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课程思政篇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
融入经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冯茜颖 花海燕 高辉 吴栩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摘要: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强化经管使命担当,提升专业融通能力是新文科背景下经管专业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为探究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更有效地融入经管人才培养,本文立足成都理工大学经管专业的育人实践,重新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结构化分解,并设计与之契合的课程支撑体系,在构建“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优方案、创环境、建机制、搭平台、强资源”五项融入举措,为经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元素;经管人才培养;新文科
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导致了经管人才需求的变革,这对经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打破传统经管学科的壁垒,培养学生的专业融通能力,更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使命感。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因此,为紧密衔接社会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经商济世”“管家理国”的优秀经管人才,探究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更有效地融入经管人才培养既恰逢其时,又迫在眉睫。
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学者们研究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创新(刘翔,2021)、问题诊断(张铭凯,2021)、改革模式(徐雷,2021)。在中观层面,学者们研究了新文科视域中传播学(侯隽,2021)、宗教学(闻骏,2021)、档案学(尹鑫,2022)等学科或专业以及新商科(张春萍,2021)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微观层面,学者们研究了外语(尤芳舟,2021;安丰存,2021)、计算机(王晓静,2021)、金融学(王伟,2021)、会计学(陈晓芳,2022)、数学(李德贺,2022)等具体课程融入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思政教学改革。现有研究为新文科背景下经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对课程思政元素大多泛泛而谈,缺乏结构化分解,因而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更难以根据思政元素特征与人才培养环节的契合度,设计出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的系统方案。其次,通常将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割裂开来,倾向于独立从新文科或课程思政的单一角度展开研究,忽视了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互动互馈、协同发力。最后,思政元素往往停留在局部,零散地融入到某一类课程或某一种课堂中,且融入方式易陷入“生硬嵌入”的弊端,鲜有从系统角度考虑如何将思政元素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经管人才培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立足成都理工大学经管专业的育人实践,在对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化分解的基础上,从元素挖掘的科学性和元素融入的有机性出发,设计与之契合的课程支撑体系,探索“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融入方案,提出并实践了“优方案、创环境、建机制、搭平台、强资源”五项融入举措,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
一、新文科背景下经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化分解与课程支撑体系
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经济业态、新生活方式和新运营模式推动了社会对经管人才需求的变革。面临教育教学供给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高校必须更新经管人才培养理念,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有效协同实现培养目标。
成都理工大学是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在实践中总结提出了以专业融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工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即通过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培养思想品德好、科学素养高、实践能力强、有创造视野,专业融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融通能力指在广泛涉猎跨学科知识基础上,将经管问题置于跨学科的观察与分析框架中,解决经管专业问题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实践。
为支撑新文科背景下以提升专业融通能力为核心的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我们将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化分解为以下五大类别(见图1)。

图1 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化分解与课程支撑体系
(1)人文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道德规范,掌握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2)社会科学与公共责任:注重团队精神及商业伦理道德的培养,鼓励青年学子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强化法治意识和责任担当,热心参与集体生活与团队合作,用仁爱之心和所学所得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责任意识。
(3)科学探索与生命教育:通过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对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进取意识,在求知道路上大胆求索、追求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理性思维。
(4)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培养学生既能运用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用中国数据和中国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也能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具备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专业能力。
(5)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依托理工科高校的学科背景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培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既能从经济发展和组织管理的效率角度,也能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
课程是思政元素融入的主阵地。为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学校根据思政元素的内涵、特征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度,秉承“思政育人效能最大化、思政元素融入最相宜”的原则,设置了通专结合的课程支撑体系: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艺术鉴赏、中国古诗文经典选读等人文艺术类课程,融入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开设地球科学概论、物理学与现代科技、生物信息技术等理工科课程,融入科学探索与生命教育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设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商业数据挖掘及应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工程类课程,融入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在夯实学生数理计基础,提升学生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观;开设法治思维与法律行为、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融入社会科学与公共责任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会计、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融入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化视野。
二、新文科背景下经管专业“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或载体,但目前各高校“教师-课程-课堂”功能普遍分割,在育人理念高度统一、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教学方法协同创新上存在分歧和壁垒,难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系统合力和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提出并实践了新文科背景下经管专业“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见图2)。

图2 “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
学校明确“三级教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职业导师为思政育人主体。按照“一对一策双师资”,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学术导师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职业导师由校外客座教授担任。专业教师作为联系思政教师(包括专业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职业导师的纽带,依托“教学-科研-学习”联合体,在将支撑培养目标的五大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负责指导自己所带的学生制定大学生涯的成长成才学习规划,并与思政教师和职业导师一道定期评价检查规划的达成度,及时纠偏和改进,为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心理情感、学业就业等提供点对点、全过程、跟踪式指导,夯实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基础。
学校明确“三类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为思政育人载体。为了改变思政元素的融入多局限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学校依托“校内虚拟仿真+校外综合实习+校内外创新应用”的“三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职业导师的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训和实习类课程,突破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时空局限。在学生的仿真模拟和职业体验中,设计与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思政主题,引入企业丰富、鲜活的工作情境和真实案例等思政教育资源,既增强思政元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也增强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在第一现场对思政元素进行思考、认知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取向,更有效地促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养成。
学校明确“三种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思政育人平台。除了将思政元素依托“三类课程”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所引领的“第一课堂”,学校还致力于构建校内与校外协同的“大思政”格局。在校内依托四川省矿产资源中心、四川省资源与环境经济普及基地、四川省灾害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以专业竞赛为主要抓手,以文体活动为有机补充,挖掘“第二课堂”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树立了“博雅讲堂”“商业文化节”“教授面对面午餐会”“环境科普情景剧”等富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品牌;在校外加强校地政企的“产、教、学、研”合作,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涵盖思政元素的各类活动主题,开发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第三课堂”教学案例,打造“思政行走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实战能力。
学校通过实施“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将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元素,由各级教师以不同的渠道和多样的形式,在“三类课程”和“三种课堂”中融会贯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融通能力为逻辑主线,推进思政铸魂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确保课程思政无死角、无盲区、无遗漏地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起“乐教善教、乐学爱学”的氛围,发挥出“教师-课程-课堂”思政育人的协同合力,既使理工科院校多学科交叉优势得到了有效利用,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五个度”,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新文科背景下经管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举措
“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为此,学校提出并实践了“优方案、创环境、建机制、搭平台、强资源”五项融入举措。
(一)优方案——根据新文科育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根据培养学生专业融通能力这一目标,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显特色”的经管人才培养思路,设置统一的学科基础平台,夯实专业能力;完善校内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应用创新能力;设置与现代科技、学科前沿相关课程,夯实学术研究能力;以资源、能源等行业背景设置特色方向课程,凸显专业特色。采取聚焦重点和全面覆盖相结合,每个专业均在培养方案中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作为标杆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根据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为每门课程匹配支撑课程目标达成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分解落地为思政教学资源,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将思政教学资源全面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贯穿课程教学过程始终。
(二)创环境——以生态系统观为指导,创设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以系统生态观为指导,按照“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的全面育人观,形成了围绕一流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资源分配体系和组织文化。经管人才培养则在系统生态观指导下,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当代企业家精神培养为先,以竞赛、创业、虚拟企业经营等为抓手构建校园微型经济环境,通过企业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将具有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企业经营案例作为正面典型,结合造假、破坏环境等反面案例,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经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当代企业家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优秀人才,打造适宜新时期经管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建机制——校企合作多主体联动,构建推进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通过商学院、管理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等学院间协同,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跨学科建设团队,遴选课程负责人统筹课程建设,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协同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据学科专业的特性和发展历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再造,解决开设思政示范课程容易、但从课程内容和师资上落实难的问题。成立由企业家组成的校企协同育人战略咨询委员会、由企业家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在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经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对职业素养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做出的改进之处,定期召开协同育人研讨会和高峰论坛,共商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四)搭平台——整合校内外思政资源,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方位实践平台
学校积极探索党团组织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的模式,建成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成都市五四红旗团委,打造了立足“学院+宿舍”双阵地的明德工作室、有声图书馆、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思政育人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线下均能收获思政元素的熏陶和感召。通过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中石油、中石化、宜宾市政府等联合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校企共制培养方案、共育德才兼备高层次商科菁英、共享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共研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共建实习基地和实验项目,扩展思政元素的现实来源,为三全育人提供实践平台。
(五)强资源——立足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课程思政本土化的教学资源库
学校实施师资能力提升计划,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专项培训,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的机制,增强整合思政育人元素、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能力。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立足本土企业的经营,开发本土化的经管专业优秀教学案例,突出中国的经管理论与方法,传播中国企业经营故事。每个经管专业均建设有由企业家参与授课的“课堂会客厅”课程,企业家结合自身创业经历、企业遇到的管理难题,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增强对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引导。与企业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以产业、企业对经管人才的现实需求丰富思政育人元素。
四、结语
鉴于在新文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成都理工大学经管专业的育人实践,首先将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化分解为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公共责任、科学探索与生命教育、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五大类别,并根据思政元素的内涵、特征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设置了通专结合的课程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教师-课程-课堂”三联动思政元素融入方案,提出并实践了“优方案、创环境、建机制、搭平台、强资源”五项融入举措,即根据新文科育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以生态系统观为指导,创设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育人环境;校企合作多主体联动,构建推进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校内外思政资源,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方位实践平台;立足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课程思政本土化的教学资源库。研究成果厘革了经管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为经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安丰存,李柏年.新文科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与外语人才核心素养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21(6):45-50.
[2]陈晓芳,陈昕,洪荭,等.“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价值意蕴与教学实践[J].财会月刊,2022(3):79-87.
[3]侯隽,叶珲.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路径初探[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3):28-36.
[4]李德贺,李波,张晓.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数学类课程实现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7-60.
[5]刘翔.新文科思维与课程思政路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21-11-22(6).
[6]王伟,黄颖.讲好金融故事:“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112-116.
[7]王晓静,索菲,张杨.面向新文科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式教学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8(3):283-288.
[8]闻骏.协同育人与新文科建设双重背景下高校宗教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1,1(0):134-144.
[9]徐雷,李琲琲,夏璐.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4-9.
[10]尹鑫,杨文,张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科发展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2(2):97-104.
[11]尤芳舟.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外语学刊,2021(6):78-82.
[12]张春萍.加强新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37-39.
[13]张铭凯,杜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危机诊断与持守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