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诊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黄疸

黄疸(jaundice)是肝胆系统常见的症状,当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34.2μmol/L(2mg/dl),巩 膜、 黏 膜、 皮肤等处因胆红素沉着而呈现黄染。血清胆红素的含量与皮肤黏膜黄染的程度并不完全平行,可受多种因素影响。正常小儿出生1个月后,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0.1~1mg/dl),含 结 合 胆 红 素(DBil)3.4μmol/L(0.2mg/dl),一般非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65%以上。根据黄疸形成的原因,可将黄疸的病因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肝前性黄疸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点,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肝细胞性黄疸,可因各类肝炎病毒感染、代谢异常、中毒等原因导致肝细胞摄取、处理、转运和排泄胆红素障碍而致;肝后性黄疸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点,见于各种阻塞导致的黄疸,如胆囊炎、胆道结石等均可引起肝后性黄疸。

本病中医学属于“黄疸”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染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瘀血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

【临床表现】

黄疸的检查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进行,变色灯下极易漏诊。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1mg/dl)临床可出现黄疸,若﹤25.7μmol/L(1.5mg/dl)时黄疸不能被肉眼察觉,称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血清胆红素达到34.2μmol/L(2mg/dl)以上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数天至2~3周内血红蛋白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溶血性黄疸;淋巴细胞增高,尤其是单核细胞增多,且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提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核左移明显者,提示胆道感染、肝脓肿等。

2.肝功能检查 如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结合胆红素轻度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两种胆红素均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提示各种肝脏病毒感染或各种肝脏损害引起的黄疸;结合胆红素增高提示各类肝内外胆管阻塞导致的黄疸。

3.血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5-核苷酸酶(5-NT)等测定 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增高。

4.抗人球蛋白测定 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引起的黄疸。

5.尿常规 尿胆原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阴性,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原阴性,提示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6.各类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7.B型超声 对了解肝脏大小、肝炎、肝硬化、寄生虫、肿瘤有鉴别诊断意义,尤其对胆道情况、胆囊结石诊断更有意义。

8.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行腹部X线、CT、胆囊造影等检查,对胆道闭锁、囊肿、结石、肿瘤等分析有帮助。

9.肝组织活检 对原因不明的黄疸患儿可选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鉴别真假黄疸:

长期大量食用含胡萝卜素丰富的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等食物在手、足、额部可出现黄染,但血清胆红素不增高,巩膜无黄染。

(2)鉴别非结合或结合胆红素增高: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者多见于溶血性和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黄疸呈柠檬或淡黄色;结合性胆红素增高多见于阻塞性或肝炎性黄疸,黄疸呈暗黄或黄绿色、瘙痒明显。

(3)病史:

应特别注意患儿的家族史、传染病接触史、药物史、喂养史、妊娠生产史及黄疸起病缓急、波动和治疗的反应等情况。有家族史的患者,需要排除一些家族性直接胆红素血症、家族性复发性胆汁淤积症、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疾病;有异烟肼、大剂量的四环素等药物服用史的患儿应考虑药物损害肝细胞;黄疸伴有急性贫血、尿胆原增高、网织红细胞增高、脾大多为溶血性黄疸;黄疸伴有发热、肝脾大、厌食、腹泻、尿胆红素增高和肝功能异常,多为肝炎性黄疸;黄疸伴有胆绞痛、发热等考虑胆道梗阻导致的黄疸。

2.鉴别诊断

见表1-3。

表1-3 临床黄疸鉴别

【中医病症辨识要点】

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故临床上有阳黄、阴黄之别。阳黄为阳盛热重,湿以热化,湿郁热蒸,疏泄功能阻滞,胆液横溢而致,其黄如橘色鲜明,阳黄多属外感,病程较短;阴黄为阴盛寒重,湿以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胆液为湿所遏,渗溢肌肤而成,黄色晦暗,阴黄多属内伤,病程较长。阳黄迁延日久,亦可能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亦可出现阳黄,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

【治疗】

1.对症处理

(1)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有低钾、低钙、低镁者应及时纠正。

(2)防治继发感染。

(3)解痉止痛,诊断明确,腹痛明显的患儿,学龄期儿童用哌替啶1~2mg/kg或0.3~0.5mg/kg阿托品肌注。

(4)溶血严重的应输血或换血,胆道蛔虫或胆管炎等需要手术治疗。

2.病因治疗

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3.中医中药适宜技术

(1)辨证施治

1)阳黄

①热重于湿
证候: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主方:

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

茵陈、栀子、大黄、茯苓、猪苓、滑石等。如高热,口渴,烦躁者加板蓝根、黄柏、车前草、泽泻等;若同时见发热、恶寒者,可加薄荷、藿香等;若见寒热往来可加柴胡、黄芩等。

②湿重于热
证候:

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薄,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主方: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

茵陈、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黄芩、木通、藿香、豆蔻等。如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竹茹、陈皮等;若腹胀、纳呆者加枳实、厚朴、陈皮、砂仁等。

2)阴黄

证候: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主方:

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

茵陈、附子、白术、干姜、甘草等。若水肿便溏者,可加茯苓、猪苓、泽泻等;脘腹胀满者,可去白术加厚朴。

3)急黄

证候: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见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主方:

犀角散加减。

常用药:

水牛角、黄连、升麻、栀子、茵陈等。热盛动血者,可加生地、丹皮、玄参、石斛等;如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重者加地榆炭、柏叶炭等;若小便短少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大腹皮等。

(2)中药成药

茵栀黄口服液:

用于湿热熏蒸者,每次10ml,每日3次,婴儿酌减。

肝泰冲剂:

疏肝利湿退黄,用于黄疸各型,一次1袋,一天3次,婴儿酌减。

4.社区管理与康复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胆囊炎胆石症患儿需清淡饮食,避免过于油腻。蚕豆病的患儿,避免服用蚕豆等食物和药物。注意冷暖,避免感冒。

(2)不滥用药物,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有家族史患儿需早诊断早治疗。

(3)有肝炎者积极治疗。

【转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转上级医院就诊:①各种原因导致黄疸迅速加深,进行性肝功能损伤、肝性脑病、出血倾向等肝功能衰竭表现的患儿;②各种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迁延反复,病毒血清标志物持续阳性的患儿;③先天性胆道闭锁等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④原因不明的各种黄疸的患儿。

(吴慧芬 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