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执政党建设的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各国政党中非常重视自身建设的政党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执政后,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党的建设的思路和格局也要发生变化,过去的有些做法和经验不管用了,这就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的探索,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

1.“一条主线”和“五大建设”

就党的自身建设而言,中国共产党先后开辟了两个伟大工程,这就是毛泽东开辟的党的建设的第一个伟大工程,邓小平开辟,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力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两个伟大工程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创新性,突出体现在思路和格局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早就包含着关于执政能力的内容,列宁、毛泽东对提高党的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都曾有不少论述,但是他们没有使用过执政能力建设的提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决定》进一步完善了十六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全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决定》明确提出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新概念,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这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过去也没有先进性建设的提法。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命题。此后,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上来。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

从2002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无论是党的文件还是理论界,都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只是分别加以论述。二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条主线”的提法就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而提出了“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执政党建设新格局。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提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终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在执政条件下,领导能力表现为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先进性要求党具备很强的执政能力。换句话说,一个处于执政地位的先进政党,必须是一个有执政能力的政党。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的主线作了新的表述,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的提法,这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而纯洁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强调党的纯洁性建设,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传统的党的建设,一般讲三大建设,或称为三大支柱,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邓小平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自身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特别强调加强制度建设,因而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四大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腐倡廉的任务更加繁重。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同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内涵、地位、目标、任务、重点等进行了深刻阐述,从而把反腐倡廉建设从党风建设中单独列出来。这表明党中央对反腐败的坚定决心,把反腐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样,党的建设格局由原来的四大建设发展为五大建设。党的十八大仍采用五大建设的提法,只是在排列顺序上把反腐倡廉建设提到制度建设前面。

“一条主线”和“五大建设”的新格局,使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真正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建设各方面紧密联系、各有侧重、相互促进,使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渗透于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党的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以改革创新为党自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党的建设总体思路上,最具突破性的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的提出。应当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建设中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过“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这样的提法。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不照搬照抄别国党的经验,而是从实际出发形成具有中国党特点的做法,比如注重思想建党、作风建设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没有能够走出革命党建设的思维模式,没有能够摆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党僵化党建方式的束缚,在发展党内民主、防止个人专断、克服高度集权等方面留下了许多遗憾。

明确提出对党的建设进行改革,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早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召开的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他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要改善党的各方面包括思想、组织、作风、领导体制等一切与执政党地位不相适应的东西。这些观点已经包含着以改革的精神建设执政党的思想萌芽。1980年8月,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大命题。他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邓小平还指出,与领导者个人的思想、作风相比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注:同上书,333页。),深刻阐述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必要性和着力点。这个讲话通篇贯穿了改革的精神,内涵深邃,意义重大,是新时期以改革精神建设党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我们党关于执政党建设总体思路的转变。此后,邓小平在他发表的文章、讲话中就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走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我们党敲响了警钟,“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如何克服长期执政所带来的惰性,主动应对新的严峻挑战,使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刚刚担任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同志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尤其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改革的精神。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创造。”(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4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957页。)《决定》还指出,我们党“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注:同上书,966页。)。江泽民同志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要认真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中去。”(注:《江泽民文选》,第1卷,411页。)1998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以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2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282页。)他强调,这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一项根本要求。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41页。)党的十六大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和部署都贯穿了改革的精神。2003年6月,在中共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第十五个专题的第87条至第92条对江泽民同志的上述思想作了系统阐述。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38页。)。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38页。)这里,特别突出了“全面”二字。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其中第五条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主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14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探索形成的基本经验,也是党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

从以上可以看出,鲜明地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以及我们党对这条历史经验的坚持和发展,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我们党正是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调整党的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党的建设的具体制度,才使党的建设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开辟了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