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yte的诞生惊动朝野
1997年1月15日,由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人民日报社共同投资建立的ChinaByte正式开通,次日(16日)访问量就达到了8万人次。创办之初,ChinaByte中方负责人宫玉国他们觉得在中国应该做中文的信息,于是提出了一个口号“在中国,用中文,为中国人”[18],很是豪迈。ChinaByte最开始用的是当时全球三大计算机媒体之一ZDNeTChina的内容,ChinaByte新闻发布会的北京广告墙上,左上角是ChinaByte,右上角是ZDNeTChina,当时的约定是ZDNeTChina给ChinaByte提供内容,ChinaByte负责运营、市场和销售,采取双入口(即ZDNeTChina的用户也指向ChinaByte)。不过三个月后,双方就分手了,原因是ZDNeTChina想自己独立运营。分手以后,ChinaByte认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出现了,而这个对手就是ZDNeTChina。和ZDNeTChina合作失败,促使ChinaByte决心做原创内容,自己做编译,自己组织专栏。很快,ChinaByte就在访问量和影响力上超过了ZDNeTChina,它当时更像是一位寂寞的“武林高手”。
1997年年底,国内召开过一次互联网研讨会,雅虎的杨致远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有记者采访杨致远,问他,“雅虎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是谁?”杨致远说:“最大竞争对手是ChinaByte。”而张朝阳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次得知面前的这个人是宫玉国的时候,也惊讶地“啊”了一声,搜狐的一行人毕恭毕敬地走过去向宫玉国问好。在早期的中文互联网业界,ChinaByte和它的实际推动者宫玉国有着独特的位置。
宫玉国进入互联网纯属偶然。1988年,宫玉国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他没有去出版社工作,也没有去图书馆工作,而是去了传媒界工作。宫玉国的理由是喜欢看竖版书和自己一个人待着太孤僻了,希望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
到1995年,做了7年传统媒体的宫玉国下海,经人介绍来到了人民日报社下属的北京世达信息中心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合资的笔电新人公司,中方总经理是张德华,张德华让宫玉国做了中方总经理助理[19]。笔电新人做互联网是外方专家的主意,宫玉国也是从外方专家那里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
笔电新人当时可选择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图文电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但是,图文电视受图文电视台发展的制约,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也有诸多政策上的限制。总之,这些项目都明显地存在着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只有互联网被一致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公司就决定做互联网。
笔电新人这个名字中的“笔电”是PDN的中文译音,“PD”是人民日报社的缩写,而“N”是新闻集团的缩写。从名字来看,它是人民日报社和新闻集团联合创办的一家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数字化媒体公司。
ChinaByte是ChinaNet的第一批代理商,经营许可证号是007(当时北京大约有30多家公司拿到了ChinaNet的经营许可证)。ChinaNet的代理分A、B两类:A类代理业务范围是接入服务及技术支持;B类代理业务范围是接入服务及信息增值服务。简单地说,A类是ISP, B类是ISP加ICP,由于ChinaByte的外资背景,最终其选择了B类,做ICP。
ChinaByte要做ICP,不可避免地要选方向。因为有人民日报社的背景,因此它一开始就想用《人民日报》的内容。但政治和经济类内容太敏感,ChinaByte不敢用,文化娱乐类内容没有什么政策风险性,但这不是《人民日报》的强项。讨论来讨论去,他们索性抛开《人民日报》来分析当时的受众,发现当时上互联网的人多是从事IT业的,对应的广告主也多集中在这个领域,于是ChinaByte一开始就把内容定位在了IT上。
不过,即便这么小心翼翼,ChinaByte的诞生也极其曲折。1995年秋天,《人民日报》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刊发了一条小新闻,向世人宣告笔电新人的诞生。在这条被称为简讯的小文章里,提到了这家公司是由人民日报社和新闻集团联合创办的。
准确地说,笔电新人是人民日报社下的事业管理局下属的三产公司世达信息中心,和新闻集团下属的投资公司联合创办的一家公司。按照约定,后者给新成立的ChinaByte提供技术支持,内容由中方做主。中外双方各占50%的股份。
这条新闻发表后,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但在海外引起了轰动。
所幸的是,笔电新人当时在政策上并不违规,完全合法,只是属于新生事物而已,又有时任《人民日报》秘书长的朱新民和人民日报社事业发展局局长谷嘉旺在其中斡旋,给了笔电新人申诉的机会。于是,笔电新人一层一层地向上打报告,先是给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于友先署长,再是给时任国家新闻办的曾建徽主任,之后是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申诉报告甚至打到了更高一级的官员那里。申诉的核心只有两点,一是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二是《人民日报》应该合理借助外部力量占据这个制高点。报告一遍一遍地打,虽然格式不一样,但核心就这两点,翻来覆去地说。最后结果是,放行。
从1995年年中到1997年1月开通,笔电新人公司上下有一年半的时间在为之奔波。先是等有关部门的批复,之后是到电信局申请服务资格许可证和电信带宽等一大堆的琐事。但即便如此,ChinaByte在1997年的亮相也绝对惊艳。原因无他,当时中文互联网上并无多少内容,更无专业的媒体人来操持生产内容。宫玉国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第一批做内容的人,也是第一个投身互联网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