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焦虑
面对从未探索过的全新领域时,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重要的是如何对抗这样的焦虑。
开始寻找跳出安全思维循环的方法时,我本能地做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合理的假设:威胁意识的出现不可避免,可如果我们能学会不以焦虑去应对,我们就能打破这个循环。可就像廉价项链谜题的参与者那样,我很快意识到自己试图打破的是错误的链条。想阻止自己产生焦虑情绪,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
心理学家将压抑负面情绪的行为称为“经验性回避”。人们耗费大量精力,试图掌握这个能力。但这种努力带来的结果却无比糟糕。经验性回避实际上具有加剧无用情绪的效果。
内华达大学研究经验性回避的心理学家史蒂夫·海斯(Steve Hayes)表示,经验性回避是让人极度困扰的天性。他写到,对于人体外部的情况,人类采用一种合理的策略来塑造世界,本质上就是“假如不喜欢,就想办法甩掉它、抛弃它”。可身体内部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海斯写道:“如果不愿意拥有某物,最终你就会拥有某物。”从现实角度出发,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想感受焦虑,那么你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此外,你的人生维度也会不断缩小,生活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想寻找现实中的例子,我们可以回顾甘地吸引外界关注后内心纠结痛苦的故事。想象一下,假如他选择不进入可能诱发害羞情结的环境,他的生活会因此受限吗?事实上,他会受到不可估量的限制。让自己较少暴露在公共场合,他因为害羞导致的焦虑状态会减少吗?不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海斯的观点,如果因闭门不出导致无法展现自身潜力,他只会遭受更大的痛苦与折磨。
近些年来,其他研究者为海斯的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支持。有科学家招募了70名大学生参加一个实验,并告诉他们在实验中可能会感受到痛苦。一半的参与者被告知需要在接下来9分钟的实验进程中压抑自己的痛苦,而另一半参与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随后,实验参与者体验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每个参与者都要将手臂放入冰水中1分钟。与可以随时说出自身感受的小组成员相比,必须压抑自身感受的小组成员称自己遭受了更多的痛苦。那些试图不去感受焦虑的人不仅没能实现这个目标,反而在令人焦虑的事件出现时产生了恐惧这种更为糟糕的感受。难怪心理学家证明了“焦虑很糟糕”这种简单的想法会导致焦虑症和抑郁症。
那些对焦虑的本质进行研究的人告诉我们,与其回避或者对抗焦虑情绪,不如学会更自如地与这种不适感共处,进而缓解“战斗—逃跑”的冲动,这会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可以做出更有创意的应对。教会自己更自如地应对不适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改变习惯行为模式,打开无限新可能。
那么要如何才能建立这样的容忍度呢?方法就是调整我们看待焦虑的方式。这是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心理学家阿伦·贝克(Aaron Beck)是这个理论发展的先锋人物,他表示,人们可以学会管理焦虑,并且通过他称之为“认知重构”的方法来突破这个越来越强化的循环。认知重构会训练我们从积极而非消极的角度,思考我们感受到的焦虑以及面临的状况。甘地的人生就是这个方法的最好例证。
害羞是甘地人生成功之路上最大的敌人,在伦敦无比孤独、缺乏人生方向的他回到了祖国印度,很不情愿地做起了律师。不出意料,恐惧跟随他跨越大洋,跟他一起进入了法庭。
甘地经手的第一个案子是一个小额诉讼案件,案情非常明了,标的只有10英镑,甘地坚信自己能赢。可当他站起来准备向对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时,甘地回忆道:“我的心仿佛沉入了海底。我头晕目眩,感觉整个法庭都在转动。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想不出任何问题。”甘地绝望地看向四周寻求帮助,可就像身在噩梦中一样,他听到旁听者和法官的笑声。“我坐下来对法庭工作人员说,我代理不了这个案子了。”
事业失败、面临抚养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压力,再加上被心魔所困,年轻的甘地律师再次选择了逃跑。这一次,他接受了南非的一份看上去与他完美匹配的工作。那里和见证了他出丑的律师、法官相隔一个大洋。新工作听起来似乎不需要任何特别技能,他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做好。可甘地又一次受到了冲击。抵达南非的达达·阿卜杜拉(Dada Abdulla)律师事务所后,他立刻就遇到了一个复杂的金融案件,只有深入了解会计知识的人才能解决,而甘地对此一无所知。甘地的思维又一次停滞了。可据他的传记作家和朋友艾内斯·艾斯华伦(Eknath Easwaran)回忆,再次逃跑前,年轻的甘地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每次逃避过去的失败时,无论跑到哪里,同样的局面总是会再次出现,而且情况会越来越糟。”艾斯华伦写道。这就好像安全思维循环在甘地的脑中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有了这种想法,他就产生了打破循环的欲望。
这一次,甘地全身心投入,开始学习会计知识。他深入挖掘案件的每一个复杂细节,很快就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最终,甘地使案件达成了双方都很满意的结果,而双方当事人都把他当成智者一般依赖。甘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发现了他所说的“成功的秘诀”。“他开始把每一个困难都看作服务的机会,”艾斯华伦解释道,“每一个挑战都能让他发掘出更多的智慧与想象力。”
通过上述案例,甘地开始将挑战视作成长的机会。后来发生的一个关键事件,让甘地完成了成长为风险思维者、行动者和杰出人物的进化。甘地被雇主派到南非另一端出差,他购买的是头等车厢的火车票,可在彼得马里茨堡这个山城发生的事却让他感到震惊:一个白人乘客抱怨棕色皮肤、身材瘦小的他坐进了错误的车厢。甘地的车票上写的是头等车厢,可按照法律规定,他无权购买这样的车票。列车长让他离开座位,对此表示抗议的甘地最终被粗暴地赶下了火车,被迫睡在空无一人的车站里。那天晚上的气温极低,甘地既没有大衣也没有行李,这些东西都在那列离他而去的火车上。
在这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甘地与恐惧针锋相对。甘地想,他要么再次逃离一个蔑视自己的国家,要么做出反击。甘地提醒自己,每次逃避不适的感觉最终迎来的都是失败,唯一一次带着好奇与希望直面不适的感觉时,他却取得了成功。甘地将自己在火车站的这个顿悟瞬间称为人生“最具创造力的时刻”;他没有把痛苦的感受看作威胁,而是看作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机会,他在心里开辟了一个能让自己平静、开放的空间。他由此设计出了“不合作主义”(Satyagraha),这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本原则,并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仅仅几个月时间,甘地开始领导南非的印度裔居民举行游行示威,对种族歧视的法律提出抗议。很快,他得到了与时任殖民地总督扬·史末资将军(Jan Smuts)见面的机会。“我是来告诉你,我会反抗你的管理。”甘地平静而坚定地说道。“你是说,你来见我就是为说这句话?”一脸不可思议的史末资问道,“你还有其他要说的吗?”“有,”甘地回答,“我会取得胜利,在你的帮助下。”
这些话出自一个几年前甚至无法在小额诉讼案件中询问对方证人的律师,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是个人无法抗衡的权势。甘地的话语胆大至极,可这一切都成真了:他确实赢了,而且得到了史末资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