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十九 漢龔勝墓碑考

泗水又逕龔勝墓南,墓碣尚存。又經亞父冢東。[392]

此處爲墓碑,碑石及文皆不存,亦無拓本傳世。酈注言此碑立于彭城縣泗水之北龔勝墓前,時墓碣尚存,然未言是碑之碑文、年代、立碑之人、緣由等,或非道元所親見。此碑除酈注以外,歐、趙、洪諸家皆未有著録,蓋亡佚已久。

龔勝,字君賓,西漢末名臣,楚之彭城人也,與同郡龔舍齊名,世謂之楚兩龔[393],其事見《漢書·兩龔傳》。龔勝之友龔舍,字君倩。二人相友,並著名節,少皆好學明經,兩人俱求學于時之大儒薛廣德,習《魯詩》[394]。勝初爲郡吏,後三舉孝廉,仕於楚王,爲楚之尉、丞,州舉茂才,又爲重泉令,病去官。時大司空何武、執金吾閻崇薦勝,哀帝初爲定陶王時已聞其名,徵勝爲諫大夫,後勝歷任丞相司直、光祿大夫、守右扶風、諸吏給事中,因不滿哀帝寵倖董賢,勝上書諫言董賢亂制度,因逆上旨;又因事與同僚相非恨,下御史而去官。哀帝末,復徵勝爲光祿大夫,勝常稱疾臥,數使子上書乞骸骨,會哀帝崩,王莽秉政,勝致仕歸故里彭城。其友龔舍因龔勝之薦,亦被哀帝徵爲諫大夫,後因病免,復徵爲博士、太山太守、光祿大夫,舍皆以病辭,歸居彭城。龔勝、龔舍二人爲同郡摯友,其仕途經歷相近,且皆崇儒學,雖居鄉里,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至兩人家,如師弟子之禮,名重於世,謂之“楚兩龔”。龔舍於鄉里通《五經》,以《魯詩》教授,後至漢孺子嬰居攝中(6~8)卒,年六十八。

新莽始建國元年(9),王莽詔令勝爲講學祭酒,然勝以病辭。後莽再次以太子師友祭酒徵勝,並以使臣攜詔書、印綬、安車駟馬而迎之,時郡縣守吏、三老、諸生等千人並爲致詔,勝仍以病篤而堅辭,並言:“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395]可見其忠節之志。後勝遂對家人交待棺斂之事,曰:“衣周於身,棺周於衣。勿隨俗動吾冢,種柏,作祠堂。”[396]語畢,絕食十四日而死,時七十九歲,故勝當卒於新莽始建國三年,即公元11年。龔勝卒後,使者、太守臨斂,賜複衾祭祠如法,門人衰絰治喪者百數,葬於彭城泗水北側。《漢書》言:“勝居彭城廉里,後世刻石表其里門。”[397]酈注卷二三《獲水注》言:“(彭)城西北舊有楚大夫龔勝宅,即楚老哭勝處也。”[398]此楚大夫龔勝宅當即《漢書》所言後世刻石表其里門者。龔勝之墓及碑至道元之世尚存。另據《魏書·地形志》“徐州”條言彭城有龔勝冢[399],可知北魏末其墓尚存,然未言有碑。

《太平御覽》引東晉戴延之《西征記》言:“泗水東三里,有漢大夫龔勝冢,石碣猶存。”[400]酈注之言或據於此。《太平寰宇記》卷一五“河南道徐州彭城縣”載有“廉里”及“龔勝墓”,言在“縣東南三里……石碣猶存,至今禁芻牧”[401],可知至北宋時龔勝所居之故里彭城廉里及其墓及碑碣皆尚存,且處於官府保護之下,然龔勝碑,除酈注及戴延之《西征記》以外,唯鄭樵《通志·金石略》載有《太傅龔勝碑》,然據《漢書·兩龔傳》,龔勝於哀帝時位至光祿大夫,未曾居太傅之職。至新莽時,莽曾遣使者以太子師友、祭酒之印綬徵勝,或後世之人爲之立碑,因莽徵太子師友之故,而稱其碑名爲“太傅龔勝碑”。但新莽爲篡逆之朝,後世恥之且龔勝至死未應,不可能以此“太傅”題於碑額,故“太傅”或爲“光祿大夫”之訛,亦或爲東漢時追贈之位。據《後漢書·卓茂傳》,東漢建武(25~56)初年,光武帝嘉卓茂、孔休、蔡勳、劉宣、龔勝、鮑宣六人同志不仕,遂徵其六人之子孫封侯賜官,而龔勝之子龔賜遂被封爲上谷太守[402],則龔勝或亦於其時追贈爲太傅,故其墓碑額題曰“太傅龔勝碑”。此碑及其故宅里門石表者,或立於東漢初年,爲其子龔賜所立,惜《通志》未載其碑文,而後世未有文獻著録此碑,當早已不存。

清同治年修《徐州府志》亦載有“龔勝墓”,可知至清末其墓尚存。楊守敬《水經注疏》以爲“墓在今銅山縣東南三里”[403],即今江蘇徐州故黃河東岸和平路一帶,然其墓及碑今世皆已不存,其墓毀於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