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清代宁夏地区自然灾害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1]
中国灾害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清代灾害史研究作为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在几代前辈学者的努力下,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就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缺乏,同时也很不平衡。以地域来看,对陕西、甘肃的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对新疆、宁夏、青海的研究则明显较少。特别是清代宁夏地区的灾害史研究,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仍然不够,目前尚无一部系统论述各种灾害及其社会影响、应对情况的专著。
关于灾害史的学术回顾,吴滔[2]、余新忠[3]、卜风贤[4]、朱浒[5]、邵永忠[6]、夏明方[7]等学者已经专门撰文作了梳理和评述,但对清代宁夏地区灾害史的研究情况还没有专文论述。所以,本节将对清代这一地区的灾害史研究成果做一些评述,若有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首先需要对灾害史或灾荒史的研究范围做些说明。按目前学界的基本共识,灾害史的研究,并不局限于自然灾害本身,而是涵盖了灾害的影响、防灾、备灾及救灾等思想和实践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考虑到有的方面,如清代的仓储,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相关成果也很多,以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独立专著就有不少,研究也较为成熟,没有必要再由笔者进行重复的论述。所以,本节仅将本书涉及清代宁夏地区灾害史研究的现有成果做一个整体论述。粗略分为两类:一是灾害资料汇编性质的成果;二是针对宁夏地区自然灾害本身及防灾、备灾、救灾方面的思想和措施的研究。下面就以上划分对以往相关研究加以论述。
一 灾害资料汇编
李文海曾感慨:“一旦接触到那么大量的有关灾荒的历史资料后,我们就不能不为近代中国灾荒的频繁、灾区之广大及灾情的严重所震惊。”[8]近代灾荒如此,古代亦是如此。中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我国历史时期自然灾害情况的大量记载。灾害史的研究,起步于对灾害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这是灾害史研究的基础和发端。涉及清代宁夏地区的自然灾害资料汇编成果主要有:
(一)全国性的灾害资料汇编
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9]一书首次出版于1939年,此书起于秦始皇元年,止于清宣统三年,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的分类统计专著。分天灾(水灾、旱灾、其他)和人祸(内乱、外患、其他)两部分,对我国两千余年间历史上的天灾人祸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此书涉及清代宁夏自然灾害史料较少,且多出自《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等较为常见的文献。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写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0],广泛地收集了正史、档案、别史、诗文集等文献中的地震灾害记载,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部全国性的地震资料研究成果。全书按省编排,宁夏地区资料编于甘肃省内。书中关于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的资料收录较为详细,将近80条,其他年份的则相对简略。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1]是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时间起于远古,止于1980年,分5卷。其中第三卷收录了清代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的地震史料。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地档案、历朝实录、地方志、文人文集等,所收材料一律注明了出处。其中关于清代宁夏地震灾害的记载较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写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12]一书时间起止是西汉到清末,不区分地区,按时间先后排列,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大事记,灾情较轻的灾害不予辑录,未注明出处。后半部分则是历史上较为繁盛的几个时期实行的农业政策,均注明了出处。清代资料1840年以前来自《清实录》,1840年以后来自《清史稿》。总体来说,涉及清代宁夏部分的材料较少,对清代自然灾害研究帮助有限。
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13]收集从道光二十年至民国八年(1840—1919)全国各省的灾害史料。以编年体的形式,按省编排。宁夏地区资料归于甘肃省下,每条史料之前都以简要文字加以概括。可贵之处在于使用了大量历史档案及官方文书,同时还有时人的笔记信札、地方志等资料。这正是目前资料汇编类成果所未能收录的。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14]收集了二十五史、各地通志、府县志等资料,时间截止到1911年。全书分天象、地质象、地震象、气象、水象、海洋象、植物象、动物象、人体像九大分科,制成254个年表,时间换算到年,地点具体到省。此书对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自然灾害和自然异常现象做了统计,但编者仅收录了较为重大的事件,故所参考资料虽然较为丰富,但所辑录的材料却较少。如书中关于清代宁夏的地震灾害,仅收录4次。张波、冯风等编著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15]一书分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几部分进行编排,每一部分又分不同灾种。其中清代灾害史料基本摘自于《清史稿》,涉及宁夏地区亦较简略,对清代宁夏自然灾害研究方面帮助有限。
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16]是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7]的基础上,增补1900年至1955年间的地震资料编辑而成。全书分两集,第一集为全国大地震目录,每次地震都标明了发生时间、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等,较大地震附有震中图;第二集为分省、分县地震目录。书中收录清代宁夏地震记录共5次。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18]在1960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上做了一些修改和增补,主要是丰富了前书中已有记载的史料,同时续编了1956年至1969年间的地震资料。书中收录清代宁夏地震记录共7次。遗憾的是,两书中的史料,均未注明出处。
此外,地震类的工具书还有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图集》[19];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20];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简目》[21];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22];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23]等。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24],首次尝试将历史气候史料转换为旱涝等级,并绘成分布图。书中依据史料将旱涝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即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书中所依据资料,多以方志为主,对史料丰富的档案材料利用不足。书中宁夏地区仅有银川一个站点的旱涝等级情况,从中难以看出宁夏地区历史时期整体的旱涝情况。白虎志、董安祥、郑广芬等《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740—2008)》[25]是对《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西北地区的资料进行修订和补充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并把时间跨度从1979年延至2008年。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一样,书中将西北地区各站点的旱涝等级据史料记载评定为五个等级。其中,宁夏地区除银川外,增加了盐池和固原两个站点。这样,宁夏地区南、北、中各有一个站点,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清代宁夏地区的旱涝情况。
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26]收集甲骨文字以来直到1911年三千年间的气象记录。此书以现在省份按时间编排,清代资料主要出自于《清史稿》及地方志,对于档案中的灾害史料收录很少。书中涉及清代宁夏气象灾害部分史料较少,除此之外,亦收录个别丰收年份的史料。
除了通史性质的成果,还有部分专门汇集清代自然灾害的史料汇编,这部分成果则较少,涉及宁夏地区的主要有: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整理的《清代地震档案史料》[27]辑录了档案奏折160件,时间范围包括雍正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735—1909),按时间先后,分省编排。由于清代宁夏非省一级行政区划,故相关奏折材料见于陕西和甘肃两省。其中与宁夏地区相关的地震奏折近20条,且大都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写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已经出现过,只是内容上收录更为完整。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写的《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上卷)》[28]以编年形式,整理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起居注等档案材料,绝大部分是清代的史料。同时还有部分满文奏折,编者也进行了翻译,以方便读者使用。其中收录了大量清代宁夏的地震史料。据笔者粗略统计,关于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的史料就近80条,这为清代宁夏地区地震灾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北京市地震局、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下卷)》[29]一书,材料主要出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的宫中档、上谕档等文献,绝大部分是清代的史料。据笔者粗略统计,关于清代宁夏地震史料约有16条,大都是关于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的记载。
由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学院主持编写的《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历经十余年的整理才告完成。该丛书囊括了清代黄河、长江、淮河、海河与滦河、珠江、黑龙江与松花江及辽河六大水系的洪涝档案。其中《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30]收录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从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间黄河流域大量的洪涝灾害档案材料,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书以年为单位,按照清代行政区划的州县及所在水系上下游顺序编排。书中宁夏地区的洪涝史料较为丰富,收录在黄河上游干流区部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写的《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31]一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上谕档、朱批奏折等文件中辑录了关于清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各地屯田、农作物的种植、农业自然灾害及防治等方面的史料。时间起于乾隆元年(1736),止于宣统三年(1911)。此书中涉及宁夏地区史料较少,据笔者粗略统计,有30余条。
赵连赏、翟清福著《中国历代荒政史料》[32]一书收录了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朝末年,各种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虫灾、雹灾、地震等)及救灾方面(赈济、蠲免、缓征、借贷等)的史料。书中涉及清代宁夏地区的灾害及荒政史料较为丰富,对这方面的研究帮助很大。
谭徐明主编的《清代干旱档案史料》[33],同样是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档案整理而来,收录了康熙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1689—1911)间各地官员向朝廷禀报旱情及灾后救济的奏折资料。此书按时间顺序,以年为单位,按省编排。其中,涉及宁夏地区的史料较为丰富,收录在甘肃省部分,未单独列出。
(二)地方性的灾害史料汇编
宁夏地区灾害史料汇编成果较少,主要有:江苏省地理研究所《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34]是较早对宁夏地区气候记录进行整理的著作。但全书篇幅很短,仅有40余页,收录的材料很有限。宁夏气象局主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35]是在中央气象局主持下,各省区市气象局参与编纂的各省近500年气象资料的成果,也是绘制《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资料来源。但由于编辑时间仓促,材料收集不够全面。
杨新才等编写的《宁夏水旱自然灾害史料》[36]广泛地收集了公元前780年至公元1948年间宁夏地区自然灾害的历史记载。清代部分史料收录十分丰富、翔实,来源主要是清代故宫档案,同时也收集了《清史稿》《清实录》及地方志中的材料。书中除了收录自然灾害的史料,也有部分关于各地得雨清单、收成分数等信息的材料,同时还有部分宁夏附近州县,如镇原、庄浪等地的灾害材料。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编写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37]一书是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校正而成。时间起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43—1949),是研究清代宁夏地区地震灾害最为丰富的资料汇编类著作。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宁夏卷》[38]是一部全面收录宁夏历史时期各种气象灾害的大型资料汇编类工具书。时间跨度为自有文字记载年代至公元2000年。文献来源相当广泛,除了汇编类书籍常用的如正史、实录、地方志等材料,还收录了档案、碑刻等材料,清末以后出现的报刊中的记载也有收录。以笔者使用过程中的感受,此书所录清代宁夏气象灾害史料,是各种史料汇编类著作中最为丰富的。但遗憾之处在于,书中对个别的史料做了技术性的处理,没有最大限度地保留史料原貌。如删去了多地区并列有灾时除宁夏之外的地名,一些灾害记载后有“勘不成灾”等字样,也一并删去,这些都不利于界定灾害的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同时,书中辑录的史料均未标明出处,使用时无法与原文进行校对,且多个出处的史料杂糅在一起,很难区分。
二 宁夏地区自然灾害及防灾、备灾、救灾研究
水、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白虎志等《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极端干旱事件(1470—2008)》[39]一书是对西北地区近500年来干旱事件的总结。其中,发生在清代宁夏的极端干旱事件有:1876—1878年,为200年一遇;1711—1714年、1719—1722年、1762—1765年及1899—1901年,为50年一遇;1700—1701年和1758—1759年,为10年一遇。书中对这几次极端干旱事件都列举了相应的史料,将各次灾害的波及范围、程度进行了梳理。李艳芳、赵景波《清代宁夏吴忠一带洪涝灾害研究》[40]统计该地区清代共发生洪涝灾害92次,平均2.91年发生一次。而从时间分布方面来看,清晚期洪涝灾害的发生较之清早期、中期更为频繁。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卫、灵武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另外还对清代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划分了等级序列,认为这一时期洪涝灾害以中度涝灾为主。张允、赵景波《1644—1911宁夏西海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41]在对清代西海固地区干旱记录统计的基础上,认为这一地区清代干旱灾害为82次,平均3.27年发生一次,并将干旱灾害划分了四个等级序列,统计结果是该地区干旱灾害以中度干旱为主,轻度干旱次之。此外,还对影响干旱灾害的因素做了探讨。魏光《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甘肃地区的旱灾与社会应对研究》[42]在对这一时期干旱灾害史料的统计基础上,探讨了这一地区干旱灾害发生的规律、影响及社会应对。文中还对旱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抗旱的因素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
吴滔《明清雹灾概述》[43]较早对明清时期的冰雹灾害做了概括式的研究,就这一时期冰雹灾害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等时间分布和各省间的空间分布方面做了一定探讨。但由于清代宁夏非省一级行政区划,故将宁夏包括在甘肃省内做了统计分析,从中难以看出清代宁夏冰雹灾害的情况。倪玉平《清代冰雹灾害统计的初步分析》[44]一文对整个清代冰雹灾害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从时间和空间分布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涉及宁夏地区的内容则较为简略。
马晓华《宁夏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气象灾害研究》[45]一文从气象学、地理学的角度对清代以来西海固地区的干旱、洪涝和霜雪灾害的灾害等级、时空变化及周期规律等做了研究。但本文侧重于自然科学性质的研究,对自然灾害史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依据《西北灾荒史》《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有限的几部资料汇编成果。所以,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灾害灾次的统计、灾情的分析方面显得略有欠缺。
关于清代宁夏地区的地震灾害,学术界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龚柳辉《1739年平罗地震之研究》[46]和马建民《乾隆三年(1739)宁夏震灾与救济研究》[47]是目前对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研究比较全面的成果。前文探讨了此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还对灾后政府及民间的救灾情况作了分析。后文则围绕地震灾区的破坏程度、灾后赈济、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等方面做了研究。
万自成《1739年平罗大地震》[48]、陈明猷《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49]是较早研究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的文章,对宁夏此次地震人员伤亡情况、地震造成的破坏等情况做了研究介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史料》[50],是馆员刘源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90余件史料中,辑出10件编辑而成,为之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刘源《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51]一文,利用了丰富的档案材料,对乾隆三年宁夏地震从灾情、报灾、救灾、灾后重建等几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赵令志《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52],从灾情、赈济、灾后重建及奖惩四个方面,对此次灾害做了系统的论述,认为清政府此次救灾较为得力,是值得肯定的。梁金仓《银川平罗特大地震灾害赈济启示》[53],主要从灾害发生时的状况、灾害的救灾各项措施及成功减灾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认为,此次救灾工作中的措施周全、有效,使得灾后重建工作进行顺利。白铭学、焦德成《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灾害的历史辨析》[54]在运用多种史料对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此地震的极震区应在新渠县城一带。作者在参考相关资料之后,对宁夏境内的地震等震线作了修正,同时还对这次地震的震中、震级、地震类型等问题做了讨论。
王曙明《试论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实施》[55],是较早以此次地震为个案,探究清政府荒政的成果。该文以灾害发生时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救灾态度及言行为切入点,分析乾隆朝荒政的特点。作者认为乾隆朝荒政有组织、有成效,集历代成果之大成,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此外,王永超《乾隆三年大地震救济刍议》[56]、马建民《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后城镇重建与阿炳安侵冒案述略》[57]、马建民、陆宁《档案文献所见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灾赈中杨大凯怠忽案述略》[58]、徐爱信、李学勤等《乾隆三年宁夏地震与政府救灾》[59]、王玉琴《比较视角下的宁夏历史上两次特大地震》[60]、徐爱信、李学勤等《1739年宁夏大地震后的灾区重建》[61]等文也对此次灾害的灾情、赈济、灾后重建等方面做了研究。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62]对宁夏地区地震灾害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书中指出清代宁夏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共计7次。由于此书是偏重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地震构造、地质特征等的研究,所以对地震史料的关注较少,也较少涉及震后救灾等情况的研究。
袁林《西北灾荒史》[63]分上、下两编,是一部中国灾荒历史的区域性研究著作。上编对西北地区干旱、洪涝、冰雹、地震等各种灾害的特征及减灾防灾对策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下编以西北灾荒志的形式,将收集、整理的各种史料按时间、分地区、分灾害进行了统计。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以个人之力实难做到“竭泽而渔”,故此书所录的灾荒史料仍有一些疏漏之处,如关于清代宁夏地震资料方面,一些较为重要的档案材料没有收录。但此书仍是西北地区灾荒史研究极具分量的著作。
袁祖亮、朱凤祥《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64]一书,主要对清代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做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另外,对清政府的荒政措施及自然灾害与清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也做了一定探讨。然而,作者在书中认为:“《清史稿》对清代灾害资料的收录最为系统和全面,记载最为翔实,故取之以为此表。”[65]故此书对清代各种自然灾害的统计基本上是基于《清史稿》中的记载,笔者认为这恐怕是不妥当的。另外,统计的数据和以此为基础的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也难以让人信服。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66]对宁夏地区各历史时期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开发状况做了系统研究。同时对历史时期宁夏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做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宁夏农牧业发展等因素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灾害社会应对方面,邓云特《中国救荒史》[67]一书被誉为灾害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此书在对历代灾荒史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灾荒的原因和影响。另外,还对历代救荒思想及历代荒政措施做了开拓性的研究。书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直到现在仍被研究者频繁地引证。遗憾的是,书中很多内容都在出版的时候略去了,如历代灾荒的附表等,殊为可惜。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68]一书,对清代救荒的基本程序及清代荒政与吏治和财政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书末另附清代全国主要省区灾况、灾蠲、灾赈三个年表以供参考。可以说,此书是清代荒政研究必须要参考的一本著作。但此书研究范围仅限于清前期,即顺治元年至道光十九年(1644—1839)。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69]一书,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后出版成书。书中对乾隆时期的水、旱、雹、地震等多种灾害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对乾隆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及人为诱发因素做了探讨,还对这一时期的荒政措施做了详尽的讨论。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70]着重对历代救荒体制的救灾主体、防灾减灾措施及救灾措施三个方面做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张涛、项永琴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71]将中国古代的救灾思想划分为六个时期,对各时期我国传统救灾思想进行了广泛考察和系统梳理。
赵晓华《救灾法律与清代社会》[72]、杨明《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研究》[73]则从法律制度方面对清代救灾问题做了研究。前书对清代救灾立法的内容及特点、清代救灾行政体系及其运作、管理制度等做了研究。后书从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的历史渊源、法律对清代救荒程序的规范、清代救荒中的吏治等方面出发,系统考察了清代救荒的立法保障情况。
王玉琴《明清宁夏荒政评述》[74]在对明清宁夏救荒措施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明清荒政的特点。认为明清统治者重视救灾、地方官员在救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未建立救灾的长效机制,救灾治标不治本。
此外,李向军《清代前期荒政评价》[75]、张建民《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减灾救荒思想述论》[76]从减灾防灾、备荒、救荒三个层次对我国传统荒政思想做了研究。张祥稳《嘉庆朝西北地区建立和健全灾赈积弊防杜机制案例研究——以嘉庆十五年甘肃灾赈为例》[77]也从不同角度对清代的荒政做了探讨。
彭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自然灾荒研究》[78]一文主要探讨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传统农业经济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所选范围和时间跨度较大,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一些问题的探讨难以深入。王仲宪《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及防灾救灾研究》[79]一文以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清代这一地区的自然灾害就防灾救灾情况进行了研究。文中涉及宁夏固原、隆德等地区的自然灾害史料的收集和分析。
综上,学术界有关清代宁夏自然灾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成果可以概括为:
第一,对清代宁夏自然灾害史料的整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尤其是干旱、水涝、地震三种灾害的史料。这些资料汇编成果大都是依据正史、地方志、清代档案等文献资料。
第二,对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此次地震是清代宁夏地震最强烈的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地震灾害之一,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献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此次灾害灾情、救灾等记载,方便了学术界对此次灾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此次灾害的灾情、致灾原因、救灾措施、灾后重建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研究。
虽然学术界在以上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就研究区域而言,由于清代宁夏初属陕西,后分属甘肃,并非省一级行政区划,所以无论是资料汇编、专著还是期刊论文,大都只是部分涉及宁夏,少有以宁夏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成果。
第二,就成果性质而言,专著类成果多以灾害史料汇编为主,具体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析及这一地区的防灾救灾情况研究较少。
第三,就灾害研究种类而言,对清代宁夏地区的灾害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资料汇编及期刊论文等成果的研究多以干旱、水涝和地震三种灾害为主,其中地震灾害的研究又集中于对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的研究。而对其他自然灾害的研究,如冰雹、霜冻、虫、疫等,几乎没有涉及。
从研究主体来看,目前多为自然科学工作者,诚然,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自具其学科优势,如一些分析软件的应用方面。但一个很大的局限是对史料文献利用不足,导致在统计数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清代宁夏自然灾害研究要想继续深入发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以整个清代宁夏地区为研究视野,作专门的研究,但不能与整个清代全国的大背景相脱离。
其次,在关注某一时期、某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同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灾害的发生情况,探究其在整个清代发生情况的变化规律。
最后,在坚持历史学本位学科的基础上,要积极地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灾害史的研究与气候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只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灾害史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