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
“不适感”,打破
安全思维循环?
“致那些疯狂的人们。”演员理查德·德雷福斯(Richard Dreyfus)满含崇敬之情的声音响起时,屏幕上闪现出诸如毕加索、阿梅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2)和“圣雄”甘地这些天才的面孔。他们是“不合群之人,是反叛者,是麻烦制造者……他们不喜欢规则,不尊重现状”。德雷福斯提醒我们:“只有那些足够疯狂、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苹果公司1997年的广告片《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在充满诗意的30秒内完美总结了突破界限带来的愉悦与回报。创造性突破是属于一小部分精英群体的专属区域,他们天生就有打破规则、无视社会压力的倾向,这种观念乍看上去无懈可击。但大多数人不得不与焦虑和固定模式抗争,而这些天生的反叛者对普通人的这种挣扎一无所知。
然而,现实中反抗传统、惯例、习俗的行为,常常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如果仔细观察甘地这个“疯子”的人生,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即便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如此平和的人,也要时常面临与自我的对抗。甘地如今已成为面对危险时保持勇敢的象征,可他也与“不合群”以及被人评判带来的恐惧感进行过艰难的抗争。甘地在自传中写道:“我曾经非常害羞,避免和任何人在一起。书本和课堂是我唯一的伴侣。”他甚至会从学校跑回家,只是因为“我无法跟任何人交谈”“唯恐任何人开我玩笑”。
成年后,害羞的性格让甘地几乎无法正常生活。在他20多岁于英国学习法律期间,他加入了伦敦素食者协会,成为这个团体受人尊重的领袖。可即便是在那样一个小型公共舞台上,甘地也不得不经常中断自己的演讲,把要点交给同事,由同事完成剩余的演讲。这个后来领导过成千上万次游行、在众人面前完成振奋人心演讲的人在自传中写到,他从未真正摆脱焦虑。“出门拜访时,如果现场超过5个人,我就会变得迟钝,”甘地写道,“只要面对陌生的观众我就会感到迟疑,我会尽可能避免演讲。”
甘地始终不能真正放开地进行社交互动,但他逐渐将这种挣扎看作自身力量的重要来源。他写到,直面焦虑、督促自己进入让他不舒服的公共场所,是他日后将生命投入“对抗不公正”这一事业的基本训练。尽管从未摆脱恐惧,但甘地对恐惧进行了重构,将其视作力量。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将曾经带给他巨大羞耻感的害羞视作他重要的财富。甘地提到,他讲话迟疑和缓慢的特点,使自己几乎不会后悔说出的每一个字。他反思,这个特点正是他领导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