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政策及其与苏联的争论
鉴于纳粹德国给许多国家带来的战争损失,战后向德国索取战争赔偿来弥补这些损失就成为同盟国之间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不得不讨论的问题。
一 雅尔塔会议前英国对德国赔偿问题的态度
早在1941年底,英国政府内部就开始对德国赔偿问题进行讨论。1941年12月5日,英国财政部在一份备忘录中提出了赔偿的方式、时间、限度和数目等。其主要内容是:在支付形式上,赔偿不应以现金来支付,而应以实物形式支付;在时间上,认为支付赔偿的时间应在五年以上,这样就可以给德国提供足够的恢复时间。该备忘录同时认为不要对德国索取大量的赔偿,所要求的补偿只能限制在“被占领国遭受掠夺”的范围内。但是财政部的意见遭到贸易部的反对,而且在反对财政部计划的基础上,贸易部还提出了一个“倒置的赔偿计划”,即在赔偿政策制定过程中,英国应先把自己看成为“胜利的希特勒”提供建议的专家,从德国的角度制订出一个用来处理“战败的英国”的计划,然后将该计划的主客体完全倒置过来,同时再附加上盟国可能要求的赔偿条款,从而形成英国关于德国战后赔偿的计划。同时,贸易部还希望应该尽量多地从德国获取赔偿。从这里可以看出,财政部和贸易部代表了当时英国政府内不同的对德政策派别。财政部希望不要过分削弱德国,因而在赔款问题上不要求对德国过于苛刻,而贸易部则代表了战后要严惩德国的思想,因此在赔款问题上要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1942年11月,在外交部法律顾问麦尔金爵士领导下组成了讨论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的“麦尔金委员会”(Malkin Committee),该委员会由外交部、财政部、贸易部、海军部的代表组成,允许其他政府官员参加相关讨论或者提交报告。该委员会经过讨论,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起草了一份报告,称为《麦尔金报告》。该报告详细列举了要求德国支付赔偿的7种方式:(1)一次性搬运金融或资本财产;(2)一次性搬运原材料或制造业生产原料,紧缺材料;(3)从当年产出中每年以实物形式运送;(4)组织德国劳动力在盟国国内进行劳动生产任务;(5)用于非德国境内的,因特殊任务而提供的非组织性的劳动力服务;(6)在德国境内占领军必需品的供应;(7)每年以现金形式由德国出超量所支付的现金。《麦尔金报告》的基本思想是战后不能通过大量索取赔偿来压制德国,而是应该对德国实行有效的经济控制来实现德国的非工业化以及确保欧洲经济安全,并且这样的经济控制应当限定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过分延长。由此可见,该报告体现了英国政府内部温和派对待战后德国的意见。但是由于没有考虑战后德国的非军事化、非工业化等问题,该报告不能应对战后对德政策的变化。另外,赔款问题也不是英国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与这一时期英国其他方面的对德政策相似,赔款问题在英国政府内部有所讨论但仍然不是重点,怎样与纳粹德国交战并打败它才是当时英国政府集中精力应对的事情。
1944年8月,英国外交部在对“经济和工业计划参谋部(Chiefs of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Plan)关于影响强加给德国的经济债务事宜的报告”的批示中再次强调战后不能过分削弱德国,德国战后的出口要受到限制,同时这种限制不能妨碍维持其必要的进口,除非德国经济实现收支平衡进而出现余额,否则不能要求其支付赔款。由此看来,英国政府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就基本确定了德国赔款问题的基调,那就是索取赔款要建立在保证战后德国的经济不会因为赔款而被压垮的基础上。在赔款问题上,英国政府显得比较谨慎和温和。但是,英国的态度遭到苏联的反对。
二 雅尔塔会议上英苏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争论
在雅尔塔会议2月5日的讨论中,英国就同苏联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产生分歧。在当天的会议上,斯大林首先提出了德国赔款问题。苏联代表马伊斯基(Ivan Maisky,又译麦斯基)提出了苏联方面的赔偿计划:(1)德国应使用实物来支付赔偿;(2)德国的实物赔偿采取两种形式,即从德国国内外的国家资产中进行一次提取,以及战后每年提供商品;(3)通过赔偿使德国在经济上解除武装,也就是说要没收德国80%的重工业设备,没收德国全部的军工企业;(4)赔偿期限为十年;(5)美、英、苏三国应该对德国经济实行严格监督;(6)赔偿的优先顺序为这个国家对战胜敌人所做贡献的大小,这个国家直接物质损失的大小;(7)苏联应获得不少于100亿美元的赔偿;(8)详细的赔偿计划应由苏美英三国代表组成的设在莫斯科的赔偿委员会来制订。
丘吉尔听了该计划后,一方面表示“俄国做出的牺牲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大”,另一方面怀疑这样的赔款方案是否可行。丘吉尔根据一战赔款的经验认为,首先,一战结束后曾经对德国索取巨额的赔款,但是没有得到多少;其次,他认为战后德国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是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产来作为战争赔偿的,特别是根据苏联提出的这一赔款数目;最后,他认为战后德国还有8000万人口食不果腹,如果对德国索取如此巨额的赔偿,到头来谁来养活他们呢?针对这样质疑,马伊斯基对苏联的赔偿方案又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说,第一,一战后对德国赔偿计划的失败,根本上是由于赔偿是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果要求德国赔偿实物的话就不会这样了,而且美、英、法在德国大量投资,怂恿了德国人不履行赔偿义务。第二,苏联要求的赔偿数额是合理的,是德国可以承受的。第三,苏联政府绝没有让德国人民挨饿的意思,苏联的赔偿计划“始终注意创造条件使德国人民在战后能保持欧洲中等的生活水平……也能够保证这种可能性”。丘吉尔又提出向德国索取赔偿应该按照“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即按照战争损失和国家经济重建的必要性来分配德国的赔款,而斯大林坚持认为应当实行“按功分配”的原则。此后,在2月10日的会谈中,丘吉尔和斯大林就德国赔款的数额问题又产生了激烈的争吵。苏联方面认为赔偿总额应为200亿美元,而丘吉尔反对确定德国赔偿的具体数额。这一次斯大林有些恼火,他公开表示不信任英国人,认为英国人在这次会议上反对苏联的赔偿要求是其要建立一个强大德国计划的一部分。斯大林甚至直截了当地向丘吉尔表示,“如果英国人不愿意俄国人得到赔偿的话,英国人就应该公开说出来”。
美国方面于2月9日提交了一份德国赔款的方案,该方案和苏联的方案基本一致,美国的态度是基本支持苏联的赔款计划。但是,无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是国务卿斯退汀纽斯(Edward Stettinius)都表示,德国赔款的具体数字仅仅是以后协商的基础,其数字只有“名义上的意义”,也就是说战后肯定会让德国赔偿,现在制定的赔偿数额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可以看出,在赔款问题上,美国一方面保持与苏联一致;另一方面在英国特别关心的赔款数额上含糊其词,在英苏之间充当调解人,从而尽力使三国会议顺利进行。鉴于美国和苏联的态度,丘吉尔的反对收效甚微。雅尔塔会议最后达成的相关议定书不仅确定了以实物赔偿,按功分配,以及在莫斯科设立盟国赔偿委员会进一步商讨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而且还规定赔偿总额应为200亿美元,其中50%应归苏联。议定书中同时保留了英国代表团不提出任何赔偿数字的要求。
英国代表团在赔款问题上的态度特别是对赔款数额的态度之所以如此坚决,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想战后的德国被赔款彻底压垮;另一方面是因为内阁也在会议期间给丘吉尔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在和斯大林讨论赔款问题时,丘吉尔多次表明英国战时内阁在赔款问题上给他的余地很小。丘吉尔曾半开玩笑地对斯大林说,在讨论赔偿问题时,他显得不通融,那只是因为他家里有个议会和内阁。如果他们不同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会议上赞同的东西,就可能把他赶下台。在与斯大林争执最紧张的时候,丘吉尔在会议上当场宣读了战时内阁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说:在没有进行具体调查之前,不能确定任何(赔偿)数目,并且200亿美元无论如何都是过高了。
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达成的赔款协议仅仅是三方的权宜之计,只是掩盖了三方特别是英国和苏联之间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美国支持苏联的赔款方案,这也导致英国在赔款问题的被动局面。然而,随着1945年5月纳粹德国彻底战败投降,此时才真正到了要求盟国拿出确实可行的战后处置德国的计划的时候。于是,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便成为盟国讨论战后对德政策的重要对话平台,而对德赔款问题则是与会各国特别是英国非常关心的问题。
三 波茨坦会议上英国与“分区赔偿”的赔款政策
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在赔款问题上与苏联发生了很大分歧,而且美国对苏联和英国的政策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7月初,一份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就提到,美国的政策是“在进一步确定苏联的企图之前,我们应该支持英国在西欧的势力”。在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前,美国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向英国承诺“优先偿付进口原则”,即德国战后生产的各种产品首先用来支付其进口的物资,这也就是英国所希望的德国战后能够实现进出口平衡。有了美国的表态,在波茨坦会议上英国的腰杆就比较硬了。当苏联在波茨坦会议上提出德国和波兰的边界划分问题时,英国就找到了反对苏联关于德国赔款要求的理由。
早在波茨坦会议之前,三大国在德波边界问题上就达成了基本协议:战后波兰边界要向西部移动,一部分德国领土要划归波兰。英国认为,既然一部分德国领土变成了波兰的领土,那么英国就有理由要求苏联减少向德国索取的赔偿。这个问题在波茨坦会议上被提了出来。
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提出以奥得-西尼斯河作为德国与波兰的边界,而且苏联为了能使奥得-西尼斯河作为德波边界的打算获得成功,在赔偿数额上就不再坚持原来的要求。斯大林在会上说,“关于赔偿问题,苏联并不担心,必要时可以放弃”。然而,苏美英三方仍然在德国赔偿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苏联不想将自己的占领区以及新划给波兰的原德国土地上的粮食输送给西占区,而且苏联还要求对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实行大国共管,这样苏联就能从鲁尔区获得煤炭、钢铁等重工业资源。英国方面则与苏联针锋相对,丘吉尔不仅要求在德国全境平均分配粮食,而且提出如果鲁尔区要给苏联供应煤炭和钢铁,那么苏占区就必须用粮食来交换。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这个问题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眼见英、苏之间关于赔款的争吵愈演愈烈,美国方面提出了新的主张,即实行“分区赔偿原则”。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James Bgrnes)在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秘密会谈中提出建议: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取得赔偿。就苏联来说,“苏占区拥有约百分之五十的德国国民财富,苏联从其中就可获得自己所需的赔偿……而且苏联还可以使用苏占区的粮食和煤炭来换取西占区生产的工业设备等”。美国“分区赔偿原则”的出现,为缓和苏英之间的矛盾暂时找到了一个可以协商的方案。英国基本接受了这一原则,同时表示德国境内用于赔偿的物资必须保证德国人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偿付进口的能力。苏联则进一步要求除了从苏占区获得赔偿外,还要从西占区获得一部分赔偿,西占区的赔偿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西占区的基本工业设备(可使用的成套设备,首先是冶金、化学和机器制造业设备)的15%,这些设备可以从苏联占领区换回同等价值的粮食、煤炭、钾、木材、陶器及石油制品;第二部分是10%的基础工业设备,而这些是无偿的,不须做任何交换。也就是说苏联答应用苏占区的物资(主要是粮食和轻工业产品)来换取西占区的一部分赔偿。
在最后的《波茨坦会议公报》中,苏美英三国最终确定了以上赔偿原则。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公报中关于赔偿方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苏联对德国索取赔偿的要求,其对苏联获取赔偿的具体形式、交付时间都做了明确规定,而关于美英等国的赔偿内容仅仅用了一句话,即“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的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将从西部各占领区以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中得到满足”。波茨坦会议达成的分区赔偿的协议说明,英美等西方国家与苏联在赔款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矛盾,特别是英国与苏联的矛盾更为明显。此后,在英国和美国主导下,西方国家在分配战争赔偿的时候一再减少德国赔款和拆迁工厂设备的数量。在1945年11至12月召开的十八国巴黎赔偿会议上分配的赔偿折合现金仅为5亿多美元,其中西占区拆迁工厂设备所得不足1.5亿美元。
英国政府在德国战后赔款问题上一直坚持着较为“温和”的态度,不想通过索取高额赔偿来使德国彻底破产,当然这与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的教训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德国战败后苏联成为英国的一个忧患,尤其是苏联在赔款问题上的“强烈欲望”使英国做出相应的反应来抵制苏联的赔偿要求。最后由美国策划的“分区赔偿原则”实际上是英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弥合英苏之间的矛盾暂时达成的妥协。英国与苏联争论德国赔偿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各国在战后德国赔款问题上出现了各行其是、分道扬镳的局面,从而使战后德国的经济由于执行不同的赔偿政策走上不同的道路,这也预示着东西方各自控制的德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