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资本论》的研究起点
兰宗政同志在《光明日报》经济学专刊第206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资本论》的研究点是简单商品,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商品。我认为,这样简单地肯定和否定是值得商榷的。
《资本论》的起点是资本主义商品抑或简单商品,学术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个方法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运用了逻辑的方法,而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同历史方法又是一致的。《资本论》的范畴体系就是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建立起来的。商品是这个体系中最抽象的范畴,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
一般说来,抽象范畴是事物简单关系和规定的反映。但是,作为上升方法起点的抽象范畴还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它是客观事物的整体中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的反映,是构成客观具体事物的共同基础和共同本质的那些关系的表现。这种简单抽象关系是从客观具体事物抽取出来的,只能“作为一个既与的、具体的、生动的总体的抽象片面的关系而存在”。例如,商品在《资本论》中是最简单、最抽象的关系,但它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总体中抽取出来的,是这个总体中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并不是从简单商品经济中抽象出来的关系。第二,它是已发展的、具体的、原始的,又是从属的关系的反映。例如,商品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已经存在,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简单商品已经不复独立存在(假定是发展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商品关系却作为资本的从属关系保存了下来。正是在这个限度内,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逻辑进程才符合现实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指出:“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与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的、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资本论》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畴体系,其中的一切重要范畴都是资本生义社会现实关系的反映,是这个社会的存在的形式和规定的表现。商品作为《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当然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一个方面的反映,因而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
商品不只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普通的范畴,而且是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逻辑分析的起点。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一个一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要从商品分析开始。“对于资产阶级社会,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或商品的价值形态,就是经济的细胞形态。”这里不仅告诉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同时也指出了这个商品的社会属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财富的元素形态,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细胞。列宁也曾经强调指出,《资本论》开端的商品是资产阶级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
。因此,怎能说这里的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而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商品呢?
既然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的关系,那么,能不能说这个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简单商品呢?显然不能这样说。简单商品是与资本主义商品相对而言的,前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后者则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二者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是不能混淆的。诚然,商品关系与资本关系相比是简单的抽象的,《资本论》首先分析了商品这种简单抽象的关系,但这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复杂的资本关系。这里,马克思只不过在思维中暂时把资本主义关系抽象掉,而在纯粹的、简单的形态上进行逻辑分析,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基础——商品和价值。但是,马克思的着眼点和考察的主体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他曾指示我们,当进行逻辑分析时,“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总之,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决不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商品,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是这个社会中最简单、最抽象的关系。
以上是从马克思的逻辑方法来考察的。如果我们用历史方法来考察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商品生产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前提。但是,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并不矛盾。在逻辑分析上作为资本主义关系最简单、最抽象关系的表现的商品,其规定和内容与历史上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的简单商品是相同的。所以,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观点来说,也可以把《资本论》开端的商品看作资本的历史前提,看作简单商品。因为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虽然二者在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又存在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它们不仅都同属于商品经济,有着相同的规定性,而且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可是,当简单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代替之后,简单商品关系是通过转化为资本的从属关系或资本的简单抽象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而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的。所以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我们不能把资本主义商品和简单商品当作完全互相排斥的东西绝对地对立起来,我们不能否认资本主义商品作为资本的简单抽象要素和历史上的简单商品有一致的地方。
尽管如此,《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内容和意义,决不是离开资本主义社会,单独地对其历史前提——简单商品生产作纯粹的专门的历史考察。这一篇的特点,恰恰是将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结合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前提的分析是服从于逻辑分析的。
这样,对于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编者序中的一段话也就容易理解了。在那里,恩格斯虽然指出《资本论》的开端是从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生产”和从“简单商品”出发,但是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是一致的,所以这与经典作家的其他论述并不矛盾。因此,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引用恩格斯的话来证明《资本论》开端的商品仅仅是简单商品,而否定它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要知道,恩格斯在那里强调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前提是有深刻原因的。因为资产阶级学者(包括费尔曼在内)是最没有历史观点的,他们从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自然的。恩格斯不仅指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而且特意地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关系都是历史的,是从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这样,就粉碎了资本主义生产是永恒的谎言。
不错,《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并没有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但是不能由此否认第一篇研究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也不能由此否认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一个侧面。这是因为:首先,《资本论》是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运动规律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个统一的研究对象贯彻于全书,我们决不能孤立地把某一篇割裂出来加以谈论。其次,在理论方法上,为了分析复杂事物,暂时把一些复杂关系抽象掉而先研究简单关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允许的。第一篇研究的商品和劳动价值学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这一篇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篇,是全书的基础和理论准备,是全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这一篇是把商品关系当作资本主义关系的一个单纯的因素来研究,而不是当作简单商品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因素来研究的。
总之,《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一方面从逻辑方法上说,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社会财富的原来形态和经济细胞,是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的经济关系,又是最单纯的因素,所以它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从而应该把它看作资本主义的商品;另一方面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观点来说,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资本的历史前提,即简单商品。而兰宗政同志强调它是简单商品,否认它是资本主义商品;强调它是资本的历史前提,忽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关系;强调它是资本的历史起点,忽视它是对资本主义进行逻辑分析的起点。这些看法我认为是片面的。
原载《光明日报》196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