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对整除性与循环小数的探究
先来看两个归纳的例子:
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研究过自然数n的分拆方法:

同理,5=5=4+1=3+2=3+1+1=2+2+1=2+1+1+1=1+1+1+1+1,即p(5)=7.
6=6=5+1=4+2=4+1+1=3+3=3+2+1=3+1+1+1=2+2+2=2+2+1+1=2+1+1+1+1=1+1+1+1+1+1,即p(6)=11.
由此猜想:p(n)等于第n-1个质数.p(7)应等于13.
而实际上,
7=7=6+1=5+2=5+1+1=4+3=4+2+1=4+1+1+1=3+3+1=3+2+2=3+2+1+1=3+1+1+1+1=2+2+2+1=2+2+1+1+1=2+1+1+1+1+1=1+1+1+1+1+1+1,即p(7)=15≠13,15更不是质数.
所以,莱布尼茨称“这是归纳法骗人的极好例子”,我们也不能由此就否定归纳法的价值.其实科学上(特别是在数论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最初都是用归纳法得到的.
在中学数学课本中有一个有趣的习题:“立方和=和平方”问题.它也源于归纳法.
对于正整数n,总成立:
13=12
13+23=(1+2)2
13+23+33=(1+2+3)2
13+23+33+43=(1+2+3+4)2
由此可以归纳出统一结论:
13+23+33+43+…+n3=(1+2+3+4+…+n)2
即前n个自然数的立方和等于它们的和的平方.我们可以证明(数学归纳法可证)此结论是正确的.
我们一般人往往满足于所得到的结论,但科学家不会就此罢手,法国数学家柳维尔就想:“这么奇妙的问题背后有什么本质东西,别的自然数组有无此性质?”他最终探讨出本质内容,按如下步骤所得的自然数组也有此性质:
对于任一自然数N,比如6,先确定N的正因子,这些因子是1,2,3,6.再确定这些因子的正因子个数为1,2,2,4.我们得到的数组(1,2,2,4)就具有上述性质,即
13+23+23+43=81=92=(1+2+2+4)2
到此可知,(1,2,3,…,n)是2n-1的因子的因子数,当然有性质
13+23+33+43+…+n3=(1+2+3+4+…+n)2
这就验证了数学大师波利亚的名言:“吃到树上的禁果之后,还应该好好地寻找一下,地下有没有足以使你大开胃口的野蘑菇?”这句话也说明了事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和相对关系(一个普遍性也可能是另一个普遍性中的特殊性).
现在我们就学习科学家的方法:争取在任一个问题上都能向前走一步.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和相对关系作指导,从平凡的树上找到禁果,在树的周围寻找蘑菇,再在其地下寻找宝藏,使我们的思维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1.关于“9的乘法”的新发现
有文章报道,有人曾经给南极冰层中的冻鱼加温,冰融化后反而鱼开始游动.又经常有报道说某地的一棵死去几年的树又开始发芽了.这些枯木发芽、死灰复燃的事并非天方夜谭,数学上是没有死火山的,说不准突然间会爆发出令人惊异的光亮.“9的乘法”是很古老的知识,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知识,天天在使用,我们是否对它有新感觉?能否向前走一步,进而从中发现数字之间更有趣、更本质的规律?能否看到它耀眼的新光芒?
1×9=0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10×9=90
从表中可发现以下规律:
①上下与横线等距离的两个结果是个位数与十位数对调位置;
②结果中个位数字从9依次递减1到0,十位数字从0依次递增1到9;
③结果中的数的数字和是9(如2+7=9,3+6=9等).
2.用代数形式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代数就是将数、式、问题用字母代替,许多数学问题的证明主要依赖于代数形式.
对于规律③,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定理:
定理1 如果一个自然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则原数能被9整除;反之亦真.
证明:设原数为是n位数,
则=a×10n-1+b×10n-2+c×10n-3+…+d×10+e(科学记数法)=a×(10n-1-1)+b×(10n-2-1)+c×(10n-3-1)+…+d×(10-1)+(a+b+c+…+d+e).
由于a×(10n-1-1)+b×(10n-2-1)+c×(10n-3-1)+…+d×(10-1)能被9整除,所以只要(a+b+c+…+d+e)能被9整除,则能被9整除.
反之,只要能被9整除,(a+b+c+…+d+e)就能被9整除.
3.代数形式的不变性
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如sin(π+α)=-sinα],不管α是锐角还是别的角,只要我们将它看成锐角,公式是不变的.这就体现了代数形式的不变性.在复合函数的求导中,代数形式的不变性就体现得更充分了.
定理1的证明过程中,我们由数得到数字和(a+b+c+…+d+e),可以继续计算该数的数字和(如:95436——9+5+4+3+6=27——2+7=9),直到得到一个一位数.我们把最后这个一位数叫原数的根.
显然,若一个数的根是9,则这个数是9的倍数.可是如果一个数的根不是9(如是2),能得到什么?
定理2 如果一个数的根是r(r∈N*且0<r<9),则数
被9除的余数是r.[如48:4+8=12,1+2=3,而48÷9=5……3(余3).]
证明:由定理1的证明,得

∵右端是9的倍数,则左端也应是9的倍数,
∴数与数(a+b+c+…+d+e)被9除应有相同的余数.
对于两个正整数的和、差、积被9除的余数与它们单个被9除的余数,我们可得到如下关系:
定理3 如果正整数n,m被9除的余数依次为r1与r2,那么(n±m)被9除的余数与(r1±r2)被9除的余数相同;nm被9除的余数与r1r2被9除的余数相同.
证明略.
4.非9的数作除数的余数探讨
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个数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数9有这样的性质,别的数有以上性质吗?数7有以上性质吗?对于536,其数字和为14,其数字的根为5,而536÷7的余数是4,14÷7=2,整除,但536既不被7整除,余数也不是数字的根.没有这种性质,应该有别的什么性质吧?这才能体现上帝的公平性.或者我们仅仅看到了冰山一角,数字都具有的普遍性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一般的数没有以上类似于数9的性质,但数3有如下性质:
定理4 如果一个数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则这个数是3的倍数.
证明同定理1.
5.数字和的过程分解
目标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享受还在过程中.我们往往太急于赶路而错过欣赏路边的风景.放慢脚步,注意原来每步的分解.
数字95436的数字和可以看成按以下步骤得到:
95436——9543+6——954+3+6——95+4+3+6——9+5+4+3+6
以上数字都是9的倍数.由此定理1与定理2可有下面的叙述:
定理5 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9整除时,原数能被9整除;当新数不能被9整除时,原数便不能被9整除;当新数被9除的余数是r时,原数被9除的余数也是r.
证明略.
6.寻求判断整除性的统一方法
设正整数A=10x+y(x为大于零的整数,y∈{0,1,2,…,9})
∵A=10x+10y-9y=10(x+y)-9y=9(x+y)-9y+(x+y),
显然,只要x+y能被9整除,A就能被9整除,定理5由此得证.
∵A=10x+y=9x+(x+y)
∴A=10x+y与x+y除以9的余数相同,这是定理2的另一证明.
∵A=10x+y=10x-10y+11y=10(x-y)+11y
显然,只要x-y能被11整除,A就能被11整除.由此得到结论:
定理6 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减去此末位数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1整除时,原数就能被11整除;当新数不能被11整除时,原数便不能被11整除.
连续应用定理6,可得到与定理1类似的结论:
定理7 如果一个数的奇数位数字之和减去偶数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则原数就能被11整除.
7.其他数(非9)的整除规律
将以上的代数式变形,就可以帮我们发现所有自然数类似数字9的规律.
设A=10x+y(x,y同上),
A=10x+y=10(x+y)-9y=10(x-y)+11y=10(x-2y)+3×7y=10(x+2y)-19y=10(x-3y)+31y=10(x+3y)-29y=10(x+4y)-3×13y=10(x-5y)+3×17y=10(x+5y)-7×7y=…
可以得到统一结论如下:
①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9整除时,原数就能被9整除;当新数不能被9整除时,原数便不能被9整除;当新数被9除的余数是r时,原数被9除的余数也是r.
②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减去此末位数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1整除时,原数就能被11整除,当新数不能被11整除时,原数便不能被11整除.
③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减去此末位数的2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7整除时,原数可被7整除.
④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2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9整除时,原数可被19整除.
⑤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3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29整除时,原数能被29整除.
⑥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4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3整除时,原数能被13整除.
⑦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减去此末位数的5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7整除时,原数能被17整除.
⑧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5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7整除时,原数可被7整除.
……
这些结论有很多,在操作过程中,可连续使用.
例如:6992能被19整除吗?
应用上面的结论可知:6992这个数中,x=699,y=2,x+2y=699+2×2=703.703比较大,所以用703作为新数,此时x+2y=70+6=76.76能被19整除(76=19×4),所以6992能被19整除.
如果看不到76=19×4,还可将76看成新数,这时x+2y=7+12=19,显然是19的倍数,所以6992能被19整除.
至此,联想到定理2中的数字根问题,很自然想到9以外的数字的数字根如何?通过验证,发现不具有如定理2的性质,如41被19除的余数为3,但4+1×2=6,被19除的余数为6,不是3.不过我们可以发现,每做一次“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n倍”的变换,余数也相应地变为原来的n倍(如上例41的余数3变为6,下一次变为12,再下一次变为24).
我们可以把以上具体判断整除性的法则用公式表示:
A=10x+y=10(x+ny)-(10n-1)y=10(x-ny)+(10n+1)y
这样,上面的整除性问题可以统一用两句话表达:
⑨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n(n∈N*)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0n-1(或10n-1的因子)整除时,原数可被10n-1(或10n-1的因子)整除.
⑩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减去此末位数的n(n∈N*)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0n+1(或10n+1的因子)整除时,原数可被10n+1(或10n+1的因子)整除.
很自然有人会问:10n-1或10n+1及它们的因子能包含任意的自然数吗?可以,我们用一个例子(寻找判断能被37整除的数的规律)来说明:
首先37不具有10n+1,10n-1的特点,但37×3=111,37×7=259,所以
A=10x+y=10(x-11y)+111y=10(x-11y)+3×37y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判断方法:一个数截去末位,并减去此末位数的11倍得一新数,当新数能被111(或37)整除时,原数可被111(或37)整除.
也可以构造A=10x+y=10(x+26y)-259y=10(x+26y)-7×37y来得到整除性的判断方法.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统一的方法我们找到了,在实际操作上可能并不是每步都能变简单,也可能是变复杂了.但不能由此就否定它的价值,它毕竟是一个统一规律.
8.数字变换
隐藏于树上几千年的禁果我们吃到了,我们低头再寻找蘑菇吧!在树下找,不是孤立地找,应该通过树和禁果去寻找,顺藤摸瓜,注意蛛丝马迹,即用联系的思想去分析,去探讨.
我们用统一结论④,若一个数是19的倍数,只要“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2倍”,连续进行,最后总得19.我们将它视为一种变换,进行到底,看它的变化.如果任意给一个数(如果原来只有一位,就用它的2倍来替换),用此方法操作如何?
我们从1开始,反复进行,结果如下:
1→2→4→8→16→13→7→14→9→18→17→15→11→3→6→12→5→10→1
经过19步又回来了,从1开始比19小的18个数都出现了,而19→19.
若用统一结论⑥,13的倍数(其实是39的倍数)的判断方法:“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4倍”作为变换,又怎样(如果原来只有一位,就用它的4倍来替换)?从1开始如下:
1→4→16→25→22→10→1
经过6步后回来了.其实从圈子里任何一个数出发,经过6步都是可以回到原数的.但这个圈子里2,3,5,6等未出现.从未出现的数开始如何呢?
2→8→32→11→5→20→2
3→12→9→36→27→30→3
6→24→18→33→15→21→6
7→28→34→19→37→31→7
13→13
14→17→29→38→35→23→14
26→26
39→39
可以看到:13自己循环,26自己循环,39自己循环;其他的循环长度都是6;共出现从1到39的所有自然数.
对于19的倍数的判断方法的变换:“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2倍”,出现从1到18的所有自然数,而对1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的变换:“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4倍”,出现的不是1到12的所有自然数,为什么出现从1到38的所有自然数呢?
我们看以前的代数式子:
A=10x+y=10(x+2y)-19y=10(x+4y)-39y=10(x+4y)-3×13y
可以明白一些,13产生于3×13=39,出现1~38的所有数.13×1=13,13×2=26,13×3=39,这3个数自己循环.但其中的本质还需继续探讨.
新问题1:“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n倍”的变换一定循环吗?循环的长度如何决定?有几圈循环又由什么决定?
9.用乘法做除法
在小学二年级学除法时,有些同学好久都学不会,笔者当时就想发明一个算除法的简单方法.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几十年,现在终于找到了几种简单方法,而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求开方、求三角、求对数、计算圆周率π的方法.我们现在用乘法做除法.
从上面“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2倍”等的变换,我们看到了数的循环,由此联想到循环小数.先观察分母为7的分数

可以看到,商数1,4,2,8,5,7从小到大转圈且分母×循环节末位+分子=10k(k∈N*).
再看

可以看到,商数不是转圈,但分母×循环节末位+分子=10k(k∈N*)仍成立.
再观察下列分母为质数、分子为1的分数与它的循环小数:

可发现以下规律:
①循环节末位数与分母之积的末位数是9(这时的余数才是1,开始循环).
②循环节中自后往前的各个数字依次呈现某种倍数关系(有时进位).
③循环节的长度有些是分母减1(如7,19);有些不是(如13).
例如的循环节末位是7,按5倍变化;
的循环节末位是1,按2倍变化;
循环节末位是3,按4倍变化;
的循环节末位是3,按7倍变化……又一次发现7与5倍有关,13与4倍有关,19与2倍有关;对
,此规律同样正确(3×3=9,按1倍变化).
至此与以前的关系式
A=10x+y=10(x+y)-3×3y=10(x+2y)-19y=10(x+4y)-3×13y=10(x+5y)-7×7y=10(x+7y)-3×23y
再次有联系.
具体计算,可以用以下方法列式进行:
方法一:(整体乘4)
①先确定循环节的末位是3(从1开始逐个找,先找到3,13×3=39);
②由A=10x+y=10(x+4y)-3×13y式确定倍数为4;
③3×4=12向左移一位写12,再12×4=48,在12的下方与12的1对齐写8,依次继续48×4=192进行,每次向左错一位;
④将这些数字相加(如图1)可得076923这组循环数.

图1
方法二:(个位乘4)
①先确定循环节的末位是3(从1开始逐个找,先找到3,13×3=39);
②由A=10x+y=10(x+4y)-3×13y式确定倍数为4;
③3×4=12向左移一位写12,再2×4=8,在12的下方与12的1对齐写8,接下来应是(8+1)×4=36进行,再6×4=24,再(3+4)×4=28,下一步是(2+8)×4=40,…,依次继续;
④将这些数字相加(如图2)可得076923这组循环数.

图2
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错位—加倍”法吧.显然方法二方便得多.
10.用乘法得到循环小数的另一个分析
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也许是另一事物的特殊一面,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永无止步.
先来分析几组结果:
7×7=49,比10的5倍少1;
13×3=39,比10的4倍少1;
17×7=119,比10的12倍少1;
19×1=19,比10的2倍少1;
……
由此可见,倍数是循环节末位数与分母之积加上1的和的.我们可验证此规律对分母是质数(除2,5)的分数都正确.
以上都是分母是质数的情况,若分母是不以2或5为因数的合数如何呢?

用“错位—加倍”法,的计算如图3:

图3
①先确定循环节的末位是9(21×9=189);
②21×9=189,=19,确定19倍;
③9×19=171,末位1在9的下方向左移一位写;再1×19=19,在171的下方与17对齐写19;再1×19=19,6×19=114,依次继续进行;
④将这些数字相加(如图3)可得047619这组循环数.
其他分数化循环小数如法炮制也完全正确,由此得出结论:
结论:把单位分数(q为不以2,5为其因数的数)表示成小数,必是一个纯循环小数,循环节的末位数字p是与分母q的个位之积为9的数字,其他各位(自后往前)依次是后一位数字的个位与
(pq+1)的乘积(有进位时应把进位数字加进去),直到重新循环(不超过q位)为止.
新问题2:以上规律如何证明?
11.化循环小数的又一发现
会学习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越学问题越多,好像捅了马蜂窝,遇到麻烦,其实有麻烦就意味着有进步.
在上面的中,我们发现从前向后的14,28之间有2倍关系,用“错位—加倍”法(这时每下一步向右移2位),可得图4的结果142857循环,答案完全吻合.能证明它吗?别的数能这样计算吗?

图4
12.“互补”数及其性质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悖论:兔子追不上乌龟.乌龟与兔子赛跑,假设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乌龟在兔子前100米处,同时起跑.当兔子跑到乌龟的起跑点时,乌龟在兔子前10米处;当兔子跑完这10米时,乌龟又在兔子前1米处……如此下去,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
这是将有限时间内的问题用无限去分析,从而产生悖论.但这种有限用无限表示的方法确实很有用.
定义:若两正整数a与b之和a+b=10k(k∈N),我们称a与b为互补的两个数,如2的补数为8或98或998等.可看到一个数的补数不唯一.
定理8一般地,对于正整数a,b,若a+b=10k(k∈N),则

命题得证.
由以上定理,可知

列式计算如图5.

图5
依无穷级数分析,小数点后两位是01,下来两位是01乘以2即02,再下来是给02乘以2得04,以此类推,需进位时按普通方法进行.

以上我们将与
联系起来看到了这种计算的本质规律,但从互补数的角度我们首先想到7的补数是3,能做出答案吗?

如图6列式计算,同样得到142857.不过这时的计算数字变化较大,计算更繁.这个方法可以用于任何数,如可这样计算:

图6

这个过程是乘以5.

至此,我们已对分数化小数得到好几种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有劣,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同时也使我们发现新的问题.
13.重新分析“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n倍”
前面我们有“截去末位,并加上此末位数的4倍”的变换,从1开始的变换如下:
1→4→16→25→22→10→1(六位循环数为1,4,16,25,22,10).
它是由A=10x+y=10(x+4y)-39y=10(x+4y)-3×13y的式子引出来的.我们再看的循环小数与各步除法的余数
(商数下面的数是余数)
可发现以下规律:
①在变换中的6个数的个位从后往前(10作为第一个)就是循环节(商数→025641)或在变换中的6个数的个位从前往后取(146520),然后调头就是循环节.
②变换中的6个数倒着看正是除法每步的余数.
下面我们来验证、分析以上规律.
①对于乘以4的变换从2开始为
2→8→32→11→5→20→2
与的循环小数和余数对照,

以上规律完全正确.
②但3开头乘4的变换为
3→12→9→36→27→30→3
而商数符合以上规律,余数却不符合,为什么?

化小数过程中的余数分别为1→10→9→12→3→4→1.
若乘以3,得3→30→27→36→9→12→3,倒着看是3开头乘以4的变换,正是化小数过程中的余数.
③我们再分析
A=10x+y=10(x+5y)-7×7y=10(x-2y)+3×7y
从7开始,乘以5的变换:7→35→28→42→14→21→7.
变换的个位为7,5,8,2,4,1,从后往前就是的循环节数字.变换的数字除以7,从后往前看就是
化小数的各位余数.
以上规律仍然成立.
④从1开始,如果用乘以(-2)的变换,得1→-2→4→-8→16→-11→1.
由于乘以(-2)是对应21的整除性,而,无论是商数还是余数都与变换对不上.如果在上面的变换中将其负数加上21,得变换1→19→4→13→16→10→1,这时的变换数字倒着排就是余数,但仍看不到与商数的联系.
⑤对于
从3开始乘以(-2)的变换:3→-6→12→-3→6→-12→3.
变换中的负数加上21为3→15→12→18→6→9→3,对应于的余数.再将各数除以3,得1→5→4→6→2→3→1,倒着看就是
的余数,但仍看不到与商数的关系.
新问题3:从理论上如何证明以上结论?
这些可以算作我们采到的蘑菇吧.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搞清本质还需继续研究.数字之间的奥妙无穷,我们发现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特点.地下的宝藏在下篇中我们再继续挖掘吧.
参考文献
[1]谈祥柏.数:上帝的宠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傅钟鹏.数学英雄欧拉[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思考与研究
对于菲波拉契数列:1,1,2,3,5,8,13,…,它的规律是从第3项起每项是前两项之和.我们按它的规律但每次只取数的个位就可构造出如下数列:
1,1,2,3,5,8,3,1,4,5,9,…
有以下性质:
①此数列为循环数列且循环节长度为60;
②前30个数与后30个数每位对应相加为10;
③偶数出现4次,奇数出现8次.
试研究分析此数列的其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