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是我的家乡,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填写表格时,籍贯这一栏就要写上“乌镇”这两个字。总觉得这“乌”字不太寻常,和“鸟”字虽差不多,又不一样,很不好写。为此,父亲特意在纸上写这两个字,向我说明这两个字的不同。稍长一点,父亲向我们子女灌输姓“孔”的渊源,给我们看有关孔子的书,他说,姓孔的应当看。而且,他指着书房墙上挂着柳亚子写给他的一张条幅,上面写着“……南宗胜北宗”,以解释孔姓的历史。当时,我记不全他说的话,只记得他说,孔子是孔姓的老祖宗,山东曲阜人,后来有一支脉从曲阜搬迁到南面来,于是有了北宗和南宗。我们乌镇显然是属于南宗。柳亚子先生褒奖父亲,所以他说“南宗胜北宗”。
这样复杂的事情,上下几千年,而且又是孔圣人的后裔,把这段历史搞清楚似乎不太容易。幸而有家谱在,这是因父亲是乌镇孔家的长房长孙,很久以前,我就看到家里有这样两本线装的家谱。当父亲翻阅它的时候,总把我这个长女叫过去,他说孔姓有严格的辈分排列,只要你报上名来,就知道是什么辈分。比如父亲是“令”字辈,祖父是“祥”字辈,曾祖父是“繁”字辈,再上面是“庆”字辈……而我们这一代是“德”字辈。从孔子排下来我们是第七十七代。第七十七代,这个辈分是很小的,也说明这个家族支脉的繁荣兴旺。家谱就是记载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的情况。我看到我父亲和叔叔的名字记载在家谱的最后一页上面。
这本家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知怎么保留了下来,那时谁也没有在意它。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又重视这本家谱了,当她晚年时,把这本家谱郑重地交给我,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她深深地叹息说,家里没有了姓孔的第三代继承人(指第三代男丁姓孔),这家谱给你有用,就传给你吧。语气中也是无可奈何。其实,在家谱上有名无名,我父亲早就不在意。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反封建,“打倒孔家店”,有着叛逆性格的他不仅把自己的名字改革了,对下一代的新生命更不再讲究辈分,于是我们下一代的名字是五花八门,每个都富有时代的气息和象征意义。
父亲孔另境是个非常有个性又热爱生活的人,只是给他张扬的时间比他受到压抑的时间少得多,所以要真正了解他不太容易。在他68年的岁月里,作为一代追求进步理想、紧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知识分子,其一生充分见证了历史变迁的过程。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25年入党,一生四次坐牢,每一次都是对现实不满和反抗,每一次又“查无实据”死里逃生,甚至惊动了鲁迅先生。新中国的历次“运动”,他都诚意投入、洗心革面,却总是在“运动”的风口浪尖受到重点“批判”,却又一次次被他滑过,落得“漏网”的头衔。他社会交际广阔,个性豪爽热情,许多历史人物与之有过交往;他社会活动频繁,开办学校、创办杂志、介绍他人书稿等,他都热心操办,认真负责,不计得失,有时弄得自己也没有饭吃,而且还讨不上老婆。他协助姐夫茅盾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包括对外的国际联络,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统战工作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坎坎坷坷,一路走来,他的经历丰富而传奇。然而他的直率个性,心直口快,发表意见无畏无惧,又给他带来不少麻烦,以致他的姐姐、姐夫总告诫他:少说话。他曾在自己的书房墙上贴上“慎言”两个毛笔大字,大约看着又觉得不舒服,没过几天又撕了。
故乡和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出生在那里,受启蒙教育在那里,儿时的欢乐在那里,他的祖先亲人们埋在那里。虽然,他是这个家族的长房长孙,却不愿在那里继承祖业,早早离家去了嘉兴念中学,后来,走得更远,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就读,就此移居到了上海,并扎下了根。从此,对故乡乌镇的遥念成了他闲暇时的谈资,我们从他那里知道了孔氏家族在北宋战乱时的南移,模糊地知道了“根”意味着什么。那么,“故乡”在他的血脉里沉淀了多少往事?他又继承了什么品性和传统呢?
如今,家乡为先贤立传,出版“桐乡历史文化丛书·名人传记系列”,请我执笔为父亲写传,除了挖掘史迹,记录前辈的行为举止,钩沉他们的言行之外,希望能写出我心目中真实的父亲和他的家人,尤其是家乡给他的滋养和印记。他是乌镇的游子。我愿把这次写作作为一次寻根之旅。
孔海珠
201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