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延读“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居延,荒蛮遥远的所在,让我对这首诗产生了许多现场感和亲切感。
居延海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50公里,看网上攻略,到居延海旅游最好是看日出。在北戴河看过几次海上日出,不过尔尔,这茫茫大漠里能有什么像样的“海”,看日出?我一点期待也没有。
当天日出时间是早上7点20分,我们6点30分左右进入景区,日出时间未到,就看月亮吧。那天是农历八月二十二,老家有谚:二十二三,月亮出来正南。意思是农历二十二、二十三这两天,天亮时月亮在正南方。半轮明月挂在当空,四周没有灯光干扰,空气透明度又高,我似乎又看到了儿时家乡那明亮、柔静、清冷的月亮,不禁感慨:只要不偏心,月并非故乡所独明。李白“明月几时有”问得真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写得也好,但是从“何人初见月”入手,就落点下风了,月不管人见与不见,她一直在那里,人类跟她相比太渺小、太短暂了。
看日出得凭运气。天空虽然晴朗,但东方地平线却有一抹灰色的云。日出时辰,那片云出现了一个缝隙,鲜红的霞光喷薄而出,人们欢呼雀跃,“长枪短炮”全部对准那个方向,可就在太阳露头的那一刻,它被一丝灰色的云飘过挡住了。人们低声叹息,1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能看到太阳跃出海面的精彩瞬间。人们不死心,依然期待着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又一大块云飘过来把人们的希望彻底吹灭了,等到太阳从云彩里露脸的时候,已经顶在芦苇的花穗上了。
日出没看到,看看海吧。乘摆渡车到另一个景点,我被震惊了,没有想到这茫茫荒漠里居然还有这么一大片水,浩浩荡荡,渺渺茫茫,不能说横无际涯,也是一眼望不到边。风过之处,波光粼粼,芦苇沙沙,与白洋淀芦苇荡相比,这里的芦苇显得更加粗犷和苍凉。与真正的大海相比,这里别有一番风致。居延海,居延海,居然真有海!
这里生活着多种飞鸟,以红嘴鸥居多,有的落在水面上,有的在低空盘旋,叫声嘹亮,在空中争抢游人抛来的食物。有的海鸥拍打着翅膀围着游人要吃的,却不肯落到人的手上和张开的臂膀上,它们一定是被捉弄怕了吧。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王维“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的诗句。
居延海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情况?翻开历史一查,居延、居延海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国际考古史上都赫赫有名。据说,在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温暖,空气湿润,灌木丛生,花草遍地,牛羊成群,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生活的好地方。甘肃嘉峪关黑山古代岩画里记载着这一带曾经有水牛、鹿等。中国历史首次出现“居延”一词,至今已有2000多年,汉武帝正式设置居延都尉府,并设居延县官府,是额济纳旗的前身。当年,这里是各民族聚居区,是古丝绸之路北路的交通要道,也是河西走廊北通欧亚的一条理想道路。自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之后,这里的名气越来越大。戈壁绿洲、瀚海金沙、蛮荒大漠、古都重镇、关隘要塞、长城烽燧、贾市口岸、居延遗址、黑城文书……这一切构成了居延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驰名中外的居延汉简,自从1930年出土后,“居延”这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便与汉简一同传遍了全世界。居延汉简总数约30000枚,大多出自掾吏之手,系统地反映了汉代边塞的屯戍生活,是研究汉史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海是一个神奇和充满历史故事的地方。据说老子出关后,是在居延海得道成仙的。居延海有老子骑青牛的塑像。在这里,霍去病、卫青曾经金戈铁马,留下诸多英雄足迹;在这里,湖面的波光随着王维、岑参边塞诗的平平仄仄而荡漾。这一切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居延文化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居延海与中国的爱情文化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居延海是黑河的归宿地,黑河虽然是我国境内第二大内陆河,知名度却不高,但弱水则是大名鼎鼎。据考证,黑河就是传说中的弱水,特别是指黑河流入内蒙古的那一段,现在称额济纳河。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大概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后来弱水三千居然和爱情挂上了钩,《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黛玉巧妙向宝玉发问是否只爱自己,宝玉思索半晌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从此“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成了表达爱情忠贞的专属用语,时至今日,这句话已经被热恋中的男女用滥了。
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它的位置随着河道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面时大时小,时时变化着。据载,史前湖的最大面积达到2600多平方公里,秦汉时期尚有726平方公里,清代由于入水量减小分作东西相距30多公里的两个湖。1944年东居延海只剩35平方公里,西居延海为267平方公里,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自此,再现波涛滚滚的居延海,一度成为人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近年来,政府加大从黑河分水的力度,不仅东居延海进水,西居延海也波光淼淼,天水一色,现在的居延海有30多平方公里,难以想象原来近3000平方公里的居延海该是何等的壮观景象。
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不禁要问:居延海的水哪儿去了?现在全球的河流、湖泊水量都在下降,人们归结于人类为了发展,向大自然索水过多,地下水位下降。这也许没有错,但是人类过度用水不过200年历史,而居延海历史上曾经那么大,到清代因局部干涸分成了两个湖,这就不是上面原因所能解释的了。依我愚见,人类过度用水是一个原因,但大自然的水是不是一直在由多向少变化呢?一路走来,七彩丹霞据说原来也在水下,嘉峪关的长城两侧,到处都是鹅卵石,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也是由沙土和鹅卵石构成的。没有大量的水长期冲刷,怎会形成鹅卵石?这表明远古时期水的确很多,后来逐渐减少,海底变陆地,陆地变沙漠。将来水会不会更少,人类难道最终会被渴死吗?
再见了,神秘的海、红的柽柳、绿的芦苇、灰色红喙的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