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在地缘经济领域,迄今尚无理论化的“竞合”概念,也鲜有明确以国家与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以“竞合”为主题的系统研究。本书则提供了一套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研究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仅能丰富和充实地缘经济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家利益的适度最大化提供理论支撑,而且有利于促进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地缘经济研究的理论视角。
(1)有利于丰富地缘经济的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经济体系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地缘经济已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重点(陈锴,2009)。为此,学术界必须探索符合中国核心利益和现实需求的地缘经济理论,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而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研究将探索地缘经济竞合的时空演化、演化机制和演化干预,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地缘经济理论。
(2)有利于充实经济学、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渗透式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使得研究对象更加“立体”,研究内容更加“透彻”,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研究采用经济学、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地缘经济领域,一方面,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地缘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实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3)有利于拓宽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研究的理论视角
当前,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研究的学科视角以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为主,主要以经济学视角来研究经济问题,而本书则从经济学、地理学和计算机学科学三个学科交叉的视角审视中国—东盟的地缘经济。从经济学的分工合作视角,阐述中国—东盟在贸易、投资和技术方面的竞合演化;从地理学多要素综合视角,探析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演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从计算机科学的建模仿真视角,探索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演化干预。
1.2.2 现实意义
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政策、行为和技术选择等潜在影响的研究,有效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傅伯杰等,2015)。本书探析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竞合演化,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周边安全,而且有助于释放中国—东盟经济的合作潜力,预判地缘经济发展的态势,为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挖掘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潜力
中国—东盟自2002年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以来,互利互惠,走过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李艳,2012)。2013年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那么,如何挖掘地缘经济合作潜力,促进地区间、国家间和行业间的深度合作与发展,是政府、行业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提出地缘经济竞合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和机制,有利于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潜力的释放。
(2)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
本书采用动态模拟思维,使用计算实验方法提出演化干预策略并进行有效性的检验。对不同情境下的干预策略进行精准评估,选择出最合适的策略,为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分析工具和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深中国与东盟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保持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
(3)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揭示出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中这些不变的“道”,有利于指导未来经济的走向,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演化机制研究,就是分析地缘经济竞合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影响效果以及演化机理,从而发现演化规律,促进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