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之典范
陈仲举言为士则①,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③,至,便问徐孺子所在④,欲先看之。主簿白⑤:“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⑥。”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⑦,席不暇暖⑧。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德行1)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未成而被害。士:指读书人。则:准则。 ②登车揽辔(pèi):坐上车,拿起缰绳,代指官员走马上任。辔,马的嚼子和缰绳。 ③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④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为当时隐居的名士。 ⑤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员,是属官之首。白:陈述,禀报。 ⑥群情:众人的意见。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太守为府君。廨(xiè):指衙门,官员办公之处。 ⑦式商容之闾:式,行车途中在车上向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即在车上跪拜或低头抚轼。闾(lǘ),里巷的门,指住处。 ⑧席:座席。暇:空闲。
【必备文言词汇】
之 “吾之礼贤”中的“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不体现。在现代汉语中,一个长句中是可以存在完整的短句的,如:“我礼敬贤士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句话中,“我礼敬贤士”是一个完整的短句,作为整个长句的主语。但在古代汉语中,这是不可以的,如“吾礼贤有何不可”就是错误的,因为“吾礼贤”是完整的句子,不可作为长句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之”将其独立性取消,写作“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这是“之”字较为常见的用法,判断的关键就是分辨“之”前后的两个部分的语法性质,如果两个部分构成完整的主谓结构,并且构成的短句又是整个长句的一部分,就能判断“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当世的典范。他初次为官,便有使国家政治清明的壮志。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中,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希望府君先到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乘车经过商容的住处时,低头抚轼致敬,连座席都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解读】
东汉末年,渐渐有礼崩乐坏之状,所谓“危难思良将,国难思忠臣”,越是在黑暗的时代,越能见出人格的光辉。陈仲举虽然并未真正涤荡东汉政治,然而其端方之德行、礼贤之姿态,以及最终慷慨就义的伟岸身姿,对后世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写作运用】
主题:担当 立志 对贤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