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母爱:治愈母爱缺失带来的创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隐记忆

我们的身体会讲故事,它知道早期的爱是什么感觉。出于这个原因,本书的大部分重点将放在人类生命的头两年——那时,记忆并没有外显,认知也不可用,“思考”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而是感觉。婴幼儿“思维”是由早期环境引起的一种以身体为基础的情感体验。

大脑的思考区域(大脑皮层)在三岁以后开始发育(那时的孩子爱问“为什么”),所以,孩子在三岁之前并没有完善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婴儿的感觉不是主观意识,而是客观事实。如果婴儿害怕或饥饿,成年人要敏感地接收婴儿的暗示信号并及时回应,这样才会使婴儿平安无事。如果没有熟人在场,那就大事不妙了。婴儿与亲密看护人分离,意味着危险会悄然来临。

我们身体里储存的情绪可以创造一个扎心又现实的信仰系统——如果世界是安全的,我就是安全的;如果世界是可怕的,我就是孤独的。接着,这种内心感觉变成了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不同于有意识、有语言的外显记忆,前者没有意识也没有语言。内隐记忆存在于大脑边缘结构的深处,悄无声息地向身体的其他部位传递安全或危险的信息。人类的早期经历通过心理感受和身体感觉来影响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忆”早年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印象,而不是一种意识和知觉。

无论是母亲在不在身边,感觉或情绪都会在孩子学会说话和认知之前创造内隐记忆。早期的情感经历实实在在地嵌入了我们的大脑结构中。当婴儿脆弱的神经系统意识到周围不安全时(比如早期的母婴分离,或者母亲心不在焉地照料),婴儿自然就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会释放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对正在发育中的大脑区域是有害的。当恐惧经常发生且得不到缓解时,婴儿会把恐惧的感觉储存在细胞里,打造出应对危险的身体和大脑——渴望爱但警惕亲密关系。既然理解了内隐记忆,就可以解释我们偶尔表现出的怪异行为了。我们看不到自己身体里的痛苦!早期的记忆与意识是分离的,但记忆和意识共同指导我们贯穿一生的情绪和健康。丹尼尔·J.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博士谈到了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重要性。他认为,两者的结合可以帮你追溯往事对你的影响。你已经在做了——承认“母爱饥渴症”确实存在,并努力治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