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工程造价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国建筑业发展状况

1.建筑业概述

建筑行业就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而展开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本身及与之相关的装潢、装修等,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分类,属于第二产业,主要由房屋与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四方面构成,具体分类见图1-2。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2 建筑业分类图

建设工程指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各类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

建设工程按自然属性分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机电工程三大类。建筑工程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等服务的各类工程;机电工程是指按照一定的工艺和方法,将不同规格、型号、性能、材质的设备、管路、线路等有机组合起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工程。详细分类见图1-3;按使用功能可分为房屋建筑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环保与节能工程、煤炭矿山工程、水运工程、海洋工程、民航工程、商业与物资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粮食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海洋石油工程、火电工程、水电工程、核工业工程、建材工程、冶金工程、有色金属工程、石化工程、化工工程、医药工程、机械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兵器与船舶工程、轻工工程、纺织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等;各行业建设工程可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和组合。

建筑业生产的建筑工程产品不仅只是一个供人们住宿休息、娱乐消遣、用于生产的人工作品,它在很多的方面上与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相关联。城市建筑已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今天,城市建筑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文化,散播着生活的韵味,不断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精神家园。现在国家处于建设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来势迅猛,如火如荼,遍及全国各个区域,建筑风格新颖多样,尤其是一些公共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彰显出城市特有的个性与风采,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物,成为该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象征,也为市民提供了审美的空间,创造了畅想的载体。

图1-3 建设工程分类图

2.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它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物质基础,是各行各业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的必经环节,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劳动就业状况,直接关乎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质量。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与钢铁、汽车工业并列为三大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长期将建筑业与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合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在后来实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建筑业与工业并列,共同构成第二产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振兴建筑业”,国务院在《九十年代产业政策纲要》中明确提出:“努力加强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促进建材建筑业健康发展”。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1994~2002年间,建筑业占GDP比例稳中带降,比例为5.43%;2003年后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继续呈上升势态,尤其在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国家的“四万亿”投资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建筑业增加值比例占GDP比例迅速上升,2011年占GDP比例已至6.79%的高位,2012年高达6.83%,建筑业支柱地位日益明显。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到2011年的政策限购,再到2012年中央定调“保增长”,国内经济的低迷与恢复,与建筑业的投资、开工都密切相关。

建筑总产值从2008年的61144亿元,到2009年增长为75864亿元,2010年达到95206亿元,201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1.77万亿元,201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5303亿元,同比增长16.2%,2013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59313亿元,同比增长16.2%。建筑业从业人员从2008年的3253.6万人,到2009年增长为3597.35万人,2010年达到4043.37万人,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70414个,从业人数4311.1万人,增加150.7万人。我国2003~2013年建业总产值见表1-1和图1-4。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幅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表1-1 2003~201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

图1-4 2003~201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比较图

(1)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排序中,长期稳步居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前六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建筑业占GDP的比例为6.58%,居制造业、农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之后,位列第五。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2)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武广高速铁路、苏通跨江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的顺利竣工和投入使用,充分说明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管理和工程建造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工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3)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已达到4100多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至少直接影响全国10亿多人口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建筑业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吸纳了城镇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4)建筑业是应对各类金融危机和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汶川、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建筑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率先进入灾区抢险救灾,为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为保障人民生活,为灾后重建,建立了卓越功勋。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大跨度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住宅建设的任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建筑业企业改革、改制取得了明显进展,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成就卓然。总之,三十多年来,建筑业为城乡面貌的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建筑业发展概况

(1)建筑队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建筑业只有为数不多的私营营造厂和一些个体劳动者。1933年建筑业创造的净产值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1%。1949年全国建筑职工有20万人,只占全国职工总数的很小比例。30多年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业队伍不断扩大。建筑业实行固定工、合同工和临时工等相结合的多种用工形式,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建筑业队伍。1985年全国共有11150个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的房屋建筑、机械设备安装,以及筑路、港口、矿山、井巷、化工、石油、冶金和水电等专业工程的施工企业。全国城镇建筑施工企业职工达911.5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576.7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334.8万人,分别各占职工总数的63.3%和36.7%。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建筑队伍也迅速建立和扩大,到1985年农村建筑队共有82600个,从业人员达789.8万人,成为城乡建设中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

(2)勘察设计队伍。1949年前只有一些小型私人设计事务所,人员很少。到1985年,全国已相继建立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勘察设计机构3000多个,勘察设计人员达30多万人。

(3)技术装备。建筑业积极改良工具和增添机械设备,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施工工地,车子化、卷扬机化代替了传统的肩挑人抬,施工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构件预制工厂化也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拥有单斗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成套的)、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等15种主要施工机械设备208055台,平均每个职工技术装备达2494元,平均每个工人的动力装备为6.2kW。

(4)组织管理。中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部门、多层次、多种所有制、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组织管理体制。全国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分属于三四十个主管部门,各工交部门主要归口管理承担专业项目任务的施工企业,而通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职工宿舍和文化福利设施项目的施工大部分集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建设部)系统承担,后一部分建筑力量约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3/4。建筑业管理机构从上到下有委、部、省局(厅)、地(市)局、公司等层次。从80年代初以来,国家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一些建筑工程局已改为总公司或公司,成为单一性质的经济组织,公司实行三级管理或二级管理。1984年起国营施工企业逐步实行经理负责制,企业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经理全权负责。建筑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主要采取包工不包料、包工半包料或包工全包料等多种承包方式,负责完成建设任务。

(5)成就。30多年来,中国建筑业创造的总产值不断增加,1953~1985年平均每年增长9.7%。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中,它的增长速度仅次于工业,居第二位。建筑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由1952年的5.6%上升到1985年的10%。30多年来,建筑业为国家建设了数十万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煤矿、石油企业,以及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水电站、首都机场和宝成、成昆、襄渝铁路等一批大型、复杂、技术要求高的工交项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此外,还为各地修建了住宅十几亿平方米,建成了大量的各类学校、医院、影剧院、图书馆等文化福利设施,为直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可贵的物质条件。

(6)中国建筑业还承担了对外援建任务。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包括交通、轻工、纺织、化工、宾馆等950个成套工程项目,对促进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7)改革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家对发展和搞活建筑业非常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决策,主要是:

①把建筑业的发展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以积极推行住宅商品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建筑业,使它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②围绕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进行体制改革。现阶段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改变单纯用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的老办法,实行工程投标包建;组建工程承包公司和综合开发公司,负责组织项目建设和对城市土地、房屋实行综合开发;改善工资分配办法,把按人头核定工资总额改为按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企业内部落实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建筑材料供应方式,逐步由物资部门将材料直接供应给工程承包单位,由工程承包单位实行包工包料;全民所有制的建筑业保留骨干队伍,同时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允许农村民工建筑队伍到城市参加投标承包施工;改革企业用工制度,逐步降低固定工比例,提高临时工、季节工的比例,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勘察设计单位由按事业单位管理的办法,转向企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办法,把企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监督检查等。

③其他措施,如大力发展建筑材料生产,为建筑业提供物质基础;推进技术进步,实行建筑工业化,加速产品更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

4.发展现状及前景

(1)建筑业发展现状。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2001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动。

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样增加了全球建筑业的风险。金融危机源于次贷,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但基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高水平,即国家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所以中国建筑业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①建筑业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规模逐年扩大。尽管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但行业受益于国家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工程的拉动,发展势头不仅没有受到抑制,反而呈现加速态势。

目前建筑业企业的经营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中铁、中建以及一些优秀建筑民企,抓住机遇,积极上市,从而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融资能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建筑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经营层次低的状况,初步具备了主动的发展能力。许多大型施工企业普遍实现了多领城的综合承包,形成了适合企业特点的多领城的工程承包业务板块,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同时,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丰富优化,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增加项目管理、咨询等代理服务。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咨询公司根据市场和业主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新的咨询服务产品,为政府和社会业主提供增值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②建筑业促进就业作用突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据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资料,当年全社会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4112.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15%,比2004年普查数据增长了26.6%。在一些建筑业发达地区,当地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的达到20%左右,当地农民收入的20%~30%来自建筑业,如江苏省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570万人,全省农民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占其纯收入的28%以上。建筑业成为为城乡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

建筑业在抗震救灾,对口援建等重大事件中,更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后,全国各地建筑业企业在当地政府组织下积极投入援建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大面积、高质量搭建过渡房,解决了灾区人民的迫切需要。在灾后对口援建过程中,各地建筑业组织精兵强将,在较短时间内,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城镇重新矗立。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在青海玉树2010年4月14日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规划设计企业进行青海玉树灾后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大会战,涉及住房、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体育、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和谐家园及其他项目320个大项的项目规划设计任务在2011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

③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加快,带动相关行业经济增长。建筑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12年有52家企业进入了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在亚洲、非洲传统市场不断巩固,在拉美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扩大,对外承包的大型工程增加,工程总承包高端市场比例加大,电力、公路、铁路、通信、港口码头等专业工程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方式更加丰富,资源换工程等交易方式取得一定经验。

随着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专业工程份额的不断增加,我国由国际工程承包带动的出口贸易强势增长,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带动力不断增强。据专家估算,火电工程项目,可以带动20%~70%的设备和材料,水电项目可以带动20%~40%的设备和材料,公路项目也可以带动50%~70%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通过国际工程承包,一些建筑企业把握工程所在国的一些投资机会,进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的投资,扩大了对外工程承包的效应,在更大范围实现了“走出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国际市场上其有竞争力的建筑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2)建筑业发展前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的建筑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元,到2015年,全球将出现23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这将极大地推动建筑业全球化,并为传统建造商之间的战略整合提供机会。

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2013~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

建筑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并且要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还要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中国建筑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