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恶的数学
语文、数学、英语,都是我很喜欢的科目。我平衡发展,并不偏科,只是偶尔在数学科目上有点转不过脑筋来。可是自从虎爸爸辅导我数学以来,我厌恶数学,憎恶数学,在虎爸爸的魔掌中,受尽了折磨。
一个狂风暴雨的早上,我还没起床,就被虎爸爸一声紧似一声地吵醒了:“起来改题,昨晚又做错了一道。”我朦朦胧胧地起床,坐在书桌前,努力地睁开眼睛,看着那一个个阿拉伯数字。可是,面前的题目真不给我面子,任凭我努力地想,却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眼看着7点了,马上到上学的时间了,我心里更是火急火燎。
“怎么还没想出来?你的脑子到底是干啥用的?”伴着虎爸爸的一声声怒吼,时间一分一秒无情地溜走。可我依然是呆呆的,不知是被虎爸爸的声音给吓着了,还是没睡醒,就是找不到一点头绪。这个时候的我,非常期望虎爸爸能给我点拨一下。可是抬头看看他怒气冲天的表情,我的心儿啊,因为害怕轻微地颤抖着。时间又走了不少,虎爸爸一看我没辙了,在我的耳边震耳欲聋地讲着,半点耐心也没有。我的耳朵里满满的都是他的吼声,根本听不进去。此时的我面如土色,心想:“这次可完蛋了!”果不其然,暴躁的虎爸爸这个时候真的变成了一只凶恶的发狂的“老虎”,他用拿在手中吃饭的筷子,指着我的太阳穴,大挥大舞地又说了一遍。我只感觉到太阳穴的威胁,根本没心思去理会他讲的是什么!
恶果发生了,暴躁的“老虎”发威了。他抬起平时运动积攒的有力大脚,冲着小小的我和我亲密的书桌各是一脚。“呼啦”,书桌上的东东们立刻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看着可怜的亲们,我弱弱地想:“不就是一道题嘛?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到底是我重要还是做题重要?”反问是没有答案的,虎爸爸踹完之后,继续讲,我回答对了一部分,但后半部分还是无情地错了。虎爸爸大脚抬起,狠狠地踹了我一下。我没防备,和屁股下的椅子一起倒地。本以为这个可怜的样子,虎爸爸会饶了我。没想到,虎爸爸好像还不解恨,用他41码的脚在我的头上连拍三下:“我让你这个榆木疙瘩不转!”我终于忍不住了,号啕大哭,边哭边想:“兔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救救我!”可是,喊叫也无济于事,兔妈妈已经提前上班了。
没办法,为了避免更加的暴力,我拼命地转着脑袋,最后,和着虎爸爸的吼叫,连猜带蒙地把题做了出来。虎爸爸看上学的时间也马上到了,终于有了点慈悲之心,放过了我这条受尽折磨的小蛇。顾不上吃早饭,我赶紧打开家门,向着学校的方向跑去。可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谁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因为虎爸爸野蛮的教育,我开始厌恶起了数学!
专家点评
错误的教不如不教,真正的爱是接纳
家长能辅导孩子学习,这本身是孩子的幸运,没想到虎爸爸的辅导,却导致女儿本来喜欢的数学成了讨厌的科目。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错误的教不如不教。
上次是在晚上,这次是在早上,虎爸爸揪着一道错题,把睡梦中的女儿叫醒。此处姑且不论睡眠的重要性,单揪着一道错题不放的态度就让女儿心里犯怵:到底是我重要还是题重要?一个美美的早晨醒来,迎接她的本是崭新的一天,没想到却又是改不完的错题和无休止的斥骂,谁遇到不会厌恶呢?因厌恶虎爸爸的这种折磨,进而厌恶上了虎爸爸辅导的这门学科。
通过此文,做家长的能明白孩子为什么厌学了吧?那不是孩子的错。这种情况不是孩子能力不行,水平不够,而是家长急于求成、错误的教育方式引起的。
老子有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家长不去说什么,不去指导什么,却通过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
另外,从小作者多篇文章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虎爸爸育娃的方式基本上是“输出靠吼,学不好就揍”,三天一大怒,两天一小怒,比较情绪化。这种情绪化教育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人在兴奋状态时,大脑链接处于活跃期,思维也异常敏捷;而在生气或者抑郁状态时,大脑皮层基本是处于死水状态,不会产生有创意的想法。文中虎爸爸对女儿劈头盖脸的训斥,已经让女儿傻了眼,此时再让她动脑筋、倾听家长的灌输,显然是“刀枪不入”了,不是孩子主观不愿意入,而是情绪已经影响到了她大脑的反应水平,出现了自然罢工。如果虎爸爸们能了解哪怕一丁点儿童认知心理学,也不至于会犯这样的错。
在谈及孩子的同时,也不禁在想,为什么虎爸爸每次一涉及孩子的问题,都会产生情绪大波动呢?认真探寻,首先一个原因:虎爸爸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根源是他自己也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认为“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可以出错呢?”“别人都能做对,你为什么就做不对呢?”“你爸数学学得好,你怎么可以这么差呢?”
其实,作为父母,要允许孩子和你的期望存在偏差。要相信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孩子也有自己的不完美,要融洽地与自己的不完美相处,而不是跟它较劲儿,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其次,父母的急躁行为,其实投射的是自己的不自信和焦虑心态。看到孩子一点点差错,就觉得孩子比别人落后了,就开始着急,恨不得一天之内就让孩子变成一个完人。事实上孩子的一生要经历很多阶段,上学只是其中一小段,还有工作、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步入晚年养老等,哪一个阶段我们不希望孩子健健康康、优秀上进呢?放眼将来看现在,就会发现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就不会再为此刻而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