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

本书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包括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框架结构。正文部分由以下五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分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背景、概念、必要性和治理路径。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定义作了界定,并且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借用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来分析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安全化”问题,通过从人、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上来分析公共卫生问题所具有的安全含义,说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被“安全化”了,进而证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通过分析公共卫生安全在全球范围内所具有的一定的“外部性”,也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外性”,以说明公共卫生安全所具有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进而说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路径是提供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第四,简要分析国际机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全球公共卫生相关的国际机制本身既是一种中间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也是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本章还指出了国际机制在提供全球卫生公共产品方面的不足的根源。

第二章主要研究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主导国际机制的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本章首先追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历史,并根据合作的特点对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其次分析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理结构,因为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议程,并且探讨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项基本规范功能。第三,本章对世界卫生组织所具有的一种准法律意义上的国际规范《国际卫生条例》进行分析,重点揭示刚生效的新《国际卫生条例(2005)》依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阐述世界卫生组织的改革。第四,详细分析制约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及根本原因。

第三章主要从贸易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入手,首先分析世界贸易组织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结,重点分析世界贸易组织规范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其次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规范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和药品可及性之间的冲突为例,具体分析其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世界贸易组织针对《TRIPS协定》所采取的灵活措施的局限性进行探讨。第三,剖析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功能不足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首先分析当前的国际人权机制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简要概括国际人权机制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并重点探讨人权保护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促进作用。其次,分别对国际人权机制中的两项重要人权公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对公共卫生治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全面的人权促进和保护推动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第三,对国际人权机制中的健康权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目标进行一定的梳理。第四,对当前国际人权机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局限性及其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概括。

第五章首先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作了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其次重点分析《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鉴于当今生物恐怖主义与自然爆发疾病之间的界限难以区分,世界各国的生物武器开发或生物防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涉及生物武器问题的国际机制,《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不可避免地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加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效率也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一环。第三,本章对造成《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机制失灵的三个困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主要分析中国在当前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所作出的贡献,并阐述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上所开展的公共卫生外交。然后,以2003年的“非典”危机为例分析当前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尝试性地对台湾地区与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后是结论部分。该部分首先运用英吉·考尔(Inge Kaul)有关公共产品供应状况的“公共性的三角结构”模型,总结和分析上述国际机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局限性的原因所在,即这些国际机制在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不具有“公共性的三角结构”所要求的决策的公共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共性,因此导致这些国际机制在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严重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当前国际社会中巨大的南北公共卫生差距,国际机制中的权力因素以及民族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因此,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只有在全球公共卫生政策方面尽量实现民主化,增加全球公共卫生政策决策方面的公共性,并致力于消除南北差距,才能更好地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注释

1. 新华网:《卫生部专家杨维中谈人禽流感的防控策略和措施》,2005年12月2日, http://www.aweb.com.cn。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http://www.who.int/gho/hiv/en.

3. Colin I.Bradford,Jr.,“Reach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in Andrew F.Cooper,John J.Kirton,and Ted Schrecker,Governing Global Health:Challenge,Response,Innovation,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7,p.77.

4. Beck,Ulrich,“The Cosmopolitan Condition:Why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Fails,”Theory,Culture & Society,Vol.24,No.7—8,2007,p.286.

5. Lanegran,Kim and Goran Hyden,“Mapping the Politics of AIDS:Illustrations from East Africa,”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Vol.14,No.3,1993,p.247.

6. http://ocp.hul.harvard.edu/contagion/virchow.html.

7. Ilona Kickbusch,“Tackling the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Global Health,”BJM,No.331,2005,p.246.

8. 巴里·布赞对“安全化”所下的一个定义就是:掌握安全话语的施动者,经过“话语行为”渲染,把一个问题作为最高优先权提出来,通过对该威胁的集体反应和认同而贴上“安全”标签,通过一种社会的、主体间的建构从而导致相关规范的产生,这样这个问题就被安全化了,也就是说成为了一个安全问题或安全的一部分。有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安全化的论述有:Alexander Kelle,“Securit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Implications for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and the Biological Weapons Prohibition Regime,”Global Governance: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Vol.13,2006;Aline Leboeuf,“Securitization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ttp://www.ifri.org/files/Sante_env/Securitization_Health_Environment.pdf;Carrie C.Sheehan,Securitizing the HIV/AIDS Pandemic in U.S.Foreign Policy,PhD Dissertation,American University,2008;Sara E Davies,“Securitizing Infectious Disease,”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4,No.2,March 2008,pp.295—313;Mely Caballero-Anthony,“Comba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East As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9,No.2,Spring/Summer 2006,p.109;Enemark,Christian,“Securitizing Infectious Diseas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Hilton Hawaiian Village,Honolulu,Hawaii,Mar 05,2005 http://www.allacademic.com/meta/p69269_index.html;潘亚玲:《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与安全化理论——以艾滋病被安全化为国际安全为例》,载《欧洲研究》2007年第4期。

9.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10. 有关全球公共产品以及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概念及性质分析,请参见[美]英吉·考尔:《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张春波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ichard Smith,Robert Beaglehole,Global Public Goods for Healt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1. Obijiofor Aginam,“Diplomatic Rhetoric or Rhetoric Diplomacy,”in Andrew F.Cooper,John J.Kirton,and Ted Schrecker,Governing Global Health:Challenge,Response,Innovation,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7,p.147.

12. Kelly Lee and Richard Dodgson,“Globalization and Cholera:Implications for Global Governance,”in Kelly Lee,Health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New York:Plagrave Macmillan,2003,p.124.

13. David P.Fidler,SARS,Governanc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Diseas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14. D.P.Fidler,“Microbialpolitik: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m.Univ.Int' Law Rew,No.14,1998,pp.1—11.

15. David P.Fidler,Lawrence O.Gostin,Biosecurity in the Global Age:Biological Weapons,Public Health,and the Rule of Law,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6. Andrew T.Price-Smith,Plagues and Politics:Infectious Disease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1.

17. Aginam,Obijiofor,Global Health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Law and Public Health in a Divided World,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

18. Andrew F.Cooper,John J.Kirton,and Ted Schrecker,Governing Global Health:Challenge,Response,Innovation,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7.

19. Wolfgang Hein,Sonja Bartsch,Lars Kohlmorgen,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and the Fight against HIV/AIDS,Palgrave Macmillan,2007.

20. Mark Zacher,Tania Keefe,The Politic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United by Contagio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

21. 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D.Porter,Health,Civilization and the State:A History of Public Health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J.N.Hayes,The Burdens of Disease:Epidemics and Human Response in Western History,New Brunswicks,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8;W.H.McNeill,Plagues and Peoples,New York:Doubleday,1976;Howard-Jones,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Sanitary Conferences,WHO:Geneva,1975;N.M.Goodman,International Health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Work,2nd ed.,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e,1977;H.Zinsser,Rats,Lice and History:A Chronicle of Pestilence and Plagues,New York:Black Dog and Leventhal,1963。

22. Javed Siddiqi,World Health and World Politics,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5.

23. Meri Koivusalo,Eeva Ollila,Making a Healthy World:Agencies,Actors & Policies in International Health,London:Zed Books Ltd,1997.

24. Richard D.Smith,Robert Beagleole,David Woodward,Nick Drager,Global Public Goods for Healt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5. Jennifer Brower,Peter Chalk,The Global Threat of New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econciling U.S.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Policy,Santa Monica,Calif.Rand,2003.

26. Wolfgang Hein,“Global Health Governance:Conflicts on Global Social Rights,”Global Social Policy,Vol.8,No.1,2008,pp.80—108.

27. Caroline Thomas,Martin Weber,“The Politic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Whatever Happened to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Global Governance: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Vol.10,Issue.2,2004,pp.187—205.

28. Mely Caballero-Anthony,“Comba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East Asia:Securitization and Global Public Goods for Health and Human Secur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9,No.2,Spring/Summer 2006,pp.105—127.

29. 那力、何志鹏、王彦志:《WTO与公共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 李少军:《当代全球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 王旭东、孟庆龙:《世界瘟疫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 龚向前:《传染病控制之国际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论文。

33. 该课题是200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课题。

34. 这方面主要相关的论文有:龚向前:《传染病全球化与全球卫生治理》,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侯淑芬:《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原则》,载《南方论坛》2006年第2期;齐峰、朱新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问题的探讨》,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潘亚玲:《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与安全化理论——以艾滋病被安全化为国际威胁为例》,载《欧洲研究》2007年第4期;朱新光:《东亚公共卫生合作机制探略》,载《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6期;陈颖健:《联合国专门机构职能扩张的法律问题研究——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2期;晋继勇:《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安全化: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规范变迁为例》,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2期;晋继勇:《浅析公共卫生外交》,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4期;晋继勇:《公共卫生安全——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的框架分析》,载《医学与社会》2008年第9期;晋继勇:《试析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政治化: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载《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Jin Jiyong,“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ssue of Sept.-De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