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事的人,都能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去经营它

豆友“小耳朵”问我:“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该怎么办?”我想,那就抽时间说说我是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的吧。这个过程我用了7年。

大学时期,我并不喜欢出风头,更多的时候我喜欢钻进自己的小世界,画画、听广播、写字。这三个爱好看似大相径庭,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需要直接和人打交道。

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社团,是关于画漫画的。那时候我有一些投稿经验,所以召集新人加入社团,办活动、画海报,我都是亲力亲为,忙得不亦乐乎。不过,举办社团活动总要有主题才行,我就硬着头皮上台做老师,假模假样地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过去的经验。

我记得第一次组织活动,那天来了三四十人。我站在自习室的讲台上,貌似平静地讲话,其实我的小腿一直在不由自主地颤抖。我虽然不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发言,但是第一次意识到,其实我很害怕面对别人,更害怕被围观,被注视……

我大学学的专业是服装设计,但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漫画家,因为我喜欢的漫画家北条司、成田美名子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我悲惨的漫画投稿历史从初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能发表过一个故事。我将根本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时间创作,完全忽视了自己画工、创意等诸多方面的平庸。

我的投稿历史在大一创下了一个开门红,杂志社发表了我创作的一个4页小故事。他们让我连续3个月跑书店去查杂志,我因此才知道杂志需要提前3个月做好。当我买到刊登了我的作品的那期杂志后,我兴奋得半个月都睡不着。之后,我参加了一个小杂志社举办的比赛,意外获奖,更是让我信心大增。但随后我又进入了屡投不进,所有投稿都如泥牛入海的状态。

后来因为漫画社团活动的壮大,院报的主编找到了我,让我开一个漫画专栏,我算是小小实现了一把梦想。我还在当地的报纸上冒充小朋友去投稿,获得了一点点发表作品后的虚荣。

我的文字功底还好,高中时期我一直都是班上作文课优秀范文的代表,偶尔还会投稿发表个短文。唯一的问题是,我只能写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不太会编。大学时期,我一心扑在漫画上,没心思琢磨这些。

我从小就有广播情结,大学时头脑发热还去学校广播站做广播员。后来我还阴差阳错地去本地的电台做了几期嘉宾,一毛钱都没有,还要自掏车费,不过我依旧玩得不亦乐乎。大三那年,我回老家参加了一个电台主持人选拔赛,蝉联过四周的冠军。

所有这些让我开心、快乐、丰富自我的爱好,都在毕业之后土崩瓦解。

其实我并不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和我当初一样,读的专业其实自己并不怎么喜欢,也可能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爱好,所以没有好好钻研本专业。

毕业后的第一年,为了对得起自己4年所学,我找了一份服装设计工作。在经历了枯燥的设计、重复的流程和抄袭严重的打击后,我决定彻底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那个时候,我把转行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我总以为自己有这么多爱好,总能找到一个能够发挥自己长处的工作。可谁知,这一寻找就是7年。

7年里,我从原来的设计师变成了杂志编辑、图书策划、广告人、公关公司执行。其间,为了生计,我还兼职做过电视栏目编导、小说连载作者、配音演员、话剧演员、电视剧编剧、插图师。

那时候,为了努力赚钱、缴房租、还外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我在不断做各种兼职的过程中拓宽着自己的爱好。我就像一枚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不停地奔跑,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很害怕被行业、被工作抛弃。我不断对自己说:“技多不压身,只要有人肯给你机会,你就要去挑战自己。你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我的自信坍塌于毕业4年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那是毕业以来我唯一参加过的聚会,至今想起来都深恶痛绝。

那次聚会的缘由是我最好的朋友结婚。她好心地专门把同一届的朋友放到了一桌。那一晚我如坐针毡。昔日的同学见面不可避免地会问起:现在干得怎么样?一个月多少工资?买房了吗?

当时那一桌人里有毕业后转行做室内设计的,工资过万;有结婚后在北京买房的,即便是家里借钱付的首付也算是有个可以安身的家;有职业发展不错步步升迁的;有明确打算未来自己开公司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似乎还是大学时代那个看什么都感兴趣,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的毛头小子,拿着每月3000元出头的工资,做着傻小子闯世界的美梦。

不论是收入还是未来规划,抑或是人生目标,他们都给我做了最好的表率。那一晚我觉得自己又羞愧又自卑。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几年我虽然一直在忙碌,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没有职业规划,只是有一份饿不死的工作而已。虽然我有大量的兼职机会,但不论是合作时间还是收入都极其不稳定。我一直以为,我活得不像他们那样落入俗套,最后却发现其实最可笑的竟是我自己……

人人都说你有才情,合作过的人都说你态度不错、合作愉快,但你怎么知道那不是因为你是新人,工资便宜呢?

我以为自己放开了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却发现自己的耐心有限,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看似名头繁多,却在任何领域都只是一个新手。

我第一次困于自己的爱好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接下来的两年,我逐渐缩小了自己的兼职范围,放弃了做编导、编剧,集中在人物专访上;娱乐圈试水了一把之后,又跨入了广告公司,之后辗转进入现在的企业。

31岁,我还没有找到人生目标,不知道未来走哪条路。全身上下那么多长处,从杂乱无章到只剩下可以写点儿东西,有过几个行业的经验。之后我开始思索:自己最突出的长处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可以爱好广泛,却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不是天才,也不是神童,做不到又会写字又会画画,又能演戏又能拍电视剧。我就是一个特别笨的俗人。老天给了我很好的机会,让我接触了那么多领域和行业,其实就是在安抚我这颗躁动的心,让我明白,那些并不适合我。

我希望做一个有专注力、有专长的人。但我以前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我已经没有机会做一个专才。那么我就在自己看似全面的爱好里面努力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长项,并且集中力量打造它!

第一个下手的是文字。我觉得它是我目前可以把握以及提高的东西。我把书架上的小说、散文统统丢掉,开始买杂志、人物传记,关注心灵成长类的书刊。我打破了原有的阅读范畴,开始涉猎许多以前我看不上眼的东西,每个月读15本杂志、4本书,看到不错的题目、稿件、策划就标注出来。之前我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开始学着去归纳一本书里最大的看点,一本好的杂志里最成功的地方。

我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水平,从三流小报写到二线杂志,最后进入一线杂志。每次做人物专访,我需要看10个小时的视频采访资料、7万字左右的文字资料,全面了解和解析这个人物之后,再列出主线与关键词,绕开之前提及最多的问题,有重心和侧重点地圈出本次采访的几个重点。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难,最怕的是你不用心。当你用心深入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悟出很多门道。比如采访时应该如何切入,如何采用迂回战术,如何让对方放松警惕,如何平层对话,如何武装自己,建立防御。这些都是我在一次次的采访实践中获取的经验。

此外,我还做了一个自我梳理,列出目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坦白说,进入这个行业的前3年,我面临的问题都不是所谓的“职业定位”,也不是玄乎其玄的“职场规划”。你的规划有用吗?你希望3年做到总经理,你的能力、水平、机会都是可预料的吗?如果3年前你和我提“定位”和“规划”这两个词,我会把这话甩在你脸上。那时候,我面临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变化,如何生存下去。

3年里,我换了三任领导,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做事风格。每一任领导的离职或调任都意味着我要立刻转换频道。我曾经差点儿被当作炮灰开除,也曾疲于奔命。“活下来”是我当时面临的最大考验,快速的适应能力是这3年的变化给予我的最好教导。当我梳理完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局面后,我意识到,“强调执行力”是我当时唯一的选择。

我要做一个有冲劲、有热情、办事靠谱的人!这个信条是我在第一次遭遇领导层变动时就定下的,因为人人都需要这样的员工。

良好的心态,负责任的态度,办事效率高,做到这些需要强大的内心和情绪控制能力。为此,我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提升的培训。

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是类似打鸡血、喊口号的无用功,但是经过培训,我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那个时间段的我非常需要这些。

后来遇到新的任务,我总爱说:“这事儿太好玩了,我早就想接触看看!”

遇到新的变化,我总爱说:“这是好事儿,有变化才会催生动力!”

遇到困难我喜欢对自己说:“没事!别急,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心态的转变带来的是精神面貌的转变。我使用了一个小技巧来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这个小技巧就是打领带。

公司虽然要求员工上班时间穿正装,但是并不要求打领带。我每次都会打上领带。在面对镜子打领带的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醒自己微笑,注意沟通细节;提醒自己专业,克制情绪化的弱点。

领带、皮鞋、腕表成了自我约束的三个象征。这三个物件的存在不在于装饰,而在于提醒自己:注意效率,注意态度,注意专业。

3年来,我始终都以这种状态面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其实就是你留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由你的一言一行、外表、气质、穿着以及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节综合得来的显著印象。踏实、靠谱、执行力强,这是我给自己树立的标签;敢于挑战、敢于应战,这是我正在努力达成的标签。

为了做到这些,我不断去学习、充电,补足短板。

每次接到新的任务,我都逼迫自己说:“好的,我试试看!”之后我便带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法。

记得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刚满一年时,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主持年会。害怕面对舞台、面对人群的我,忐忑不安。最终,我因为上台前突发性过敏而错过了主持年会。我感觉自己松了一口气。之前我做话剧表演,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那时候当个跑龙套的就已经觉得无比紧张了,忽然成了舞台上的主角,这种转变是无法调试的。

为了克服上台的紧张感,我托朋友找了一份婚庆司仪的兼职。通过十几次的婚礼主持,我克服了上台的紧张感。在第二年的年会上,虽然我做主持说不上得心应手,但至少那份害怕已经减少了一半。

很多认识我多年的老朋友都很诧异我这几年的改变。有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变得太多了。我放弃了画画,放弃了很多爱好,开始变得理性、有逻辑、懂克制,这和早年那个天真烂漫、随心所欲的自己大相径庭。但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改变吗?

世间没有舍,哪有得?你不放弃一些,又怎能得到一些?或许自然成长是最缓慢、最舒服的方式,可当你领悟后,你必须不断逼迫自己去改变、接纳和成长。

我用了7年的时间去寻找和放逐,用了4年的时间来提取、修正和改变。或许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但至少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

这就是我人生中关于寻找标签的过程。或许我在这上面花费了太多时间,但我并不后悔。在这7年寻找的过程中,我虽然并不快乐、自由,但是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标签。如果没有当年的种种尝试,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无论什么都是经历,你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历。我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经常通过总结来反思和提升自己。或许你也有自己独有的总结和反思的方式。总之,你要用独有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向前,向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