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另境传(桐乡历史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孔姓乌镇家史

孔姓分南宗与北宗

孔姓分南宗与北宗,起源于宋金之战。孔氏家庙有两座:一个在曲阜,另一个在衢州。这个话题要从孔姓历史性的迁徙说起。

北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入主中原,攻陷宋都汴京(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在宋都陷入金兵之手时,宋高宗赵构(康王)仓促南渡,后建都临安(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改元建炎。次年,高宗于扬州行宫郊祀,孔子第48世衍圣公孔端友等奉诏离开故乡曲阜赶来侍祀。其时,金兵分三路南侵,高宗君臣仓皇南渡,孔端友偕叔父孔传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护主南渡,辗转避难于浙江衢州。

金兵北撤后,高宗驻跸临安,重用孔氏南渡诸贤,赐家衢州。遂使其因宋室南迁而形成南宗,衢州成为孔氏第二故乡,被称为“东南阙里”,因衢州位于长江以南,故世称孔氏南宗。

孔端友,字子交,成为孔氏南宗的始祖。嗣后,他们诗书相传,贤才辈出,宦游于东南诸省,遂以衢州为中心,先后在浙、闽、苏、皖、赣、鄂等省,分出众多支脉,世世代代在江南繁衍、生息、发展。

据孔氏宗谱记载,南迁第49世孙瓒从衢州西安县又迁往湖州,九传至公昉,字后溪(第58世),后由湖州东阡塘迁居桐乡县西北三十里青镇东栅。其为青镇东园支脉之始祖。

父亲曾留有一段未刊的文字,虽然未必都正确,也简要地说清了孔氏家族迁徙和乌镇家史。

他说:“我的家是在江南偏僻的乡镇上,可是这个镇的范围却相当广大,南北与东西相去各有十里之遥,人口三四万,物产富饶,殷富之家不一而足,因为地处较僻,所以历次兵灾,都未受丝毫影响。我们这一族是在宋高宗南渡的时候,扈驾南来,首立足于衢州,继而有一房就分出迁移到这个乡镇上来,这就是我家的祖先。迄今五百余年,但分殖并不怎样广,以我们直系而论,仅在曾祖之后分有四房,我们这一房居长,除了我们的一房已由祖父自营住宅外,其余叔祖三房均还合住老屋与曾祖同居。曾祖长寿考,享年九十,平生爱花木,营有‘庸园’一所,占地数十亩,亭台楼阁应有尽有,为一方之胜。祖父只生父亲一人……”

孔姓分南宗和北宗,我们小时候就了然。缘在那时家里书房墙上一直挂着一幅柳亚子赠父亲的条幅,全文:“十载重逢证雪鸿,岁寒心事后凋松,金丝鲁壁传华胸,祇竟南宗胜北宗。另境先生留念 亚子(章)。”父亲闲时向我们讲解其条幅上的内容,最后一句“南宗胜北宗”,我们记得很牢。估计此条幅写于上海“孤岛”时期,父亲那时的民族气节值得称颂,而柳亚子蛰居在上海的“活埋庵”,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那么,孔氏家族为什么会在青镇落脚?并且在此“生根发芽”世代延续呢?

从远的说,乌镇有“千年古镇”之称,以谭家湾遗址、昭明读书处和唐代银杏等遗存,足以说明其古镇的历史渊远流长,承载的文化不一而足。况且,乌镇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之间,却是水陆要冲、商贾繁华之地。古代江南地区,交通运输多赖舟楫,凡是繁华的巿镇,大都傍河而建。宋室定都临安以后,从乌镇走水路到临安,可以朝发而夕至。古镇并不大,一条市河中间将镇一分为二:乌镇和青镇,东西相望。孔家世居青镇,习惯上统称乌镇,隶属湖州府。我父亲早年填的履历表中,曾将出生地填为:湖州。大约就是这个缘故。

关于当时人口迁徙情况,据《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乌镇志》记载,


北宋“靖康之难”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宗室安定郡王赵伯泽、诗人陈与义等士大夫及民众纷纷徙居乌镇,镇民规模迅速扩大,住户、商人骤增。


有了这个查考,孔姓中有个分支,也是在这个大势之下,迁到桐乡的青镇东栅也就顺理成章了。

况且明清时期,乌镇经济持续繁荣,从宁波、绍兴、南京、安徽等地迁居者众多。又有大运河的便捷,数以千计的客民,沿着运河两岸定居开荒,纵深六七里。人口的集聚,无疑为乌镇的发展助推了力量。

关于人文方面,有史书记载,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师事沈约,开创乌镇“文运之始”以来,水乡乌镇成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学家和名流硕士仰慕登临的地方。元代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赵孟頫,便是一位曾经慕名游历乌镇的人物。难怪古人游历青镇后赞誉:“苏杭嘉湖四郡之中,有青镇实为人文渊薮,风土清嘉,含英咀华。”认为此地“风水极好”,还在于从北、西、南三面都有水流过,众流之汇,以秀气胜。所以,几百年来都以“诗书礼乐”传承。

作为移民中的一族,在乌镇的姓氏结构中,孔姓人口并不算多。查乾隆版《乌青镇志》(乌镇同知董世宁修)卷九“人物”披载:“两镇人物盛于宋之元丰,至明嘉隆而更盛。”其中录入孔姓的青镇著名人物摘其大致有:


顺治 孔尚遂,字时乘,嘉府学岁贡,乐清训导,青镇人。

康熙 孔毓赞,字晋卤,桐乡学岁贡,奉化训导,青镇人。

乾隆 孔继元,桐乡学拨贡。

孔继美,字珵如,以州同知衔,河工效力,降选河南河内县县丞,青镇人。

孔迩,号觐文,以子自洙赠中宪大夫,福建提学道佥事。

孔兴俨,号丹铭,以孙传忠贻赠奉直大夫,解州知州。


在“人物卷”中有较详记载有:


孔自洙,字文在,号皜菴,别号竹湄居士,青镇人。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举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初任刑部主政,擢升兵部武库司。顺治十年(1653),任福建督学。顺治十二年(1655),后任四川剑南参藩等,办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爱戴。有《竹湄居士集》传世。

孔传忠,字贯原,号恕甫,青镇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山西盂县知县。前后做官十年,其清操为人所称道。

孔继元,字元之,号裕堂。乾隆六年(1741)举人,教习景山官学。

孔广平,字赋梅,号蔚庐。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授官陆川知县。曾摄理北流县事,受到称道。

孔广川,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官临海县训导。


以上所见,孔姓的青镇著名人物各朝都有,他们考取功名后,大都在异地做官。这是由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决定,管辖境内行政、赋税、刑事、教育等工作的总负责人。封建王朝传统规定,本地人不许在本地做官,必须是外地人,虽然知县大老爷在当地有无上的权威,但在刚刚上任做官的境内却几乎是两眼一抺黑,容易被当地势力欺瞒,即使是七品芝麻官也不好当。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孔姓人安心地在这个地方经商,考取功名的或去捐官的,都在外地做官后返回家乡,颐养天年或继续他们的商业活动。这时候,他们一般都有了一定的资本和经历,交游也更广泛了。以近代青镇孔家的祖上来说,虽然富足但人口却谈不上怎么兴旺。这从孔氏家谱中可以窥见一二。

孔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