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调整法(三):学会享受学习
1.为什么不可以享受学习?
· 案例:我的故事——学习可以上瘾
享受学习?可能有人会说,拉倒吧,十年寒窗苦,学生课业繁重,压力山大,说什么享受学习,太轻巧了吧;不把学业当苦役,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还享受学习?这里先不讲道理,我就讲讲本人当学生时享受学习的一段经历。
我曾经是一个“差生”。我生长在军人之家。本来父亲有机会把家安在城镇,但因为在三年困难时期有过忍饥挨饿的记忆,父亲执意把有7个子女的家,安在了乡村。我一直在乡村中长大,小学、中学是在“文革”时期念的。那时候,学习环境差是事实,自己不知道学习用功,也是事实。班里50多个学生,我的学习成绩在40名开外,整天调皮捣蛋,你看我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差生”?
1977年高考恢复,我看见乡里有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心被隐隐地触动了。一过寒假,我们班主任老师就动员班里前5名的学生参加高考。我跟老师说我也想参加高考,结果受到老师和一些同学的嘲笑和讥讽,这下激发了我的自尊心,我决心冲刺高考。以前我不知道学习,厌烦学习。现在呢,一旦想学习了,就发现学习原来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时我学到什么程度了呢?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在学校住宿,学校晚上7点到9点发电(那时学校照明靠发电),过了9点想要看书,只能点煤油灯。但是在宿舍我们都是睡通铺,通铺上全是莎草,很容易着火,所以学校严令禁止点煤油灯。我就等晚上宿舍点完名后,偷偷回到教室,找来一个煤油灯继续看书做作业。那时,我每天都学到很晚,也学得挺好,不学的话就浑身难受,好像学上瘾了一样。
我们那个校长很负责任,天天晚上在学校里转一圈。他看教室里亮着灯,一看是我,就把我赶走了。
可我的学习胃口已经被吊起来了,第二天晚上我照样在煤油灯下学,结果又被校长发现了,他就把我的煤油灯给没收了。没收了我再买,第三天晚上我照学不误。看我这么不像话,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校长生气了,把我的煤油灯摔了,并责令我在全校大会上做检讨。
可回宿舍以后,如果不学习,我确实感觉是一种折磨。到哪儿学呢?那时候还没有路灯,我就到处找地方,终于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地窖。农村学校有菜窖,白菜吃完了以后,菜窖还保留着。发现了这个地方,我内心充满了狂喜,终于又有地方读书了!
每天晚上,当同学回到宿舍后,我就提着煤油灯到菜窖里面看书做作业,直到半夜。那种感觉太好了。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煤油灯下学到深夜,突然狂风大作,几次把灯吹灭,之后便是雷电交加。而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奋斗的快乐,一种全情投入的充实,禁不住写下一首小诗,记录了当时心境:
闻鸡起舞夜枕戈,
寒灯苦读人伴魔。
青春飘动如逝水,
岁月流金不蹉跎。
就这样,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最终考上大学,并且是我们班唯一考上的。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请不要抱怨自己孩子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差。再差还会比我的基础差吗?还会比我的环境差吗?关键问题不在基础,不在环境,而在于是不是拥有热爱学习的心态。
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智商差异,可以说微乎其微,学习方法更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可为什么学习成绩却总是有高有低呢?观察一下成绩好的学生就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对学习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如果说把爱学习比作一台提高成绩的机器,那么兴趣、快乐和热情就是它最大的动能。
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我在中学教了一辈子数学,还担任过北京人大附中数学竞赛指导教师。我深知,数学能够体现出一种逻辑之美,一种对称和谐之美,这种美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令人叹为观止。所以,不管是学数学还是教数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发现美感、寻找乐趣的过程。
打住自卖自夸,我还是引用12班吴浩同学所写的一段文字来证明吧:
果然,每天的数学课就成了我们最期盼的课。王老师讲数学,轻松自如,洋洋洒洒。上课时,他会引用古诗,会联系到足球比赛,甚至会联系到国际事件。他把高中复杂的数学讲得深入浅出,让我们真正体悟到:学数学真的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我从来都把讲课当作享受,同学们也把听我的数学课当作享受。我上课从来不带课本。我要求自己备课充分,对所教内容烂熟于胸。
我走上讲台,手执一支粉笔,却能把课讲得条理分明、妙趣横生,不时来点儿小幽默,讲点儿诗情画意的东西。比如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很美吧?你怎么理解这种美?这在数学上太常见了,在你解题解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忽然茅塞顿开,体验到一种顿悟的感觉,这就是这句诗的意境啊!
还有句话叫作“淘尽黄沙始得金,苦到尽头方知甜”。这是诗的境界,也是数学的境界,还有一种哲学之美在里面。我跟同学们说,这句诗也是中学生活的写照。
几乎所有学有所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过程。如果你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学业的艰苦,正说明你的苦吃得还不够,还没有到甘来的境界。所以,同学们在学数学的时候,除了长知识,还能够享受美感,能够明白许多道理。
也许有人问,你的这种兴趣教学会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际情况是,我的12班学生中,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的有12个,其中一个同学还获得北京市高考数学状元。
一个学生如果不想吃苦,就不可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忘我投入,苦中求乐
· 案例:“你孩子那两只眼睛,就像两朵莲花一样盛开在教室里”
学生以学业为主,当学生首先要学会喜欢学习,享受学习。
我看过一则报道:杨振宁有一次回到母校,看到门口的横幅上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杨先生就坚持要把横幅拿下来,然后改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头悬梁,锥刺股”……我们读书好像总被归纳为一个“苦”字。杨振宁先生是大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把“苦”改成“乐”,这就是他对于学习的看法。因为他很清楚,真正驱动他在学术上成功的原动力,是学习研究给他带来的快乐体验和成就感。
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享受学习。
有一个男生,以前学习不好,纪律很差,差点儿被学校开除。后来转到了我们班,变化比较大,学习劲头上来了。他母亲呢,天天在家陪着他。以前是儿子不学习,让她发愁,可是现在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每天都学到很晚,她又担起心来了。有时候到晚上12点了,母亲起床,看着儿子还在学习,就说:孩子,睡觉吧,明天还要听课。
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再学一会儿。
到了凌晨1点,孩子还在学习。母亲又说:儿子,该睡觉了。
儿子就不耐烦了:不要再烦我了,高考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过去耽误了那么多时间,如果不把过去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怎么应对高考?
他母亲就不安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儿子今天听课认真吗?是不是上课睡觉了?
我回答说听课很认真啊,并开玩笑说:你孩子那两只眼睛,就像两朵莲花一样盛开在教室里。
他母亲问:学生每天需要休息多少时间?如果每天只睡六七小时,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影响身体?
我说:学习时间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要看学生的状态。
母亲很奇怪:孩子哪儿来的精力?
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一旦学习状态上来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当他体验到求知过程的激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顺便插一句,这里主要在说学生那种不以为苦的全身心投入状态。一般来说,我不主张作息时间超过晚间11点,这个我会在“做法3:学习能力——突破学业障碍的三点攻略”的“学会时间管理”中详细去谈。)
看到孩子忘我地投入学习,有的家长总想着孩子会不会太累。你觉得学习一定很累,学生们个个疲惫不堪,是不是?其实那是因为没累到一定程度。搞数学竞赛的学生累不累?他们最累,做过的题目一本又一本,每一个问题都难乎其难,但是这些学生狂热地热爱数学竞赛,什么原因?因为那是一种自主学习、一种喜悦和享受,这种享受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此时,他们的心理负担最轻,精神状态也最轻松愉快。
我们总爱这样说:现在学习不吃苦,将来就要吃社会的苦;现在刻苦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好日子;在所有的苦当中,读书的苦是最轻最容易吃的。其实,将来的生活怎么样,是吃苦还是过好日子,这对于孩子来说太过遥远了,他们无法切身体验到,所以家长说这些话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反而会引发厌学情绪。
厌学或好学的本质是什么?从科学道理上说,我们的机体总是把自己认定为不利的事情设定为痛苦,使得我们想要避开这种痛苦。而如果我们把学习认定为有利的事情,设定为快乐,那我们就会去追逐这种快乐。
青年比尔·盖茨可以连续奋战两天两夜,去编写一个软件程序。在别人甚至在姊妹眼里,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怪物般的存在。在别人看来如苦役般的工作,他却甘之如饴。如果不是痴迷编程又享受那种征服感和成就感,他怎么会是那个伟大的比尔·盖茨?
“1+1为什么等于2?”一个小男孩在课堂上不断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同学和老师,甚至校长都不理解,小男孩被迫退学回家,好在母亲接纳了他。除了出自深深的母爱,或许也因为身为教师的母亲看到了男孩的潜力。这个男孩从小就酷爱做各种物理化学实验,时常把家里搞得硝烟弥漫,“事故”频发,母亲出于对儿子人身安全的担心而愤怒、崩溃、抓狂不已,但她在对儿子有所约束的同时,还是基本包容了这个时而“大闹天宫的孙猴子”。
长大后,他每天基本在实验室里工作18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不以为苦。他说:我每天都其乐无穷。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1000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家知道,他就是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不成魔不成活。痴迷的心态,享受的心态,苦中求乐的心态,成就了多少科技界及其他各个行业的传奇人物。
也许有人说,世界这么大,有几个比尔·盖茨和爱迪生?其实他们最初只是些普通孩子。比尔·盖茨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搞公司经营的,跟软件设计没什么关系,而比尔·盖茨很早就通过疯狂地编写软件程序,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时他才是一个高中生。而爱迪生,只不过是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叫作米兰的普通小镇里的普通男孩而已。
至少,我一点儿不觉得,咱们中国孩子不如他们有天赋,不如他们努力,或比他们更普通。这个问题,我会在“做法2:成长原动力——发掘天赋优势的四个要素”中展开去谈。
学习要不要有刻苦精神?当然要有。总之,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有困顿、烦恼和倍感压力的时候,都会碰上弯路,所以需要坚持,也需要刻苦精神。但就基本方面、主体方面而言,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及其父母们说:只要孩子能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就可以是快乐的过程。
3.享受学习是一种境界
· 案例:“我待数学如初恋”
现在的学生确实辛苦,书包沉重,课业沉重,家庭作业常常做到晚上11点以后,周末还得参加辅导班。作为家长,我当然也不赞成让学生背负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但现实无法回避,怎么办?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态度,鼓励孩子:奋斗且苦中求乐。
你让他吃苦,他肯定不干,孩子的天性就是去寻找快乐的体验。所以,那些读书好、动力十足的孩子,向来都不会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他们总能从读书当中体验到快乐,所以才愿意去学,去享受学习的乐趣。
我带的(03)12班的张亦楠同学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就读电子专业。他在班刊上写过一段文字:
现在一提到学习,很多学生马上变得愁眉苦脸,好像学习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可学习真的这么可憎吗?在我看来,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学习呢?
我们宽高教育集团下属高中联盟校有一个学生名叫张东晖,后来以68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他写过一篇心得,题目叫作“我待数学如初恋”。你看看,“初恋”都用上了,享受学习到了这个程度,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啊!他写道:
根据我的体验,数学颇具魅力,不以初恋待之,岂不可惜?
数学不像物理一样机械,也不像化学、生物一样要用繁杂的生活储备来垫起知识的高塔。她似破空而来,却又理性直白,让人敢于直视。说她美,是因为每一个数学符号都似音符一般,不善言谈却轻盈空灵,实在是初恋的不二选择。
所以学数学要有一颗洞察之心,她不需要你敷衍那些零碎而臃肿的细节,而是要像剑指眉心一样直抵对方想要的真正的定理与缘由。庆幸她是多么好的初恋,不撒娇,不孩子气,脉络清晰,就像她的灵眸……偶尔她会淘气,让你一时忘记某两种知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只要你用心去待她、爱她,当年她指引你的一招一式便又清晰可见了……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回首往事,我都必须承认,在与数学相伴的时光里,时间总是飞逝如电。只要能长期地陪伴她学习,深入地研究她,等待不会是漫长的,暗恋终会修成正果……谁言数学虐我千百遍?只要待她如初恋,你就会知道,所谓的“虐”不过是深刻而纯粹的爱恋。读懂她的心,她的美将是世间最纯粹的风景……
你看,这个同学自我总结“我待数学如初恋”。不仅是数学,每个学科都蕴含着美感和乐趣。如果你还没有感觉到自己在享受学习,说明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再说一遍,学习过程有苦的一面,有烦恼的一面,有枯燥烦琐的东西,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轻松。从根本上来说,教育也是抑制人性弱点的一面,比如懒惰,比如好逸恶劳。
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与人的惰性对抗。学习过程很费脑,时常有挫败感,同时也要付出时间与精力。但我的教学带班经历说明,遇到困难,要让孩子整理好心情,积极面对,尽可能把学习过程变为先苦后甜的快乐过程,同时促使人去思考、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我说上面这些干什么呢?其实就是希望给学生父母们一些启发,思考一下要给孩子什么样的导向。我是高中班主任,没有人比我更清楚分数的重要性。但我从不刻意追求分数,我总是想方设法让我的学生们先热爱学习,享受学习。
我们人大附中(03)12班的肖盾同学,高二时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读书,在讲到英国剑桥的学习生活时,他也使用了“享受学习”这个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
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儿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唯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
所以,我们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教育导向。关心孩子的分数有错吗?适当的关心没有错。但请不要总是把分数挂在嘴边,孩子考好了就喜笑颜开,考得不好就火冒三丈。你可以多问问孩子上课学了什么内容,课堂上有没有提出问题,他是怎么思考的;让孩子喜欢钻研,感受学习的乐趣。实际上,如果孩子勤思考、爱钻研、爱学习,他的学业会差到哪里去?
总结起来,以上我的“心态调整法”所说的认识自己、保持信心和学会享受学习,主要针对孩子的学业问题,因为学生以学业为主。其实,孩子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将来工作,都有个心态问题,都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信心,以积极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困境和工作上不可避免的挑战。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好自己,带着自信,享受这个应对挑战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