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1]
参考释义
求学的人,其情欲和浮华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和浮华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之后不断再减少,就会达到“无为”的境地。自然无为,就是无所不能为。将欲取天下当成“无事”,则天下归心,如果当成“有事”,则天下不会归心。
说东谈西
西周开始,是“政教礼乐”盛行的时代,学校等机构并没有深入到民间,只有官宦子弟才有资格读书学习,所学习的内容当然最主要的也是“政教礼乐”,所以此处的“学”可以理解“学习政教礼乐”。“为学”反映的是探求外在的知识,因为学好“政教礼乐”就可以当官,增加的自然是情欲和浮华。道是万物之本,为道就是探索事物未分化时期的状态,即探索事物的本源。所以,不断学习“政教礼乐”的结果就是情欲和浮华日盛,而闻道者则“政教礼乐”日损,达到“无为”的境界。
自然无为,就会无所不为,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对于这一点,可以从国家、企业与个人多层次来理解。国家、企业与个人在某个方面做好无为就会获益良多。
“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可以用楚汉相争来说明。
秦朝末年的大起义中,项梁和项羽的目标是最清楚的,就是恢复旧秩序,还关东诸王的王位和众多贵族的地位,摆脱秦朝的统治,这是典型的“有为”,其目的就摆在那里,这是项羽的“有事”,也就是欲望。
放在今天,刘邦应属于地痞流氓。刘邦是十分粗鲁的人,他见功臣的时候,经常是一边洗脚一边说话,即无礼貌也无规矩,骂人的时候也特别狠。到了刘邦登基称帝的时候,功臣们也一样毫无规矩,经常席地而坐,一群一群地围在一起互相交谈、骂街,在刘邦面前也大呼小叫,和在沛县的时候差不多。直到叔孙通为刘邦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矩后,西汉朝堂才像个样。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建立起大汉的基业,根源就在于“无为”!“无为”最终才能实现“无不为”。
或许大多数朋友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刘邦在秦都咸阳服徭役时见到秦始皇出游,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这自然是希望有为。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读为刘邦有鸿鹄之志,这是对的。
在当时秦末战争中,任何人都不敢保证能活下来,刘邦也一样。如果最终有其他人登基称帝,刘邦自己怎么办?刘邦最终既可能战死,也可能成为一方诸侯。如果他可以活下来(有机会当皇帝,也可能成为诸侯),自然可以实现有为,但按照概率来说,更可能在一系列的战争中阵亡,但面对未来的各种不测,他只做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让自己像个大丈夫,不去过多思考结果。这里的核心还是要有无为之心,用无为的意识去做拯救天下之事,只有拯救天下人于水火之中时,最终才能成就自己的“大丈夫”之志。
然而,“无为”就无不为。结果“沛县政府办主任”萧何、沛县监狱的典狱长曹参、马车夫夏侯婴、屠夫樊哙、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逃犯张良、土匪英布、编织养蚕器具的小手工业者周勃、贩卖丝织品的小贩灌婴、刘邦最恨的人雍齿(沛县豪强),等等,都希望自己像个“大丈夫”,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最后出将入相。而拥有“无为”思想的刘邦最终登上了帝位。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被封为齐王,封地包括陈(淮阳)以东至大海的广大地区,这是普天下最为富裕的地区,同时还要记住,燕赵等地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他既有强大的兵力也有充足的粮草,还有当地的民望,拥有统治这些地区的基础。如果韩信有足够的才能、信心和野心,自己登基称帝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刘邦也深知这一点。但即便如此,刘邦依旧封韩信为齐王(当然也是形势所迫),兑现了“大丈夫”的诺言。
真正的大丈夫,自己当然会自强不息,还会不断推动别人建功立业。
项羽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将,号称霸王,但他的“有为”在刘邦的“无为”面前,面对众多的“虎狼”,只能被打下擂台。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不是项羽太无能,而是刘邦的“无为”太强大。西汉建立后,刘邦在国家的治理上也是无为而治。
大汉的基业是刘邦挥舞着“无为”之剑打下来的。
这也是企业经营之道,核心就在“无为”。归根结底就是企业所有者要抛弃以自己的利益(利润)为核心的思维模式,给所有有才能的员工以不封顶的工资、不封顶的奖金、不封顶的展现自我之路和晋升之路,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欧美很多企业的所有者把企业运营的最高职位——董事长的位置——让给那些有才能的人出任,也是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忘记和淡化自己对利润的追求时,就会将经营的核心落实在如何服务消费者、如何服务社会上,就会不断提升本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自身的信用,形成自身忠实的消费群体并被社会所爱戴。从对企业利润的追求来说,这就是一种无为的思维模式。但当一个企业被消费者和社会所爱戴后,利润自然就会随之而来,成为著名企业并长盛不衰,这依旧是无为无不为的一种体现方式。所以,利润是一家企业追求自身经营目标的“副产品”,这个目标的核心是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建立并不断强化自己的信用!
对于个人也一样,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有理想,一般希望做科学家或艺术家,这些都是“有为”之心,这没有错,因为谁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有为之路注定是坎坷难行的,因为个人的特长是成就自己的基础,一旦个人的特长与理想不匹配,悲剧就会出现,而且会体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同时,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还与环境、经历等因素有关,就有了更大的变数。相反,更合理的做法是不要以“有为”之心去规划未来,而是以“无为”之心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目标就是展现自我,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在自己感兴趣、有专长的领域不断精进,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优势不断强化,最终让自己站在本领域的高端,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也是“无为”最终无所不能为之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认识自己的长处所在,展现出自己的长处,实现优势不断强化,足矣!
所以,对于任何企业或个人,“无为”最终才能无所不能为。
注释
[1]源自《帛书老子校注》中的乙本,中华书局,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