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综述
自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后,世界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乡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城乡关系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人类对城市的发展模式也进行着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以及各种组织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进行了研究,经过对城市化长期研究积累,从城市化的概念、规律、发展模式到评价、预测、发展机制、动力以及政策体制等方面都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会对可持续城市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研究也让人们认识到为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与乡村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可持续城市化,而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可持续发展。
1.2.1 国内城市化研究与进展
近十几年来我国小城镇与城市化发展已成为一研究热点,尤其是在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成为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结合我国的城市化历程与现状,从生态、规划、地理、经济等领域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模式、特征、政策、动力机制及量化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冯云廷将城市化规律作为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对城市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张敏、葛敬炳等人基于地理区位等因素对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陆春云,耿海清,李秉仁等人从产业政策、土地政策、政策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的过程与演变;宁越敏、崔功豪对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城市化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袁晓玲、白先春等在构建了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具体区域为例给出了城市化量化综合评价方法,对可持续城市化的研究则基于影响因素、发展机制、动力、趋势等,从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途径选择、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尝试着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贫富分化的角度分析可持续城市化中的问题;从土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实现可持续城市化;通过对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实现可持续城市化。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对小城镇的研究相对较多,且大多是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出发,与城市化相关的研究则多是从城乡统筹的角度集中在小城镇发展模式、目标以及小城镇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如农民失地)与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并基于这些问题对小城镇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来展开的。早在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提出“小城镇,大问题”,提倡通过发展小城镇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但有的学者也因小城镇道路的缺点而提出不同的观点。小城镇观点认为小城镇具有区位优势、进入成本低等优点,符合中国城市化的现实特点;大城市观点则认为由于规模效应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使得大城市分工扩展和深化的成本要大大优于小城镇,因而在选择现代城市化道路时应理性地放弃小城镇思路,向城市大型化、辐射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就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现实情况看,大城市道路与小城镇道路都有难以克服的问题,都不能作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唯一选择,冯雨锋等(1983年)也指出小城镇并不是我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目前我国有关城市化道路选择的研究则是以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为主要观点,通过研究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以及乡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城市化问题,综合现有的研究来看,有关小城镇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大多围绕城市化道路选择上,集中于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此外,对小城镇与可持续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角度也进行了一些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解决了小城镇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研究我国小城镇对可持续城市化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可持续城市化的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1.2.2 国外城市化研究与进展
国外有关城市化的研究大多基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地理等角度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扩散、组织结构及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等方面。社会学、经济学从空间扩散的角度对城市化进行探讨,如瑞典学者Hag-erstrand T(1952)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指出创新由源地向周围扩散的方式有波状扩散、辐射扩散、等级扩散及跳跃扩散等形式,并建立了其与城镇体系形成的对应关系;PerrouxF(1955)的“增长极理论”、Friedman J(1964)的“核心—外围”模式及其模拟的城镇群体运作过程等,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将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具体化的理论;加拿大地理学家McGeeTD(1991)在对东南亚国家城市化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后,区别于西方传统以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提出了以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建立了一个“De-sakota”的全新概念,认为亚洲国家城市化过程是通过乡村逐步向“Desakota”(在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转化的,其人口、经济达到一定的积累后,再以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英国生态学家GeddesP(1915)则试图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解决城市的一些问题。
全球化、一体化概念的提出使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和空间格局的急剧变化,世界城市的发展也突破传统的等级体系框架,对传统的城市化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法国地理学家Gottmann J(1957)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Friedman J(1982)和WolffG(1982)、HallP(1984)等人提出了世界(全球)城市假说,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ScottA J(2001)在发展前人的观点上提出“全球区域城市”(Global City-Region, GCR)的观点。这些概念的出现都反映了当今城市化的趋势,大型城市群已成为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因此变得更丰富、复杂。
在国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上是与其工业化过程同步的,因而对城市化的研究通常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关系来进行,通过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研究城市化的规律、动力、模式与趋势等来解决城市化问题,而从小城镇的角度探讨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较少见。由于国外有关小城镇发展研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难以见到单纯针对小城镇的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的研究则多出现于乡村发展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城镇体系理论中,且多集中在资源环境的优化方面。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强调城乡之间的协调,提高小城镇联系农村和城市的功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小城镇研究侧重于如何为居民提供优美的自然生存环境;发展中国家则以缓解乡村贫困为目的,其监测点则从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进行,如泰国的小城镇发展目的是缓解贫困、促进乡村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其研究理论方法包括结构理论、区位理论、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等,涉及到了经济学和区域发展当中的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乡协调发展也成为国外小城镇建设与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与国内研究比较,国外研究多从小城镇的水、土地等资源变化角度来寻找城市病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原因,从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来研究城市化的途径,通过限制、保护和协调来达到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公平,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方法上,国外常将借助一些生态学、环境学等领域的理论方法来分析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对可持续城市化的影响,如将L-THIA模型(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s Assessment of landuse changes model)应用于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进而指导可持续城市化;利用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换模型(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LTM)与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结合,来预测城市化所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国外学者在城市化相关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围绕城市化及其相关问题,提出了关于城市化的观点,这些观点基本上是基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的认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基于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问题分析等。而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则主要从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关系的角度关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断、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和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的道路选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