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02章 南北总统

孙中山对航空热情恒久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一位同样对航空倾情的红颜为伴侣。

民国,奇特的时代,奇异的人,奇葩的事。

孙中山憋了半辈子的劲,颠覆了清王朝,但只当了几个月的总统,便让位给袁世凯,原因是袁大头腰圆膀粗,摘果子的力道大。袁世凯当了总统,又想当皇上,终于豁不住,背下千古骂名,一命归西。不过,南北两位总统与航空的缘分也算奇事一桩。

“航空救国”

孙中山十二岁随哥哥孙眉去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其后长期漂泊海外,耳濡目染西方科技的精进,尤其是新起的航空对军事与国家发展的影响,感悟中国不能在输掉海洋之后,又输掉天空,需尽快发展航空,跟上世界脚步。

一九一一年九月,辛亥革命前夜,孙中山致信旅美的革命党人,指出航空对国家的至关重要性。一九一二年,他又致函廖仲恺,认为要救国要革命,非有新式武器不可,重提飞机和组建空军的紧迫性。民国政府成立后,在他主持起草的国防计划六十二个要目中,有九项涉及航空,包括飞机制造、空港建设、航空人才培养、空军建设等。他自称这一计划为“救国计划”,里面许多内容是他对“航空救国”的深层理论诠释与实操指南。

一九一三年,以孙中山为总理的中国同盟会在美国创办了飞船公司,并很快仿制成功了双翼飞机。为讨伐袁世凯,孙中山将在美国的飞船公司和飞机调回国内,任命从美国回国的杨仙逸为飞机队队长,抽调飞机,配合陆军作战。同年,孙中山在日本筹建国民党航空学校的讲话中再次指出:“飞机将是未来战争决胜之武器。”孙中山边理论边实践,一九一四年二月,他派人购进两架飞机,在护法军中设立航空处,用来侦察敌情,掷投炸弹轰击地面阵地。一九一五年二月,他在给去南洋办航空学校的谭根(生于美国旧金山,从小爱好航空,毕业于美国希敦飞机实验学校,曾慕名请教冯如,研讨飞行)的信中指出:“飞机为近世军用最大利器,于国家前途,吾党前途,均有裨益。”

一九一六年三月,孙中山催促华侨团体“竭力募捐,多购飞机”。华侨团体纷纷响应。近代以来,恐怕无人能出孙中山之右,在海外华侨中有如此的感召力和动员力。一九一九年底,他听说澳门电灯厂老板、法国人利古手上有六架“寇蒂斯”水上飞机想转手,马上游说澳门当地富商解囊相助,将飞机和航空人员一并“买下”。

一九一七年,孙中山被选为军政府大元帅,便在帅府衙门下设航空处,一九二〇年升格为航空局。为了筹措资金,曾向社会发行“航空救国券”,逐步将他的“航空救国”“航空强国”规划演化成热气腾腾的事业。事实上,孙中山“航空救国”的蕴含更深广,已渐渐外化成“科技救国”的宏大篇章。

孙中山一生喜欢办学,一九二四年开办的黄埔军校大名鼎鼎,为国共两党培养出大批军事干才。却少有人知,他同年在广州开办了广东军事飞行学校。在航空方面,孙中山动作频频,光在海外开办的航校就至少有四五所。考虑到当时在国内办校有一定困难,一九一三年八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日本首办航空学校,校址位于京都附近的近江八日市町,首批学员四十七人。继一九一六年在美国布法罗市开办飞行学校后,一九一七年,孙中山派人去加拿大联络华侨创办中华革命党“强华飞行学校”,后又陆续在东南亚择地办学。

一九一五年五月,孙中山指示应在国内尽快成立航空学校。当时从国外回来的航空人才以广东籍为多,如冯如、杨仙逸、谭根等,孙中山便在广州成立航校筹备处,由著名华人飞行家谭根任飞行主任兼航空队司令。谭根也是位传奇人物,曾于一九一〇年制成水上飞机,参加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大会,斩获冠军;多次在日本、南洋各地飞行表演;一九一四年冒险飞越菲律宾两千四百一十六米高的马茶火山。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广东航校共存续了十余年,至一九三六年共培养航空人才五百多人,为国民党空军、“两航”、抗战哺育了一批人才。

伴侣

孙中山对航空热情恒久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一位同样对航空倾情的红颜为伴侣。

出身富家的宋庆龄,从小负笈海外,在美接受了西式教育,对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等口号充满向往。一九一三年,宋庆龄从佐治亚州威斯里安学校毕业,归国途中取道日本,拜会了提倡“三民主义”的孙中山,与之一见如故,并开始担任他的秘书。经过两年的接触,宋庆龄不顾家长的反对,毅然成为流亡日本、年长自己二十七岁的孙中山浪漫情感的另一半,在异域东京开启了一段美人爱英雄的佳话。

宋庆龄婚前不喜抛头露面,婚后安静、内敛,唯有在飞行上,绽放出的是铮铮傲骨。

一九二三年六月,由航空局局长杨仙逸兼任厂长的广州大沙头飞机制造厂,造出(应该以组装为主)了一架装配九十马力寇蒂斯发动机的双翼双座飞机,请孙大帅检阅。七月的一天,飞机在大沙头机场举行隆重的试飞仪式。孙中山携夫人出席,并主持典礼。联想到十一年前冯如在此表演失事,航空之父陨落,人们的心中难免升腾起一丝凄凉的情绪。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宋庆龄当场提出参与试飞。

试飞和正常飞行不同,无疑是冒险,在以前安全性与舒适度“双低”的条件下,试飞几近在悬崖边舞蹈。但是,年轻的宋庆龄并不在乎,在众目睽睽之下,她戴上飞行帽,穿上飞行服,在孙中山惊讶、惊奇、惊佩的目光中登上飞机,坐在试飞员、国民党空军虎将黄光锐的邻座,后者是大帅府为筹建空军,从美国招来的航空干才,于一九二〇年在美国参加杨仙逸组建的飞行训练队,一九二二年携带飞行器材回国,任广东航空学校教练。

孙中山取下那顶盔式太阳帽—华侨们常戴,又说考克帽,据说由拿破仑发明,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也戴的它—朝她扬了扬手,并投去无限深情和怜惜的一瞥。

宋庆龄不是冯如,也不是其他不幸者,她坐在黄光锐驾驶的飞机上,悠闲地在广州上空兜了一圈又一圈,从容滑落在跑道上。试飞成功后,孙中山上前和她紧紧拥抱,也和黄光锐拥抱,并当场书写了“航空救国”条幅作为祝贺。宋庆龄成了中国第一位上天试飞的女性,光艳照人,霞光也照耀着她。(《中国航空报》载:《宋庆龄:心系蓝天的女性》;央视节目《7月30日—历史上的今天》)

激动之余,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孙中山当即将这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用的正是宋庆龄的英文名“Rosamonde”(意为玫瑰世界),一个充满遐思的名字。宋庆龄试飞的轶事成为国内外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乐士文”飞机前的合影,也成为航空史上勇敢与浪漫的一帧珍藏。不料,时隔一年半,风雪黄昏,英雄迟暮,饱经沧海的孙中山常感时空恍惚,竟过早地逝世了。

人才

清末民初,经历了甲午海战与庚子之辱后,战败的耻辱和国家被瓜分的危机深深刺激着中国社会,也鞭笞着海外华人的心。孙中山作为华侨中最有感召力的领袖,除了募集资金,自然也吸引了众多人才回国跟随他。他是广东人,回国的又以广东人为多,许多仁人志士已将救国和另一个词“航空”嵌在了一起。

践行孙中山“航空救国”的海归第一人,无疑是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冯如之后,便是杨仙逸,他是孙大帅座下的航空大将,曾为孙大帅鞍前马后,做过几件大事。

杨仙逸是檀香山华侨富商杨著昆的儿子,从小敬慕孙中山,连自己的名字“仙逸”都是随孙中山的字“逸仙”更改的。他在檀香山利哩霞街剧场多次聆听孙中山演讲,从小就在心中播下了航空救国的种子,也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杨仙逸的求学针对性极强,夏威夷大学读了几年后转入加利福尼亚哈里大学攻读机械科,毕业后转至纽约茄弥斯大学航空系。他精研水、陆飞机结构及驾驶技术,并一举拿下万国飞行会的水上及陆上飞行执照。

飞机的出现首先和战争捆绑,后来慢慢转至民用。一九一七年,杨仙逸受孙中山急召回国,奉命组建空军。一九一九年,他在福建漳州成立中国第一个空军飞行队并任总指挥。在飞机队只有四架破旧飞机的情况下,杨仙逸赴美向华侨界募捐,在其父亲的示范下,陆续购回飞机十二架。一九二〇年,桂系军阀莫荣新叛变,盘踞广州越秀山,杨仙逸驾机自闽返粤,开着从澳门购置的水上飞机,一面在广州上空撒下传单,声讨其罪状,一面空袭莫荣新在越秀山上的督军公署。头顶的巨大轰鸣声使正开军事会议的军阀及部将四处乱窜,为平息内乱立下头功一件。

一九二三年二月,孙中山在广州设立大元帅府,任杨仙逸为航空局长,亲笔书写“志在冲天”横幅励志;又筹建广东飞机制造厂,杨仙逸兼厂长。当时的飞机厂设备简陋、器材不足,尽管如此,杨仙逸和工人们一起做零件,搞装配,造出了飞机“乐士文号”,试飞获得成功。时隔两月,军阀陈炯明叛乱,杨仙逸奉命讨伐,他与水雷局长谢铁良等人检查水雷导火器时,不幸发生意外爆炸,献出了三十二岁的年轻生命。消息传来,孙中山忆起是自己召其回国,而他每事奋勇当先,每战亲冒矢石,不胜伤感,下令厚葬,并追认他为陆军中将,后来又创办“仙逸中学”一所,以示怀念。

冯如、杨仙逸虽绝尘而去,但航空自有后来人。

喜爱航空史的人一定记得一件叹为观止的事:一九二八年,广东空军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长途飞行,自广州经长沙、汉口、南京、北平至沈阳,往返三十七天,航程近六千公里,号称“环飞中国”。驾驶首航的“广州号”的机长名叫张惠长。他年幼随父去美国,青年时就读于国民党在纽约的空军学校,为第一期毕业生。一九二一年与全体毕业生返穗,参与北伐。一九二三年,大元帅府创设航空局,杨仙逸为局长,下设两个机队,第一队队长张惠长。

翌年,张惠长全程参与制造了“乐士文号”,首飞成功后,在国内外掀起航空救国热潮。一九二七年他被委任为广东航空学校校长,一九三〇年升任国民政府南京航空署署长,次年又成为广东空军司令。“一·二八”淞沪抗战全面爆发,张惠长驾机从广州出发,宣传抗日,支援十九路军。卢沟桥事变后,他参与对日作战,屡有建树。遗憾的是,他一直在国民党阵营,后来随国民党去了台湾,至八十岁去世时,已不再受到国民党重用。

祖籍广东开平的谭根,一八八九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毕业于希敦飞机实验学校,获加利福尼亚飞行会和万国飞行会证书。一九一四年回国,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飞行队队长。后奉命筹建广东航校,任飞行主任。一九一六年,他参加护国军,任讨袁航空队队长。在他的带动下,培养出一批航空新人,陆续成为“航空救国”的生力军。

在蓝色与云彩飞扬的天空中,为“航空救国”而战的人太多太多。在早期追随孙中山的队伍中,有一位叫谢缵泰的广东人。据《中国航空史》记载,他是中国首个设计气艇的人。他从一八九四年起就对气艇兴趣浓厚,一八九九年便设计出“中国号”气艇,气艇以铝制壳,以电动机运转螺旋桨提供动力。谢缵泰研制的气艇不用舵掌控方向,而是用特制的能伸缩的钢翼;钢翼平时缩在艇内,只在需要时从两旁伸出,改变航向。这样的“可变翼”,使气艇在飞行中的阻力大减,速度增加。

南苑航校

北洋军阀的“洋”字,除地理因素外,也含有崇洋、仿洋的隐义。吃过洋大人太多的亏,千年古都横遭掳掠,耻辱已极。痛定思痛,还得向过去的敌人“学”,不计前嫌地学,发展自家的技术。虽然仍是封建社会的内里,北洋政府的外表却是崇洋、学洋、仿洋、兴洋,唯洋为尊。

往前追溯至洋务运动开启的晚清。据航空史志记载,一九〇八年,晚清陆军第八镇、第九镇、第四镇先后成立气球队,在安徽举行的“太湖秋操”军事演习中参加了飞行演习,这是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的开始。一九一〇年,清政府派留日归国的刘佐成在刚建成的南苑机场试制飞机,一年后制成,可惜试飞时坠落,实验失败。一九一一年,从法国学习飞行回归的秦国镛驾驶“高德隆”式飞机,飞行在北京南苑机场上空,这是国人首次在国内成功飞行。

一九一二年,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在法国公使武官白里苏的建议下,从法国欧业公司订购十二架法制“哥德隆”式飞机,聘请四名法国飞行员、机械员来华指导建造飞机场,并担任飞行教员。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参谋本部选定在北京南苑构建机场,设立航空学校南苑航校,派秦国镛为校长,王鹗为教育长,于一九一三年秋开学授课。这是亚洲第一所航校,较日本首所民间飞行学校提前三年,比日本第一所正规航校—所泽陆军航校(一九一九年)整整早了六年。

航校的学员从当时陆、海军青年军官中挑选,以中尉至少校为限,年龄二十五至三十五岁。参加选拔者需五脏强健,毫无宿疾,身高、体重适中,目力一流,体检、学科考试双合格,方能录取。民国初期,因屡次战败之辱的仇恨,社会尚武之风盛行,大批有识之士、青年才俊投身到北洋军中。航校成立后,学员待遇从优。

航校课程分为学科、本科两类。学科主要学习航空学、机械学、气象学、陆海军战术等课程。本科以飞行为主,兼以体操、马术、汽车驾驶、无线电等科目。航校设置严格的淘汰制,第一期学员招收五十名,毕业四十一名,淘汰率百分之十八,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淘汰率,南苑航校当时已相当前卫。

航校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初级飞行,能在本场安全起落,并能驾机在空中旋转自如。第二年为高级飞行,能按方向仪规定的方向和指定的地点做长途飞行,当时的路线为南苑机场起飞至保定降落加油,再起飞至马厂,由马厂加油起飞回南苑,是一条三角形线路。

飞机为新型器物,初来中国,少有会装配、修护的工人。为办航校,北洋政府专从德州、巩县各兵工厂及南口火车站抽调最优秀的铁工、木工数十名来京,在法国技师的培训下,担任飞机的日常维护。

北洋政府开航校、培养飞行人员的目的只有一个:军事。飞机首次参战是在航校开办的半年后,当时航校派飞机执行侦察、轰炸任务。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南苑航校第一期学员毕业。毕业典礼仪式隆重,飞行表演威武雄阔,政府官员和外国驻华武官到场祝贺。往后形成惯例,每期学员毕业都进行飞行表演,飞机的马达声不时回旋在南苑上空,给沉闷的古城增添了几分现代魔幻色彩。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为震慑西南地方势力,抽调航校两架“高德隆”飞机,组建航空连,由李藻麟任少校连长,将飞机拆卸装箱,由京汉铁路运抵汉口,再装轮船,逆水上重庆,再由公路运达成都,驻成都凤凰山临时机场。飞机组装调试完毕,选定良辰吉日,举行隆重的飞行校阅仪式,这是巴山蜀水上空第一次响起飞机引擎的轰鸣。川将陈宦、旅长冯玉祥等到场观摩。

原本远东第一的南苑航校,前后十五年共培养四期学员,一百五十八人毕业。然而,闻名遐迩的南苑机场,只能修护飞机而不能制造,始终也没能建立起空军部队,被远远地甩在了南方的福建、广东、江浙之后,毕业的学员也没有去处。直至一战结束,战胜国纷纷向中国推销剩余的老旧飞机,北京军政府及各地军阀看到空军在一战中爆发出的惊人能量,纷纷罗织人才,才使航空人员身价倍涨,结束了过去坐冷板凳的悲凉。

纵观清末民初,抗战前后,中国航空业虽南北并起,同步发威,但基本呈现南旺北衰的分野,既有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天时人为因素,最根本的还是当时北方的人事堪哀,组织乏力,财政疲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