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浙江省上市企业人才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论

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来的劳作不息中,缔造出独一无二、灿烂光辉的中华造物文化。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希望我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要求人们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匠人所蕴含、承载和表现的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和伦理品质,它包含了匠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格,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匠人们在劳作的积淀中,不断总结归纳并形成经验,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工匠精神”。肖群忠和刘永春(2015)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引用《诗经·卫风·淇奥》的句子,对工匠的求精态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时仔细认真、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儒家也曾借鉴这一精神,将其作为治学和修身的方法。《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进一步提炼出它的核心特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由此,产生了“精益求精”一词。由于“工匠精神”对为学、修身、做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它也获得道德意义,从而成为工匠所追求的一种美德。

然而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的格局造成了各种漠视消费者的企业顽疾。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追求“短平快”的即时效益,造成我们历史上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淡化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中国企业几乎可以生产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品,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却令人担忧。中国的劳动力队伍数量庞大,但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却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企业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的优秀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以及匠人精神的缺失。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实现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技能人才。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中国制造”急需的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人才来支撑。由此可见,发展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人才是解决现有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的方法,即将过剩低层次的人力资本结构转换成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结构,将单一的人力资本结构转换成适合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从而发挥人才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浙江省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陆域面积的1.1%,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但是,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却走在了全国前列。凭借沿海地域的优势和奋斗不息的匠人精神,浙江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改变了浙江的经济面貌和当地人民的生活。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是浙江省上市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五年。在这五年期间,浙江省通过借助资本市场,使海康威视、康恩贝、苏泊尔等一批业绩突出、成长性好、拥有自主品牌的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实力明显增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道明光学、贝因美等行业龙头企业先后上市,使浙江企业在全国的行业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永和智控、恒生电子等上市企业的快速成长,使得电子智能产业成为浙江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华谊兄弟、同花顺等成功上市,加快了以浙江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浙江服务业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工业格局开始出现重大调整:德国首先提出“工业4.0”计划,希望能够在未来世界中保持工业强国的领先地位;中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一个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浙江省在2011—2016年,机械设备企业发展迅速,增加26家;医药生物企业增加13家;汽车和电气设备企业各增加9家;化工和纺织服装企业各增加7家。观察增加的企业行业特点,可以发现与我国大力倡导的“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相一致,国家在重点扶持如化工和机械等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汽车行业等。截至2016年12月,浙江省共有332家上市企业分布在多个行业,这些是浙江企业的优秀代表(见表0-1)。

表0-1 2016年度浙江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截至2016年12月)

过去很多学者认为,我国没有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人才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人才整体质量不高;(2)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3)人才贡献率低;(4)人才环境亟须改善;(5)人才总体投入不足。当前,中国制造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转型的压力和挑战,国内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换代。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是浙江省实现“中国制造2025”,进而向世界展现“China Manufacturing”名片的关键五年。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及人们越来越需要高品质消费的现实情况下,要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的转变,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脚踏实地,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支撑,提高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因此,培养具有精益求精、至臻完美、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要条件。

当前,距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设全面人才队伍的十年规划期只剩下两年的时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人才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长三角地区(浙江、上海和江苏)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类型。巨大的区域人口数量、乡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这三个地区具有相同的由民间发动、企业家主导创新的工业化模式。浙江省人才结构变化是否受到地域和产业分布的影响?人才结构的变化对浙江省经济的发展促进如何?本书针对以上几个问题,通过与2011—2015年全国上市企业和长三角其他省市(江苏和上海)上市企业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2011—2015年浙江省人才发展状况的结构变化;进而通过对2011—2016年浙江省上市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寻找人力资本发展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结构来提升企业绩效,为“十三五”的浙江省人才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从而对浙江企业发展和我国顺利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 “匠人篇”——浙江省上市企业人才结构发展状况

所谓“匠人”,是“工匠精神”之源。匠人精神源于匠人的劳作与匠人的造物,以及两者在时间上延续而产生的匠人历史和造物史体现。本部分又分为两节:第一节从2011—2015年员工数量和教育指标的角度探讨浙江省整体人才结构发展变化状况,第二节探讨浙江省高端人才状况以及人才发展的政策建议,借以阐释浙江省“匠人队伍”的时代发展状况。

第二章 “匠术篇”——浙江省上市企业人力资本发展状况

所谓“匠术”,是“工匠精神”之本。匠人把知识和技能融入产品,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匠人把知识和技能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可以创造企业的生产利润。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内在附着于匠人体内,产品价值是“匠术”价值的承载形式。本部分比较2011—2015年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回报率变化情况,借以探讨浙江省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效应的关系。

第三章 “匠心篇”——上市企业员工持股计划

所谓“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在员工方面,匠心是安身于“工匠”的意愿;在企业方面,匠心是对员工创造价值的认可。“匠心”的营造,是一个员工和企业互动共振的过程。本部分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四章 “匠行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工作重塑行为

工作重塑是指人们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重新塑造工作中的角色。匠人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是对工作的重塑行为。他们把工作看作修行,把制作产品当成修炼,不急不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庸思想,已经深深融入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中,规范着人们的工作行为。中庸思想并不倡导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控制环境。在中庸思想影响下,人们的行为模式既不偏于以群体统制个体,也不偏于个体的自由行为,而是需要采取自我与大局两全的方式,通过整合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以维持自我与群体的平衡与和谐。本部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 “匠人养成”——企业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每个员工都有匠人情节,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匠心”制造者。本部分通过银江集团企业大学的案例研究,探讨浙江企业如何通过企业大学,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匠人”培养机制;通过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的案例研究,阐释浙江企业如何通过优化内部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重塑工作,促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