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修建棱堡
崇祯皇帝是穿越者嘛,当然知道实事求是有多重要了!
他虽然不懂怎么经营战马,但是不要紧,李如桢懂啊。
而且他要是干不好,就得重新回大牢!
当然不是心慈手软的锦衣卫诏狱,而是天天起火的西厂大牢!
只要看看西厂大牢里面的烧烤有多香,李如桢就得狠狠卖力。
没办法,别人是臣子,而他是戴罪立功。
干不好,崇祯皇帝连罪名都不用找,直接就能丢进西厂。
所以这段时间李如桢是真的很拼了,把崇祯皇帝的战马群给照顾的膘肥体壮,一看就知道没少下功夫。
有了这样的好马,崇祯皇帝的近卫军才能在机动性上和八旗兵保持一致。
虽然他们的数量不如八旗兵主力,但是在精锐程度上是碾压对手的。
当然了,除了训练近卫军充当主力,崇祯皇帝还会修棱堡和养步兵。
没办法,崇祯皇帝没有吞并蒙古,当然没有足够的战马。
能给他的两万近卫军配齐一人三马,就已经榨干了汉人在整个华北平原的所有战马储备。
崇祯皇帝就是再会杀人,也没法凭空变出战马。
既然没有足够的战马,那么就只能用步兵去填线了。
当然了,崇祯皇帝也不是什么战犯,是会给他的步兵准备好武器和棱堡的。
按照崇祯皇帝的思路,所有在皇太极入侵路线上的汉人县城,都必须完成棱堡化改造!
反正棱堡也不是什么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人力。
而人力?
汉人最不缺人力!
不就是土木工程嘛,只要钱给够,汉人农民工的效率一直很高!
而崇祯皇帝,不缺银子,随便发点铜子还管饭,要多少汉人农民工都有!
哪怕是在大冬天,都有无数穿着棉袄的汉人农民工在那里拼命修建棱堡。
也就是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三天可以休息,剩下的时间都得好好干活。
这当然不是崇祯皇帝黑心,而是棱堡必须尽快完工,而且还要保证质量。
作为穿越者的崇祯皇帝很清楚,已巳之变就是从崇祯二年十月开始的。
考虑到他的守军必须花一两个月来熟悉他们的棱堡,那么完工的日期也必须提前!
如果再考虑考虑他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没准皇太极会提前入关也不一定。
毕竟林丹汗已经跑路了,皇太极现在入侵也是没问题的(如果他不考虑成本的话)。
所以这压根就不是崇祯皇帝不当人,而是现在大明迫切需要每一个汉人的力量。
再说了,修棱堡,又不是服徭役,崇祯皇帝是发工资和管吃管住的。
而且,修长城这种事,再怎么说也总比被八旗兵砍了脑袋要强吧?
有些很幽默的家伙,对于让老百姓修长城的政哥大加抹黑,恨不得把人家说成千古暴君。
而还是这些家伙,对满清就是极尽吹捧,似乎满清入关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非常美好。
这些家伙,到底是什么成分,已经非常明显了吧?
不就是满清余孽吗?
修长城和满清入关,汉人总是要去选一个的。
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的话,但凡有点脑子的汉人都知道应该去修长城!
不修长城,莫非是天天等着满清入关?
特别是龙井关和大安口、喜峰口、遵化城......都得好好修一修,还得派最得力的将军带兵去守备。
崇祯皇帝已经下了决心,让满清好好看看汉人农民工的手段!
当然了,修长城和修棱堡,并不能让汉人获胜,只是可以大幅降低明军损失和大幅度提高八旗兵的伤亡。
但问题是,满清才有多少人?
哪怕是从头开始补充,都得十八年才能成年吧?
如果算上十月怀胎,就得十九年了!
用汉人的棱堡和长城去交换八旗兵的性命,怎么换都是赚的。
当然了,真正想痛打八旗兵,还得建立汉人的骑兵来反制!
所以崇祯皇帝就带人来发福利了。
无非就是年货,牛肉,银子之类的。
而一众近卫军战士已经是一副感激涕零状了。
几个月前,他们还是穷鬼。
现在万岁爷给他们发房子发银子,现在还亲自来给他们拜年,还亲手给他们发年货发红包。
这样的万岁爷,上哪儿去找啊!
这等大恩大德,真是粉身碎骨都难报万一了!
于是一众近卫军战士纷纷高呼:“忠诚!”
这场面可真是人心潮澎湃啊!
如果只有崇祯皇帝一个人享受,那他无非就是个昏君!
但是崇祯皇帝发钱发到二等兵,那他就是千古明君了!
毕竟宇文成都只是段子,而崇祯皇帝是真的。
......
陕西,宁夏卫,萌城驿。
这所位于宁夏卫和庆阳府、平凉府交界处的驿站,正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当中。
崇祯元年的年关,对于萌城驿的驿卒们而言,可不是那么好过的,对这个时代的穷苦人而言,过年就是过关!能有什么喜庆可言?
哪怕地主老财切了一斤猪肉上门拜年,那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啊!
拜过年后,就该算账了!
高利贷该还了吧?还不上本金,也得拿点利息吧?
欠的租子该清了吧?虽然收成不好,但那和地主老财没关系!
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的账也该算一算吧?除非有功名护身,要不然就得翻着倍给,一份是给皇帝老子的,一份是替不纳粮的士绅交的,还一份是给官差官老爷的。
而对萌城驿卒李鸿基、李锦两叔侄而言,年关就意味着他们得拿出一笔银子来还驿丞赵扒皮的高利贷。
这李鸿基就是崇祯皇帝日思夜想的李自成了!
他是陕西省延安府米脂县人,父亲名叫李守忠,也当过驿卒,同时还兼做小买卖——就是利用替上面传递书信或运送物品的机会带货,一度也颇为小康。
在他的原配老婆死后还能娶上个不错的填房,而且又生了两个儿子,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可是因为一次坠马事故却改变了一切,李守忠先是伤重,后来又不治而亡,原本还过得去的家道也急速衰落,办完丧事就已经快揭不开锅了。
为了养活娘亲和弟弟,已经成年的李鸿基就只得跟着比自己大几岁的侄子李锦,一块儿去宁夏卫的萌城驿当驿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