣得意,说道:“某地侍郎有缺,派某人去补充;某处给谏者缺,派某人补充。”众人听后又叩头致谢,一起身就左边趋进、右边奉承,千形百态,一股脑儿施展出来。
过了一会,屋檐上的瓦片发出轻微的摩擦声,人们一齐呼喊驱逐,忽然有一个人失足落地。拿灯来一照,只见他身穿破衣烂衫,呆呆地站在那里不说一句话。严公以为是贼,就命令差役把他拿住,交给主管官吏去处置。那人跪着说道:“小人不是贼,是一个乞丐呀!”严公说:“你既然是乞丐,为什么来到此地?”乞丐说:“小人内心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假若能得到您的宽恕,我愿禀告一句话便死。”严公便答应让他陈说。乞丐说:“小人名叫张禄,郑州人。有个和我一起当乞丐的人,名叫钱秃子。今年春天,经商做买卖的人云集市场上,钱秃子所到的地方,人们就救济他钱和米。小人虽也略有所得,但终不及钱秃子收获多。我问他什么缘故?钱秃子说:‘我们这号人当乞丐,要有谄媚的骨头,要有花言巧语的舌头。你没有抓住要领,所得到的钱米能和我相比吗?’我请求他教给我办法,钱秃子坚决不答应。因而想到相公门下有许多昏夜乞怜的人,他们的媚骨巧舌当比钱秃子还要高明十倍。因此我就远道而来,趴在屋檐上偷听,从缝隙里偷看,已经有三个月了。现今刚刚揣摩学到一点门道,不幸失足摔了下来,败露了马脚。愿借大人的鸿大恩惠,给我以宽大处理!”严公非常惊讶,接着又回头对众人笑着说:“当乞丐也要有技术,你们这些人天生的媚骨巧舌,真够得上是这些乞丐们的老师了!”众人听了,都毕恭毕敬地答应着。严公赦免了张禄,命令众人日夜轮流教他谄媚阿谀的方法。不到一年的时间,张禄就学成回家了。从此以后,张禄的丐术,远远高出钱秃子之上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行乞有道,谄媚阿谀也有道。讽刺了一切专靠拍马逢迎、吮痈舔痔而升官发财的人。
扑朔迷离
典出《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时候,流传着一个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家姑娘,整天忙着纺线织布。有一年北方边境上发生战事,皇帝下诏书在百姓之中征兵参战。征兵的名册上卷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年老体弱,怎么能上战场去打仗呢?弟弟年纪还小,也不能替父亲去从军。这可怎么办呀?木兰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长吁短叹。一天,她忽然想到:我替父亲去应征,女扮男装,不就解决了难题吗?木兰是个坚强果断的姑娘,说到做到。她跑到市场上买来骏马,又购置了鞍鞯、辔头、马鞭,跟着同村的男子们一块儿出征了。
木兰这一去就是10年,风餐露宿,爬山过河,出生入死,转战千里。将士和同伴们许多死在疆场,木兰侥幸地活着回来了。军队打了胜仗,天子犒赏凯旋的功臣。天子问木兰:“你立了功劳,你想要什么,只管说吧!”木兰回答说:“我多大的官也不想做,多么值钱的宝贝也不想要,我唯一的请求是骑上千里马,让我早点回到家乡去!”
皇帝答应了木兰的请求,木兰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里人看到久别重逢的木兰,心情非常激动。年迈的父母互相搀扶着出城外迎接她;姐姐梳洗打扮像迎接贵宾一样;小弟弟磨刀杀猪宰羊给姐姐吃。
木兰终于回来了。她重新走进十年前自己居住的旧房,打开窗户,坐在木床上,心情真是畅快呀!她脱下战袍,找来旧衣服换上。倚在窗台上梳理自己的头发,把头发理成女人的样式。又对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一块花黄,变得和乡里的姊妹一样漂亮。
这时候,一同在疆场上拼杀的伙伴们来探望木兰。木兰穿着女人的衣裳,梳着女人的云髻,带着女人的饰品,款款走出房门。同伴们一看,全惊呆了:“我们在一块行军、打仗12年,竟然不知道你是个女的!”
是呵,雄兔四腿跳跃、眼睛动;雌兔眼睛动、四腿跳跃。两只兔子在地上一块儿跑,你怎么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后来人们将“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辨认。
秦琼的撒手锏
典出《说唐》。
秦琼的父亲名叫秦彝,是隋末齐国武部大将军,镇守济南,为周国行军都总管杨林所杀。秦彝留下祖传的一件兵器,叫金紫锏。这是两条一百三十斤镀金熟铜锏。秦家锏法,共有56路,天下无双,尤其“撒手锏”,是个绝招,无人能敌。
秦琼继承父业,练就家传的绝招“撒手锏”。后来,秦琼因不愿当杀父仇人杨林的义子,反出潼关,行近金堤关,遇见程咬金正被金堤守将华公义打伤败退。秦琼与华公义接战三十余回合,不分胜负。他见华公义戟法高强,不能取胜,只得虚闪一枪,回马便走。华公义后面赶来,秦琼把枪左手横拿,右手扯出锏来,执在胸前。华公义马头相撞秦琼的马尾,只见他举戟往秦琼后心便刺,秦琼左手把枪反在背后,往上一架,扭回身右手一锏打去,霎时华公义的脑袋瓜便不见了。这叫:巧使撒手锏,直马取金堤。
“秦琼的撒手锏”,比喻稀有、珍贵,或秘诀、绝招。
庆父不死,鲁难未己
典出《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之兄。鲁庄公共有兄弟四人,除庆父外,还有两个兄弟:叔牙和季友。庄公和季友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亲兄弟,庆父和叔牙是另一个母亲所生的。兄弟四人,就此分成两派。
庄公病得快要死的时候,考虑了谁继任国君的问题,他先征求叔牙的意见,叔牙说:“庆父有才,让庆父继任的好。”庄公又问季友,季友表示:誓死扶持公子般为国君。
公子般是庄公的大儿子。庄公共有4个妻子,其中一个没有生儿子,其余3个各生一子:般、申和开。
等到庄公一死,季友怕叔牙支持庆父,便假传国君的命令,派人把叔牙扣押,并且送药酒给他,叫他自杀,叔牙就这样死了。季友随即立了般为国君。
鲁庄公死后不到2个月,庆父就派马夫荦把般暗杀了。季友听说般被害,知道是庆父干的,但是自己没有力量对付庆父,只得躲避到陈国去。庆父为了掩人耳目,暂不登上君位,却让年龄最小的开当个傀儡。于是开继任国君,后称鲁闵公。
鲁闵公的舅舅是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齐桓公当然支持鲁闵公,而且帮助季友回鲁国做了国相。闵公元年冬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到鲁国访问,探探情况。仲孙在鲁国了解到:庆父的野心还没有死,鲁国的祸害还没完。所以他回国向齐桓公报告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第二年,鲁闵公果然又被庆父杀害了。季友就带着申暂往邾国躲祸。
鲁国人一向信服季友,憎恨庆父,这时便一致起来反对庆父。庆父见形势不妙,逃到莒国去了。
庆父一走,季友就带着申回国,请齐桓公来定君位,立了申为鲁国国君,即鲁僖公。鲁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礼物到莒国去,请莒国国君代为惩办庆父。庆父走投无路,终于自杀。鲁国的内乱才算平定。
穷涸自负
典出《韩昌黎文集·应科目时与人书》。
天池之滨,大江之畔,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泥沙,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传说在大海之滨,江河岸畔有个怪物。这个怪物绝非普通的水族之类可比。它置身水中,兴风作浪,飞腾天际,不费吹灰之力;如果一旦离开了水,活动也不过寸尺之间而已。即使没有高山、丘陵、远路、绝壁、关隘阻挡,它窘于干涸,无法自己到达水中,十有八九被那些小小的水獭所嘲笑。
如果有力气的人怜悯它的困窘,把它送到水中,只须抬一下手、动一下腿就行了。然而这个怪物自负与众不同,说什么:“烂死在泥沙,我心甘情愿。如果去俯首帖耳,摇尾乞怜,我坚决不干。”所以,有力气的人遇到它,熟视无睹,不加理睬。
这个怪物是死是活,就很难预料了。
后人用“穷涸自负”这个典故讽刺那些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驱鬼符
典出《笑得好》。
一道士被鬼迷住,竟将滋泥涂满身面。道士高喊救命。傍人闻之,忙来啐脸救活。道士感激曰:“贫道承救命大恩,今有驱鬼符一道奉谢。”
或问:“既有此符,何不自救?”答曰:“我是顾人不顾己的。”
有一个道士被鬼迷住了,满脸满身都被涂上一层污泥。道士大喊救命。近旁的人听了,急忙赶到,把唾沫吐到他脸上,将他救活。道士很感激,说:“贫道受你的救命大恩,没有别的报答,只好奉送一张驱鬼符。”
有人问他:“你既然有驱鬼符,为什么不能救自己呢?”道士解嘲说:“我是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
这个故事讽喻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
三千珠履
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他名叫黄歇,原是楚国的大臣。有一年秦昭王命白起为将,联合韩国和魏国共同讨伐楚国,企图一举灭掉楚国。黄歇听说这个消息后,马上写信给秦昭王,说服他不要攻打楚国,并愿意作为人质到秦国去,以求两国议和。秦昭王答应了黄歇的请求,将白起的军队撤回,两国订立了盟约。黄歇和楚太子完到秦国当了人质。
几年之后,楚国的顷襄王生了病,病得很厉害,黄歇打算让太子完回楚国去继承王位,但秦王不准。黄歇找到秦相应侯说:“现在楚王恐怕活不长了,如果让太子完回国继承王位,将来他势必侍奉秦国。如果不叫他回国,他在你们这里不过是咸阳的一个布衣。楚国一旦立了别人为国君,就不一定与秦国和好了。请你同秦王说一下,放太子完回楚国去吧!”
秦相应侯对秦昭王讲了,可秦昭王只允许黄歇回国看看,但不让太子完离开秦国。黄歇想了一条计策,叫太子完换了一身衣服,化装成楚国使者,骗出了城。秦昭王发觉后,太子完早已走远。他气得火冒三丈,想杀死黄歇,但被秦相应侯劝住了。应侯说:“黄歇是位人臣,当然要为他主子效命,杀了他又有何用?不如放他回国,以后还会亲善我们。”秦昭王只好放了黄歇。
楚国的顷襄王不久病死了,太子完做了国君,称为考烈王。黄歇做了相国,并被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十二县为封地。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都广招天下贤士为门客,辅国持权,门客的待遇都相当优厚。有一年,赵国的平原君派自己的门客为使者,去拜见春申君。春申君盛情接待,让赵国使者住漂亮的房子,乘豪华的马车⋯⋯
平原君的门客想在春申君三千门客面前炫耀一番。他拿出用玳瑁制作的头簪和饰有珠玉的剑鞘给他们看,以为他们必定会感到惊奇。然而赵国的使者想错了,春申君的门客一点也没有羡慕的神色,有的甚至还不屑一顾。赵国使者迷惑不解:“他们为什么不对这些上好的珠玉动心呢⋯⋯”他往春申君门客的脚上一看,顿时明白了:好多门客的脚上竟然穿着用珠玉装饰的鞋子!他自愧弗如,赶忙收拾起头簪和宝剑,躲进屋里去了。
成语“三千珠履”就是由此而来,后来用它形容门客多而且豪侈。
山雉与凤凰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
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
曰:“然。”
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于金十倍。
楚国有个人挑着野鸡在路上走,有个过路人问是什么鸟,挑野鸡的人骗他说:“是凤凰。”
过路人说:“我听说过有凤凰,现在竟然见到了。你卖吗?”
回答说:“是的。”
过路人愿出十金购买,挑野鸡的不肯给。把价钱又加了一倍,才卖给他。过路人准备把鸟献给楚王,没想到鸟隔夜就死了。他顾不上可惜他的钱,只恨没有能够献给楚王。
都城里的人把这件事传开来,都以为是真凤凰,稀罕宝贵,而且是要献给国王的。于是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楚王为这人要献凤凰给自己的诚意所感动,把他召来重重地赏赐一番,超过了买鸡钱的10倍。
后人用“山雉与凤凰”来说明好的名声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舍旧谋新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他先到了卫、齐、曹、宋、郑等国,不被收留。后来,重耳到了楚国,楚王收留了他,并问他:“你将来如能再回晋国,怎么报答我?”重耳说:“我若能回晋国当上国君,假若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作报答。”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由秦国送回晋国即了位,就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发生了战争。起初,晋文公为了实现他流亡楚国时说的话,果然退军九十里。楚将子玉依仗大国强兵,坚决要和晋决战。要不要迎战?晋文公仍有些犹豫。这时,晋军中对此事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国之君要避让一国之臣(指子玉),太丢人了。”一些知道晋文公和楚国前情的人则说:“晋君现在像原田之草,美丽茂盛,可以舍旧谋新了,不应陷在和楚国的旧日情怀中。”晋文公听到这些话,终于下了迎战的决心。城濮一战,晋文公大败楚军。从此,成了一位霸主。
后人用“舍旧谋新”这个典故比喻抛弃从前的旧东西,重新规定和建立新的东西。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典出《晋书·阮籍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魏晋之际有个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叫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与当时的名士嵇康等七人并称“竹林七贤”。
阮籍容貌英俊,性格狂傲,志气宏大,学识渊博。他读了许多书,最喜欢的是《老子》、《庄子》,在生活中也按老庄的哲学思想处世,顺其自然,不拘小节。他有时在家关起门来看书,可以一连几个月不出来;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又可以多日不归。他不仅诗歌文章写得好,还善于弹琴唱歌,又酷爱饮酒。有时他读书或弹琴到兴致浓时,高兴到了极点,连自身的存在也忘记了(不其得意,忽忘形骸)。
阮籍对当时朝政的腐败黑暗深为不满,常与嵇康等人在竹林下一边饮酒,一边批评朝政。他看不起专权的司马氏集团,也看不起曹氏傀儡皇帝。朝廷曾召他去当参军。他推辞不去。有一次,阮籍登上广武城,观看当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交战的遗址。他很蔑视刘邦的人品和才能,感慨地叹息说:“当年是世上没有真正的英雄人物,而让刘邦这种小人成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后人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典故形容由于时势的关系,使某人成了名,但并非这个人才能出众。
仕数不遇
典出《论衡·逢遇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滋于涂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
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仕宦有时,不可求也。
从前,周朝有一个人几次想当官都没有碰到机会,后来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在路上痛哭流涕。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呀?”
回答说:“我数次想当官都没有得到机会,自己哀伤年岁老了,失掉年华了,所以才在这里哭啊。”
又问他:“做官为什么碰不到一次机会呢?”
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礼乐制度。等到礼乐教化获得成就,开始想担任官职了,可是君上却喜欢任用老成人。好用老成人的君王死去了,后主又偏爱武勇兵法,我便改习武勇兵法。等到武术兵法学习成功了,偏爱兵法武勇的君主又死去了。少主刚刚登基,又喜好任用少年,但我年岁却老了。所以一生不曾遇到一次当官的机会。”
担任官职是要碰机会的,不是可以强求的呀。
这则寓言说的是“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在封建社会,只凭皇帝个人好恶来选用人才,往往会埋没人才。“合则遇,不合则不遇”,这表现出王充对现实黑暗不公的愤慨之情。看这位周人,学文学武,总跟着人君的好恶打转转,可以说是十足的“风派”了。可是年少之时,人君好用老;及至年老,人君又好用少年。这真是“仕宦有时,不可求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站得高一些,突破一般世俗的看法,因为“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有真才实学的,尚且如此遭遇,“况节高志好,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遇不遇与贤不贤,是两码事。只要才高行洁,不要管他什么逢遇与否。
是香是臭
典出《传家宝·笑得好》。
有钱富翁于客座中偶放一屁,适有二客在傍。一客曰:“屁虽响,不闻有一毫臭气。”一客曰:“不独不臭,还有一种异样香味。”富翁愁眉曰:“我闻得屁不臭,则五脏内损,死期将近,吾其死乎?”一客用手空招,用鼻连嗅曰:“臭才将来了。”一客以鼻皱起,连连大吸,又以手掩鼻蹙额曰:“我这里臭得更狠。”
一天,一个很有钱的富翁在客厅和两个客人叙谈,偶然放了一个屁。一个客人听见,忙说:“您这个屁,声音虽响,却闻不到一丝一毫臭味。”另一个紧接着说:“不仅不臭,还有一种异样的清香。”
富翁听了他们的话,立刻愁眉不展,悲伤起来,说:“我听说,放屁不臭,那一定是体内五脏损伤,死到临头了。今天放屁不臭,莫非我要死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客人马上伸手在空中招了几下,用鼻连连嗅着说:“臭味这才过来。”另一个客人皱起鼻子,狠狠地吸了几口,然后又用手掩住鼻子,皱着眉头说:“哎呀,我这里臭得更厉害。”
后人用“是香是臭”这个典故讽刺那些喜欢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别人而不顾事实,信口胡说的人。在他们看来,是非、曲直、美丑、好恶,好像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一切都以权贵者的意志为转移。
鼠窃狗盗
典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此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秦朝末年,人民大众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暴发了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以这一起义为先导,各地农民和六国的一些旧贵族纷纷掀起了反暴抗秦的斗争。
秦朝当时的统治者二世胡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从东方回来的使者纷纷向他报告各地郡县农民起义的情况,可是丞相赵高谎称这些使者造谣,二世便把他们投进监狱。后来,农民起义的消息不断传进宫中,二世才召集了一帮子人询问情况。有些人照实说了,惹得二世勃然大怒。有一个叫叔孙通的人见此情景,便对二世说:“现在天下一家,上有英明的天子,下有严厉的法律,各郡县都有称职的长官,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谁还敢造反?各地有一些小偷小盗的,免不了,叫郡守、县尉把他们拿了办罪就是了,皇上何必担心。”二世一听高兴了,把说实话的下了监狱,叔孙通反而得了重赏。
从此以后,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终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后人常用“鼠窃狗盗”指小偷小盗。
耸肩而行
典出《笑府》。
一人穿新绢裙出行,恐人不见,乃耸肩而行。良久,问童子曰:“有人看否?”曰:“此处无人。”乃弛其肩曰:“既无人,我且少歇。”
有一人穿了新的丝裙外出,生怕别人看不见,就耸着肩膀走路。过了一会,问身边的童子说:“有人看吗?”童子说:“这里没有人。”于是就把肩膀放了下来,说:“既然没有人,我就稍微歇息一下。”
后人用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喜欢卖弄自己,恶习成癖的人。这种人,生活便是做戏。一生都在做戏,不曾真正生活过一天,难得“我且少歇”也。
昙花一现
典出《法华经·方便品》。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体花,时一现耳。
昙花(印度梵语“优昙体花”的简称)是属于仙人掌科的一种植物,其老枝为圆柱形,新枝扁平,绿色,呈叶状。昙花都是夜间开,翌晨即萎,仅开数小时。
后人常将一出现很快就消失的现象称为“昙花一现”。
天翻地覆
典出《胡笳十八拍》。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这是描写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的两句诗。蔡文姬,姓蔡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据《后汉书》记载:文姬博学多才,妙于音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入侵。公元196年,文姬被匈奴人虏获,做了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后,生了两个孩子,直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派人接回。蔡文姬在匈奴12年,饱尝各种辛酸。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并怀着这种沉痛的心情作了《胡笳十八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了匈奴以后感到起了很大的变化,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方去了。
后人用“天翻地覆”比喻变化很大。
投其所好
典出《太平广记》。
有甲欲谒见邑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佗者。甲良久对曰:“平生实不杀陈佗。”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佗,请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走出。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便以死事见访,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有一个人想去拜见县官,问县官身边的人:“县太爷最喜欢什么?”有人告诉他说:“喜欢《公羊传》。”后来这个人进去拜见。县官问他:“你读过什么书?”这个人回答说:“专门研究《公羊传》。”县官问他杀陈佗的人是谁。这个人想了好一阵才回答说:“我这一辈子实在没有杀过陈佗。”县官看出他回答得很荒谬,就又戏弄他说:“你没有杀陈佗,请问是谁杀的?”于是这个人非常恐惧,光着脚跑了出来。别人问他光脚跑出来的原因,他还吹大话说:“我去拜见英明的县太爷,他就拿杀人的事情查问我,以后我简直不敢再来了,只是碰上他赦免了我的罪,我才出来的。”
这篇寓言对那些在当官的面前吹牛拍马、讨好卖乖的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唾手可得
典出《新唐书·褚遂良传》。
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云,唾手可取。
唐代初年,朝鲜半岛上有3个国家:北部是高丽,西南部是百济,东南部是新罗。唐高祖李渊曾和高丽国交换本国流亡人,高丽送还中国流亡人将近1万人,可见高丽对唐朝的态度还是友好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特别是灭突厥后,自恃国大兵强,企图加害弱小的邻国。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丽西部酋长泉盖苏文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泉盖苏文专擅国政,用严刑立威望,高丽内部不能相安。唐太宗觉得有机可乘,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决定亲自率兵往攻。为此,群臣多上书劝阻。褚遂良建议说:“陛下不必亲征,派一两名猛将,带领10万兵马,便唾手可取。”唐太宗不听劝告,亲自率兵前往,结果遭到失败。
后人用“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亡赖附鬼
典出《伯牙琴》。
有鬼降于楚曰:“天帝命我治若土,余良威福而人。”众愕然,共命唯谨,祀之庙,旦旦荐血食,跑而进之,将币。市进亡赖附鬼益众,以身若婢妾然;不厌,及其妻若女。鬼气所入,言语动作与鬼无不类,乃益倚气势,骄齐民。凡不附鬼者,必谮使之祸。齐民由是重困。天神闻而下之,忿且笑曰:“若妖也,而庙食于此,作威福不已!”为兴疾霆,碎其庙,震亡赖以死,楚祸遂息。彼以鬼气势可常倚哉!
有一个楚地恶鬼降到齐地来,说道:“天帝派人来统治这块土地,我能够对你们降祸赐福!”人们很害怕,都只得唯命是从,并将鬼供奉在庙里,天天杀牲祭祀,拿钱财跑着进献给它。
街市上有些流氓无赖纷纷依附恶鬼,把自己当成它的奴婢贱妾一样。恶鬼还不满足,又把他们的妻子和女儿找来供它使唤。鬼气侵入,他们的言语行动,都和恶鬼一模一样。于是,他们便依附鬼势,加倍骄横于齐地的百姓。对不肯依附鬼势的人必定要进谗陷害,使之遭祸。齐地的老百姓因此陷入了沉重的灾难之中。
天神听说了这件事,从天降临,愤慨而讥笑地说道:“这样的妖魔鬼怪,竟然被供在庙里,享受着人们的奉祭,还在这里作威作福不止!”说罢就发出迅猛的霹雳,劈倒了庙宇,震死了所有的流氓无赖,从此楚地的鬼祸便平息了。
这则寓言尖刻地嘲讽了为虎作伥的无赖汉,并揭露了这伙刁钻、龌龊之徒的可耻嘴脸;同时,寓言还对那些强侵人地、暴戾恣肆、作威作福、为非作歹的恶鬼统治者,给予了愤怒的指控和鞭挞,具有犀利的战斗作用。
望尘而拜
典出《晋书·潘岳传》。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潘岳(公元247~300年),晋代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祖父潘瑾,曾任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自幼聪颖有才华,乡里人把他称为奇童。他年纪很轻时就被征召到司空太尉府任职,成为大名鼎鼎的秀才。西晋泰始(公元265~274年)年间,晋武帝司马炎带着皇后妃子亲自耕田,潘岳作赋对此大加赞美,因此名气更大,受到一些人的嫉妒,潘岳在10年之内未能升迁。后来,他被派任河阳县令,感到郁郁不得志。当时,尚书仆射山涛和吏部官员王济、裴楷等人都得到皇帝的重视,潘岳内心很不服气。不久,潘岳转任怀县令。他在治理河阳、怀县期间,政绩卓著,被任做尚书度支郎,后任太傅主簿,又任给事黄门侍郎。
潘岳性情轻狂浮躁,追名逐利,与石崇等人巴结权贵贾谧。每当贾谧出门时,潘岳与石崇二人老早恭候着,贾谧的车马走远了,他们向着贾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下拜。
后来,人们用“望尘而拜”来讥讽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也以“拜尘”为谄事权贵的贬义词。
畏鬼致盗
典出《郁离子·麋虎篇》。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窥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之曰:“鬼实取之也。”心中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由是,物出于盗所终以为鬼窃而与之,弗信其人盗也。
郁离子曰:“⋯⋯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都认为是鬼来了。小偷了解到这一点,便乘着夜晚潜伏在墙边装鬼叫。那楚人心中恐慌,连瞟一眼都不敢。像这样搞了四五次后,小偷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家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去了。”他虽然有些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他的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拿了出来,也认为是鬼偷了给他的,不相信是人偷的。
郁离子说:“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空子可钻才会发生作用。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被蒙蔽住了。”
这个故事说明疑心生暗鬼。
五十步笑百步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刀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一次,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国家真是尽心尽力了,如果河内地方遇到饥荒,我把那儿的居民迁到河东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河东出现同样的灾情,我也照样这样做。你说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我这样替百姓办事呀?可我们魏国的百姓还是不能增多,邻国百姓也不见减少,这是什么道理呀!”
孟子说:“我先说个故事你听听:一次两国交战,一方的将士刚听到鼓点一响,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士卒跑得快,一口气跑了一百步远;有的士卒跑了五十步就停住了。这时候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士卒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你们真是胆小鬼,跑得那么快!’您说他们骂得有理吗?”
梁惠王说:“跑五十步也是逃跑,干吗耻笑跑一百步的!”
孟子说:“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魏国也不比别国强多少了。如果您在农忙季节,春种、秋收时不去征兵、征工,那魏国的粮食就多得吃不完;如果禁止用网眼过小的鱼网去湖里捕鱼,那鱼就总会生生不绝;树木砍伐假若加以限制,木材也会使用不尽。有了这些条件,老百姓能不拥护您吗?您再下令多植桑树,多养猪狗鸡,让大家能穿上丝绵吃上鸡肉,那天下的百姓能不归附于您吗?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大王如果认真改革朝政,那魏国是会强盛起来的⋯⋯”梁惠王点头称是。
“五十步笑百步”义为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跑一百步的,其本质其实一样。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乌白马角
典出《燕丹子·卷上》。
战国末年,燕王想和秦国结盟,对付赵国,就派太子丹前往秦国做人质。可是,秦国不讲信用,反而跟赵国联合。燕太子不愿再留在秦国当人质,向秦王要求让他回国。
秦王听了,冷冷地说:“等乌鸦的头变白,马长出角来,到那时你就可以回国了。”
燕太子丹愤恨地回到自己的住处,看一看庭院里树上的乌鸦、马房里的马,对着天空长叹说:“老天爷!让我回燕国吧。”奇怪的事情顿时发生了,树上乌鸦的头真的变白了,马房里的马真的长出角来了。
太子丹喜出望外,马上去报告了秦王。秦王不相信,派人到燕太子丹的住处一看,果真不假。秦王只好答应放燕太子丹回国。秦王虽然答应了,但还不甘心让燕太子丹走。于是,他又在燕太子丹经过的桥上装上机关,人马过桥,桥会自动陷落。哪知道燕太子丹过桥时,机关失灵,没有陷落。
秦王又命边境守关人员,不准放燕太子丹过关。燕太子丹在晚间到了关口,关门还没有开。他就假装鸡鸣,附近的雄鸡也跟着啼叫起来。守关人员以为天亮了,打开了关门。燕太子丹换了一身破衣,乔妆打扮,乘黑夜中混过关口,逃回燕国。
“乌白马角”指乌鸦变白,马头长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或难以实现的理想。
蜗角虚名
典出《庄子·则阳》。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遂北旬五日,而后反。
战国时,魏惠王与齐国田侯牟结成联盟。后来田侯牟背叛了盟约,魏惠王非常气愤,打算派人去刺杀田侯牟,以发泄心头的愤怒。公孙衍听说后对魏惠王说:“大王身为一国之君,却采取一般百姓的报复手段,我真替大王感到惭愧。不如给我20万兵甲,攻打齐国,活捉他的老百姓,抢走他们的牛羊,使田侯牟一想到此事就浑身冒汗。在此之后再攻占他的国家,捉住他,鞭打他的背,折断他的骨头。”
季子在一旁听了,耻笑说:“修筑一道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了七丈,又把它毁坏,岂不是有意劳累百姓吗?魏国有7年不打仗了,这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国之本。公孙衍这个捣蛋的人,无端挑动战争,大王不要听他的。”
魏国朝廷的这场争论,被一个叫惠子的人听见了,他弄不清究竟取哪一种方法才对,就请教一个叫戴晋人的读书人。戴晋人先未直接回答他,而是说:“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有一次两国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双方大战了半个月,死亡好几万,一时间弄得遍地都是尸体。后来触氏国打胜,乘胜追击,占领了蛮氏国不少的地方。”
惠子听后,笑着说:“哎,你也太夸张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戴晋人解释说:“事情虽然有些夸张,但道理是一样的。蜗角两国所争夺的地盘,一个真正完美的人看来,也不过针尖大。他们完全是为了虚名在进行战争!”
惠子佩服地说:“你的见解太新鲜了!”
蜗牛的角是很小的,后世以“蜗角”比喻极小的地方;“蜗角虚名”比喻微不足道毫无作用的名声。
心病一般
典出《笑府》。
一亲家新置一床,穷工极丽,自思好床不使亲家一见,枉自埋没。乃假装有病,偃卧床中,好使亲家来望。那边亲家,做得新一条,亦欲卖弄,闻病,欣然往探。既至,以一足架起,故将衣服撩开,使现出在外,方问曰:“亲翁所染何症,而清减至此?”病者曰:“小弟的贱恙,却像与亲家的心病一般!”
后人用这则寓言讽喻喜欢卖弄的恶习。有的人工作稍有成绩,就到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有的人读了几年书,就引经据典,装出一副学者模样,这些人都应该在这里“照照镜子”。
西施至姣
典出《慎子·外篇逸文》。
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西施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给她戴上鬼怪的假面具,看见她的人也都吓跑了;给她换上美丽的细布衣裳,那么,行路的人都会停步凝望的。由此看来,美丽的细布衣裳是帮助了她的美色,如果漂亮的人不穿它,那么,她的美貌也就会减色了。
俗话说,人凭衣裳马凭鞍。这个寓言的主旨,在于宣扬“处势”的重要意义。
晏子的车夫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做了齐国的相国,有一天坐着车子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只见自己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
后来,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就要跟他离婚。车夫连忙问是什么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相国,在各诸侯国中很有名望。刚才,我看他外出,他的思想显得多么深沉,而他的态度却又总是那样谦逊。而你呢,身高八尺,不过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罢了,却是那样踌躇满志,自以为了不起,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这就是我要跟你离婚的原因。”
从此以后,车夫常常自己抑制自己,显得谦逊起来。晏子感到奇怪,问车夫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车夫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晏子。晏子对车夫很满意,便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这个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
一夜十起
典出《后汉书·第五伦列传》。
吾兄子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东汉时候,京兆长陵地方有一个名叫第五伦的人,第五是他的姓氏,伦是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先祖原本姓田,分支太多,便以次序定为姓氏。
第五伦年轻时勇武侠义,曾率领本族人防御盗贼、修筑营壁。他拒敌在前,豪爽果敢,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地方官吏看他很有本事,便任命他为小吏,以后他又担任京兆尹的主簿。因为他办事公平,为官清廉无私,很得光武皇帝的赏识,派他去做会稽太守。
第五伦生活非常简朴,他虽然有优厚的俸禄,但只留一个月的粮食吃用,余下的粮食都降价卖给贫困人家。平常自己割草喂马,让妻子做饭食,不雇用仆人。当时会稽地方人们迷信,相信占卜算卦那一套,并且每年要杀耕牛祭神。巫祝说谁要是自己吃了牛肉而不祭神,就会闹病,像牛那样吼叫,然后暴死。因此百姓被弄得很苦。第五伦到任后,决心治理恶习邪俗。他下命令惩罚那些借鬼诈骗百姓的巫祝,又贴出告示,谁无故杀死牛就办他的罪。这样一来,会稽的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第五伦后来到朝廷做代理司空的官。他看到肃宗皇帝对太后的亲属都委以重任,觉得很不合于法度,将来必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就上书皇帝,直言不讳地批评圣上。他处处奉公守节,说话办事毫无顾虑,家人和孩子常劝他别太任性,以免得罪权贵自讨苦吃,可他却训斥儿子不忠不贞。
第五伦的铁面无私,在朝廷内外一时传为美谈,人们很敬仰他。一天,一位同僚赞扬他说:“像你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毫无私情了!”
第五伦却认真地反驳说:“你说的不全面呀!以前曾有一位熟人送给我一匹马,想叫我帮他谋个官做。马我当然没收下,可是当我举荐别人做官时,常常想起他。这不是证明我还是有私情吗?再比如说,我的侄儿生病,一宿我起来十回去看他,但回到床上我很快就睡着了,睡得很安稳。我自己的儿子生病就不一样了,虽然夜里我不去瞧他,但我整夜睡不着觉,担心孩子的病情。你看我哪里够得上是毫无私情呢?”
成语“一夜十起”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形容待人体贴周到。
一身两任
典出《圬者王承福传》。
王承福是唐朝的一个官宦子弟,祖父和父亲都担任京城高官,门第显赫,威震一方。天宝十四年,王承福随军效力,立下不小的功劳,归来拜见玄宗皇帝。玄宗赐他许多金银财宝,并要封他做官,但王承福婉言拒绝,只求回乡做一个泥水匠。皇上见王承福意志坚决,也不再勉强,恩准了他的请求。
别看王承福出身官家,但没有一点骄横之气。他的手艺也十分高超:造的房子又牢固又美观。日复一日,王承福干这活,一干就干了30年。不少热心人为他做媒,然而王承福竟然一一谢绝了。几十年来,王承福经常把他辛苦赚来的钱送给一些残疾人和穷人。有人问:“王公子,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王承福说:“种田织布要有人去做,只有各尽其力,人们才能生存。做官的,不论职位高低也得各尽其职。不然老天会惩罚这些好吃懒做的人。因此,我干泥水匠这活,虽说很辛苦但我心安理得。功劳大的可以养家,而我这样的,如果娶妻生子,那对我来说又劳身又劳心。一个人担任两重责任,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胜任呀!”
王承福独善其身,不图名利,甘愿吃苦的事迹就这样传诵开来,著名文学家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圬者王承福传》,抨击当时官吏的腐败堕落之风。“圬者”即泥水匠之意。
一场春梦
典出《侯鲭录》。
《侯鲭录》这本书是记述前辈文人事迹的,内中有一段说:
东坡老人住在昌化时,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漫行在田野间,不时还哼着曲调。行了不久,遇到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婆婆。她对苏东坡的经历比较了解,知道他做过大官,经过很多热闹的场面,想不到如今竟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民。她对苏东坡如此悠闲自在,很是神往,便对东坡叹道:“昔日内翰的富贵荣华,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
后来,附近的乡民知道了这件事,很赞成这个老婆婆的看法,便称呼她为春梦婆。
后人用“一场春梦”比喻人生变幻无常,世事转眼成空。
约定俗成
典出《荀子·正名》。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正名》一文,是荀况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名”与“实”关系的重要论文。他批判了孔子提出的“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的正名思想,提出了由“实”决定“名”,“名”是“实”的反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荀况指出: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的,因而为人们所承认和遵守。
后人用“约定俗成”这个典故比喻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
因棋失“兰亭”
典出民间故事。
《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王家视为珍宝,代代相传。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能写一手好字,最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从民间搜罗了很多王羲之的字帖,可就是找不到真本《兰亭集序》,平常与人提起便感到十分遗憾。后来听说真本为永欣寺的大和尚辨才所藏,就把辨才邀请到宫中,询问此事,辨才矢口否认,说这是“谣传”,太宗也无可奈何。监察御史萧翼为人狡猾多谋,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便自告奋勇,愿去寻找。
经过调查,他确信《兰亭集序》就在辨才手中。一天傍晚,他乔装服为棋客,到永欣寺求宿。辨才闲来无事正在禅堂中打谱,听说有棋客来访,就邀请萧翼纹枰对座,切磋棋艺。两人棋逢对手,杀得难解难分。第二天,辨才余兴未尽,就让萧翼留下来多住几日,两人通宵达旦地弈棋。一边下棋,两人一边闲谈,很是投机。
十几天过去了,萧翼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把话题扯到书法上来,说:“我自幼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对羲之父子的书法真迹十分珍视,百看不厌,经常临摹,现在还有几幅带在身边。”辨才一听更加高兴,便说:“明天可以拿来给我看看。”第二天萧翼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几本字帖让辨才鉴赏,辨才仔细地看过之后,对萧翼说:“这几本字帖倒是真迹,不过这并不是最好的。贫僧这里也有一幅真迹,是非同寻常的珍品。”萧翼问:“什么字帖?”辨才说:“《兰亭集序》。”萧翼听完,故意笑着说:“这么多年,兵荒马乱的,哪里还能有什么真迹流传在世上。那一定是假的。”辨才见萧翼不信,就接着说:“我的老师智永禅师,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我跟他学习书法30年。怎么会是假的呢?明天你来,我让你看一看。”过了一天,萧翼又来找辨才下棋。辨才亲自从屋梁上把《兰亭集序》拿了下来。萧翼看过之后,还故意说是假的,并和辨才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辨才眼看不能说服萧翼,又有事要到别人家里去做客,就把《兰亭集序》放在桌子上和萧翼一起出了门。萧翼等辨才走后,以手帕丢在屋里为由,骗过看门的小和尚,拿走了《兰亭集序》返回京城,交给了李世民。
张冠李戴
典出《留青日札》。
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公而戴之。”
东昌有个牛医的儿女名叫胭脂,又美丽又聪明,想嫁个好丈夫。而一般有身份的人家因她父亲是个牛医,瞧不起她家,所以迟迟没订婚。一天,她送邻妇王氏出门,见一少年经过,很有风度,他走远了,胭脂还远远望着他。王氏说:“他是鄂秋隼秀才,跟你恰是一对,我给你做媒好吗?”胭脂羞红了脸,不答。但是心里以为王氏真的给她做媒,很喜欢。一等半月没消息,胭脂饮食无味,病了。王氏来看她,问她病因,她不说。王氏猜到了,在她耳边说:“我丈夫出门做生意了,等他回来,叫他去鄂家做媒,好吗?”胭脂喜上颜色。这王氏从小和一宿生要好,嫁了人还和宿生往来。这夜宿生又来了,王氏便把胭脂为鄂生而害相思病的事告诉了他。宿生早知胭脂美丽,第二夜便翻墙进了胭脂家,自称是“鄂生”,抱着她求欢。胭脂不肯,说:“你再不放手我就叫了!”宿生怕搞僵,只得松手,胭脂说:“我愿做你的妻子,但决不能私通,你请媒人来吧!”宿生脱下她一只鞋带走了。宿生没尝到甜头,于是又到王氏家睡觉。谁知把那鞋搞丢了,怎么也找不到。王氏问他找什么?宿生只好把经过告诉了王氏。谁知被窗外一个叫毛大的贼听见了,恰恰又拾到了鞋,大喜。第二夜毛大翻墙来到胭脂家,胭脂父亲听得声音,持刀追贼,反被毛大杀死,那只鞋子丢在尸体旁。第二天,县官追问这鞋怎么会在尸旁的,胭脂为父亲悲痛至极,直说是“鄂生”脱去了。县官把鄂生捉来,不容分说,一阵毒打,便把鄂生定为凶手,判死刑,报到济南府。知府吴公很干练,一看鄂生不像凶手,追问之下,才知鄂生根本不认识胭脂,胭脂却曾托王氏做过媒。于是把王氏抓来,逼问之下,供出是宿生假冒鄂生之事。于是宿生死罪难逃了。大家都称赞吴太守英明。宿生虽脱履却未杀人,负屈上告。学使施公反复思考,接手此案,他把王氏找来,问她此事告诉过别人没有,王氏说:“没有。”“那么有哪些人调戏过你呢?”王氏说出毛大等4人。施公把这4人抓来,说:“凶手必是你四人之一,让神来指出来!”于是黑夜把庙壁涂黑,把4人放入庙内,说:“谁是凶手,神会在他背上写明的。”毛大心虚,怕神真的在他背上写字,把背靠着墙,背染上了黑墨。第二天,施公说:“真凶是你!”不打,毛大就招了。
于是宿生、鄂生都释放了,鄂生和胭脂结为夫妻。此案假中有假,“张公帽戴在李公头上”,如果不仔细,险些冤杀鄂生或宿生。
后人将此典压缩成四字成语“张冠李戴”。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左右逢源
典出《孟子·离娄下》。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人注意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谈到学习问题时,孟子说:学习必须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深切体会,才能获得高深的造诣。刻苦钻研,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才能使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知识积蓄多了,就像地底下的泉水,掘到深处,四面八方的水就会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左右逢源”原义是说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来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庄周梦蝶
典出《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战国时,著名哲学家庄周在大白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翩翩飞舞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一会儿停在黄色的花朵上,一会儿停在白色的花朵上,一会儿又停在紫色的花朵上,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啊!此时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完全深深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庄周一觉醒来,睁开眼睛,不禁大吃一惊:咦,我怎么是庄周呢?刚才还是一只蝴蝶!他摇了摇头,认真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讲,不知道是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不管怎样变化,万物的一生始终处在梦境之中。
这时,一个叫长梧子的人走来,庄周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梧子,长梧子说:“你思考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连黄帝那样的人听了,也会疑惑不明的。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艾地有一个小官吏,他有一个女儿,名叫骊姬,长得十分漂亮。晋献公知道后,找人去把她接到宫里。离开艾地时,骊姬哭得很伤心,眼泪把衣服都湿透了。等她到了晋献公的宫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吃着山珍海味的佳肴,感到当初离开家乡时的哭泣是错误的。骊姬现在后悔当初的行为,又怎么知道今后不后悔现在的行为呢?”
庄周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拍着长梧子的肩膀说:“看来我们都处在似梦非梦之中!”
后人用“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变化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