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近年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在保障和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在教育部遴选的进入“卓越计划”的194所高校中,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南阳理工学院7所高校参与。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卓越计划”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

服务国家战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首先要满足实现国家战略对工程人才的需要。我国的国家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教育界而言,实现这些国家战略的关键在于通过“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后备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和设计“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

追求质量卓越。“卓越计划”就是要在不同类型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上追求卓越。在通用标准中应反映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所应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在竞争优势方面,本科层次工程师应能完全胜任生产一线的各项工作,硕士层次工程师的设计开发能力应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博士层次工程师的研究开发能力应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在发展潜力方面,各种层次的工程师,尤其是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的工程师,应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具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

满足国际化需要。“卓越计划”强调工程教育要面向世界。这一方面要求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和法律,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工程师;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出来的卓越后备工程师在工程学位资格上能适应国际互认,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些要求体现在通用标准上就是对工程师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明确规定。

发挥宏观指导。通用标准不仅要涵盖各行各业对各类工程人才的要求,还要有利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服务面向的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因此,通用标准应该是宏观定性、内涵丰富、适应面广和富有弹性的培养标准,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作用,并为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灵活处理的空间。


(二)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积极改革工程教育模式,为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

1.EIP-CDIO教育模式

2005年,汕头大学工学院将CDIO理念引入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06年,汕头大学工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CDIO国际合作组织成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汕头大学考虑到我国工程教育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缺乏人文、历史、社会科学及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CDIO的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培养模式,即开展职业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教育,与CDIO有机结合(见图3-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图3-1 EIP-CDIO的培养框架

基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目标,EIP-CDIO建立了一种“合格工程师素质与规范”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汕头大学工学院将CDIO项目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开设了专业导论、工程师职业道德、“世界工程师论坛”等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所需的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学校还要求,各专业至少要有一门鼓励跨学科、创新、创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的选修课,如电子设计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CIO-CDIO教育模式

2009年,学者张奇、唐奇良在CDIO的基础上提出了CIO-CDIO培养模式,即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Compound)、创新型(Innovative)、开放型(Open),人才培养过程将三大目标与CDIO有机结合,形成三元集成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思维开放、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见图3-2)。张奇、唐奇良:《高等工程教育CIO-CDIO培养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期。

图3-2 CIO-CDIO的概念框架

CIO-CDIO三元集成模式通过重新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修订培养计划,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四个环节,以项目为载体,在强调学生理论功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外部环境上,学校通过确立合理的大学目标定位、一定的财力人力支持、科学的师资培训与考核、管理系统四大保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A-H-CDIO教育模式

2010年,福建工程学院综合了CDIO与EIP-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提出了A-H-CDIO培养模式。A(Arts)为艺术熏陶,H(Humanity)为人文精神塑造,A-H-CDIO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大工程教育观和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学生的工程素质为核心,以人文艺术修养为外在推动器,力求将学生塑造成为既懂工程知识、技能,又能坚守道德原则,具有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的工程师。刘春:《构建A-H-CDIO人才培养新模式》,《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A-H-CDIO培养模式实施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综合化、实践化、多元化。课程设置时充分吸收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实验教学人员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充分吸收毕业生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意见。二是建立融合人文艺术的工程教材。以CDIO为载体,将中外工程师及其经典工程实例编入教材,使学生既学习工程专业知识,又领略了优秀工程师的风采;在项目设计中将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融合一起,开展多能力综合训练。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学校不仅聘请硕士、博士等具有雄厚理论基础的高学历人才,还要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本校学生定期赴企业培训或挂职锻炼,参加工程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狠下功夫,借助各种现代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多种器官,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四是构建以素质考核为目标的考核体系。改变传统学业评价中的“四重四轻”现象,即:重书本知识的评价,轻实践能力的评价,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忽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重局部评价,轻全面评价。同时,建立口试法、实操法、模拟操作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体系。

总之,A-H-CDIO模式就是培养拥有精深专业知识、实际技能、良好职业操守的具有艺术气质、人格魅力的现代化工程师。通过增强艺术修养,激发工程师的创新灵感,通过增强人文修养,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通过CDIO,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人文、艺术、专业知识的大融合,学术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