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公关的“主导范式”及其文化转向
当中外公关界在交流时,我们是否只是在某一个知识共同体(西方的知识共同体,甚至还仅限于公共关系的知识体系)内进行着对话?……由于人们一般都相信,人类存在着普遍的人性和理性,因此人们就全都属于人类这个总的知识共同体。根据这种形而上学的理由,人们永远喜好并且鼓励对事物做出普遍性的解释,而且认为只有普遍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可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知识共同体是个显然的事实……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背景的中国公关界,应该以自己的思想力和原创力,独立地归纳、总结和提炼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公共关系标准。
章前文字引自中国的一位公关学者,在被誉为“公关管理学派的领军人物”詹姆斯·格鲁尼格及其同事所著的《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该书被奉为公共关系的“理论圣经”)一书的中译本上发表的文章。自现代公关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入中国以来,郭惠民教授的这篇题为《卓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文章对于中国公关学者和实践者重新思考“美国中心”的公关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公共关系不是一门封闭的学科,它隶属人文社会科学,如要发展必须突破专业局限,有贯穿人文社会各科的魄力。
其次,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现代公关业,并非公关的全部。公关在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中国公关学界理应勇敢地发声。
再次,某一范式或流派占据学科的主导话语地位,并非意味着它所说的全是“标准”。理论是被建构的,建构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情境之中,公关研究者应该自觉地开展批判性的探索。
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笔者尝试重新审视:公关理论的主导范式,主导范式下的功能主义逻辑,公关“文化转向”遇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