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篇 绪论

第1章 研究背景、意义和创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代经济学已经证明,信息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是制约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效率的基本问题。为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保护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上市公司应当充分披露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尽管财务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但受会计确认、计量等因素制约,其主要面向过去,是对公司历史经营情况的图像反映,相关性和及时性较差,很多重要信息无法通过传统的财务报表予以披露,越来越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非财务信息尤其是前瞻性非财务信息则可以突破财务信息的限制,有效弥补其不足。公司管理者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大量相关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发展趋势、预测公司未来价值。因此,增加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以增强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已经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AICPA、FASB、CICA等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更多的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前瞻性信息。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也越来越重视,比如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2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3(2003年修订)》中,证监会仅要求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不能只重复财务报告的内容,应着重于其已知的、可能导致财务报告难以显示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和不确定性因素”,规定非常模糊,并没有详细的披露指引。随后在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细化,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该在董事会报告中专门披露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包括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战略、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以及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等等。2012年,证监会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发展前景的风险性信息披露范围,并且还要求披露新增风险的产生原因、影响,以及拟采取的措施。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12年发布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编制要求》中鼓励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加强对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包括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应对措施、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进行阐述,向投资者揭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的判断和预期。

从总体趋势来看,有关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非财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国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基本同步相比,国内鲜有文献对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实证检验,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本课题拟在此有所突破,以期丰富这方面的文献。

前瞻性信息主要以叙述性的文本语言为主,包括公司拟投资项目、拟开发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研发计划、行业发展趋势、可能的风险,等等。这类信息的优点在于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及时、相关的前瞻性信息,但缺点是很难被立即证实或者审计(Athanasakou and Hussainey, 2014),可鉴证性较差。因此,内部控制人有可能会为了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进行虚假陈述来迷惑市场和投资者,从而损害其质量。尤其是在我国新兴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一方面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比较薄弱,难以及时发现各种披露违规行为并给予恰当惩戒;另一方面公司治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各种内部监督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公司管理者更有机会和能力去进行各种虚假陈述行为。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非财务信息能否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其质量究竟如何,并且披露质量在不同公司或相同公司不同时期(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是否有所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5)认为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包括五个: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支持性、平衡性、时间上的可比性。上述特征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理解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但它们大都属于一种原则性的概念界定,我们很难直接套用这些特征直接判断、评价某家上市公司的披露质量,更难以拓展至大样本的实证检验。因此,与财务信息可以通过可操控性应计、盈余平滑度、激进度、真实盈余管理等多种模型可以直接测度相比,前瞻性非财务信息属于叙述性信息,可鉴证性较差,很难直接测度其质量,甚至有学者认为此类信息的质量具有内在的不可测性。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披露数量、可读性或者语调可以作为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然而,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首先,虽然高质量的披露信息应该具备披露充分的特点,但数量仍不等同于质量,如果数量多但不真实,则很难说质量是较高的。其次,语调悲观不能代表披露质量高,因为语调悲观可能是管理者印象管理的结果,比如有学者发现在股票期权授予日前,管理者会披露大量悲观的消息压制股价从而能达到降低行权价格的目的。最后,可读性越强也不表示披露质量越高。原因是如果管理者想通过操纵披露来获取私有收益,比如抬高股价或压制股价,其可读性一般都比较强,否则可读性太差的虚假信息一旦不能被投资者所读懂,很可能难以达到管理者的预期目的。因此,通过总结先前文献,我们认为判断披露质量高低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从披露动机,利用特定事件,观测管理者是否操纵了信息披露,比如Lang和Lundholm(2000)的方法;二是从经济后果,考察信息披露是否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则说明质量高;反之,则表示质量较低。基于此,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前瞻性非财务信息质量更多从其他角度侧面进行判断。评价其质量高低的标准一般是优质公司是否披露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管理者是否明显操纵了信息披露,非财务信息披露是否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借鉴国外的研究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背景,本课题拟从披露动机和经济后果两个视角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非财务信息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和评价。

上述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从政府的角度,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变化表明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有由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的趋势。然而这种转变是否一定能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初衷和实际的经济后果尚未可知。本课题的研究则可以为评价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也有助于政府更有效地监管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质量,对制定与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准则和指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2)从投资者角度: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投资者辨别上市公司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能力,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进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久发展。

(3)从公司角度: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优质公司制定正确的信息披露策略,通过信息披露真正实现同其他“劣质公司”的分离,从而达到披露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