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狂欢:清水江边瑶白侗寨摆古节的民族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村寨历史

瑶白,侗语叫“镇押金”,古称“高镇”“苗佰”“苗白”“妙白”等,1944年定名为“瑶白”,几经更改的村名留下了汉、苗、侗文化的印记。瑶白建寨600余年,是九寨中最为古老的侗寨之一。在地理空间上,瑶白距县城41公里,距彦洞乡政府3公里,东与仁丰村、采芹村接壤,南临登宜村,西与彦洞村、仁里村相邻,北与九勺村相接。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辖一个自然寨(引毛自然寨),村寨面积11158亩,其中,耕地面积809亩(稻田399亩,旱地410亩),林地面积7725亩,荒山草地2624亩。现有居民353户,1499人,基本全系侗族。

图1.2 爷来仙蹄(滚明建 摄)

瑶白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山地、峡谷和坝地三大地貌类型。居住的中心村主要在山体向阳台地上,地势西南向较高,东北向较低,平均海拔高度为739.9米。村内古树参天,达千余株,生态极佳,是全县拥有珍稀古树最多的村寨之一。红豆杉、银杏树、枫树、樟木树、锥栗树、米栗树、麻栗、猴栗、松树、楠木等古树分布于村寨周围,甚至是房前屋后。村寨周围群山叠翠,山峦峡谷,溪流瀑布,交相辉映,有“文昌巍阁”“彩岑朝霞”“引琼古屯”“鲤鱼上滩”“牛鼻寒潭”“爷来仙蹄”“雄溪瀑涨”“二龙抢宝”等瑶白八景,美不胜收。

瑶白建寨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永乐三年(1405),龙氏先祖来到瑶白,开寨定居。清朝顺治元年(1644),瑶白与王寨、小江、平秋、石引、黄门、高坝、皮所、魁胆结成九寨款,划归黎平府东北路。1914年,恢复锦屏县,瑶白归锦屏管辖。1926年,设瑶白、黄门2乡。1930年,瑶白、黄门等小乡镇被撤销。1935年,屏县改乡镇为联保,瑶白属九寨联保第九保。1942年,撤联保建乡镇,瑶白隶属九寨乡。1953年,成立彦洞乡人民政府,瑶白隶属彦洞乡。1958年,成立彦洞工区。1959年,彦洞和瑶白合为一个管理区。1984年,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瑶白隶属彦洞乡至今。

瑶白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村寨。虽然现在大部分瑶白人都自我认同为侗族,但历史上的瑶白曾出现过汉、苗等其他民族。比如,龚姓最初为来自江西的汉族,他们“久居夷地,受其所染,易其服,从其俗,习其语,成为夷也”。滚姓最初为苗族,明清时被人称为“侗苗”或泛称为“苗”,瑶白早先的寨名“苗白”或与此有关。到了中华民国时期,瑶白普遍被认为是侗家或侗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白人正式被识别为侗族,自称gaeml(更)。

瑶白村虽地处偏远,但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亦耕亦读。明末清初,村寨内已兴办私塾,开设武馆,延师授业。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先后有滚才发、滚万钟等人考取文举、武举或秀才等,获得名者,不乐仕途,多在本地从事管理或任教,以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村民送子求学之风甚浓,留下了许多佳话。比如,瑶白滚作兰送子昌泮、昌熙去贵阳读书,着两人轮番徒步行走,一送上半月,一送下半月的钱粮去供子读,以致家产卖尽。1919年前后,瑶白废止私塾,改办国民学校,并修建了一座象征文教兴盛的文昌阁。

深居崇山峻岭之间的瑶白人,在六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上,不仅要努力适应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还要遭受各类不期而遇的灾祸与疾病的侵害,谱写了一段苦难与悲壮的生存历史。在瑶白人的记忆中,匪患、疾病(尤其是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火灾与自然灾害是最具破坏力的天灾人祸。

瑶白一带山多地少,本就生计困难,若遇干旱之年,稻田多颗粒无收,抗粮之事多有发生。比如,清道光二十年(1840),因大旱,稻田无收,九寨民众抗粮,瑶白、黄门等村寨卷入其中。此外,瑶白在历史上深受农民起义之苦,尤其是苗族人张秀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多次攻陷九寨,给当地人留下深深的创伤。据《彦洞乡志》[4]载,清咸丰五年(1855),张秀眉派部从西面小广来攻,石洞姜映芳军从东北面来袭,九寨防不胜防。第二年,彦洞罗兴明、黄门王再科、瑶白滚仕荣、滚万钟创办大合团,以抵御张秀眉和姜映芳。同治元年(1862)五月十二日,张秀眉和姜应芳部联合攻陷黎平府东北路要隘——彦洞大卡(即今梨元凹),打死大和团首杨积瑶,并在乡境各寨屠杀男子、侮辱妇女。同治三年(1864)秋收前,张秀眉、姜映芳部又攻入九寨,收割田谷。是年,黎平府批谕,筑屯以保,瑶白于引龙山筑屯,深沟坚垒堵守。同治五年(1866),张秀眉部属文三党等占据九寨一带,彦洞、瑶白、黄门等寨坟墓被挖掘。同治六年(1867),张秀眉领军数万复进九寨。同治八年(1869),湘军进入九寨一带,张秀眉、姜映芳二部远逃,乡境得以平息。光绪元年(1875),瑶白立咸同战事记述碑(参见附录“瑶白咸同战事记述碑”)。光绪二年(1876),彦洞立记述碑,记述咸丰至同治年间张秀眉和姜映芳二部对乡境的蹂躏。中华民国时期,九寨匪患频发,瑶白常遭匪兵洗劫,即使高筑寨墙也无济于事。甚至到了1950年代,当地仍频发匪乱。比如,1950年4月,瑶光叛匪姜培俊带匪兵到彦洞、瑶白一带“吊羊”,敲诈富户。

作为一个山地村寨,田地和山林是瑶白人维持生计的最重要的资源。历史上,瑶白与邻近村寨常因争论田赋或争夺山林而发生矛盾冲突,有时甚至引发械斗。清光绪年间,瑶白人滚万钟带寨人与仁丰村争论山田赋8年,在纷争中,双方各死1人,光绪九年(1883),坪圭仁立“永定章程碑”,记录瑶白与仁丰为赋税事争讼多年的过程(参见附录“仁丰与瑶白讼粮碑”)。1984年8月18日,瑶白村与九勺村为争山林木材造成纠纷,进而发生武装械斗,打死2人,伤11人。1995年,瑶白又与登宜村发生山林纠纷事,登宜村刚立新界碑,瑶白便派人拆掉搬走。

瑶白人关于疾病最惨痛的记忆之一便是中华民国时期发生的瘟疫。据记载,1932年春夏之交,九寨地区发生瘟疫,各寨死人甚多,其中瑶白死亡130人。1936年,又发霍乱痢疾,彦洞、瑶白、黄门、九勺患者死亡甚多。1939年至1940年,彦洞乡境又发瘟疫,死者甚多,仅彦洞寨即死40人。1944年,邻村黄门寨发霍乱,全寨死111人,死绝3户,几乎无人抬丧。1945年,瑶白天花流行,又发霍乱,死130人,寨人说是久不唱戏所致,是年(1945)又复唱戏推瘟神。

过去瑶白房屋均为木质结构,且居住密集,加之山坡陡峭,水源缺乏,导致火灾频发。而且,对全寨而言,一旦起火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据村民回忆,1932年至1999年间,全寨先后发生过6次重大寨火。其中,1932年10月,瑶白全寨遭火灾,只有一户幸免。1970年,再次失火,全寨无一户幸免。1986年3月6日,瑶白村于夜间发生重大火灾,受灾127户、烧死6人,伤10人,损失惨重。1999年3月,瑶白村下寨因歹人纵火,发生特大火灾,烧毁百多户,受灾 500人,烧死3人,波及牲畜无数。

瑶白地处深山,气候变化多端,各类自然灾害频发。比如,1973年4月18日晚饭时,狂风冰雹骤起,瑶白、仁丰、九勺吹倒树木无数,高坝公社高岑下寨的房子全被吹倒。2002年3月14日下午5时,彦洞乡境内发生冰雹灾害,冰块大如酒杯,瑶白村受灾严重,屋瓦大部分被打碎,田间油菜损失殆尽。2004年冬天,瑶白一带普降大雪,继而冻雨,连续63天不断,以致各村的古树翻倒400多株,瑶白房屋被压坏3幢,盖房的瓦全被冻裂漏水,高压线和电线杆全被压倒、压断,停电达3—4个月,冻死了许多牛、羊、猪等家禽,时间之长,损失之重,为历史上少见。2008年1月12日,天气骤冷,冻雪持续一个多月,高压电线杆、电线被压断,牲畜及田塘的鱼被大量冻死。山塘水库冰厚1米多,多条溪流断水,寒冷之最,50年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