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灾害统计、等级划分问题

一 相关文献梳理

清代宁夏地区自然灾害的研究,首要问题是全面梳理相关的文献记载。一般而言,国都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文献中留下的灾害史料丰富,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则较少。[90]宁夏地区自然属于后者。文献中关于清代宁夏自然灾害的记载,主要见于以下几处:

(一)档案史料

“清朝在统治全国期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归宿所形成的官方文书,保存于皇宫、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就成为清代档案。”[91]就目前宁夏地区清代档案的留存情况来说,主要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档案,多为宁夏地方官员上报中央政府灾情及救灾赈济情况的奏折,所以最为翔实,其价值不言自明。但查阅不便,凭个人之力短期内难以遍阅。赖学术界有关单位和部门几十年来陆续整理出版了一大批档案资料[92],为相关的研究带来便利。一部分是以专题的形式将相关档案汇编,其中与本书研究密切相关的一些列表如下(见表0-2)。

表0-2 清代档案部分出版物

另外就是以非专题的形式如历朝起居注、上谕档、汉文、满文奏折汇编,台北故宫博物院整理出版的《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等,这部分成果所收甚广,但以个人的学力恐难短时间内充分利用。

(二)编年体、纪传体清代通史史料

《清实录》修纂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内阁的档案、各部院衙门的则例和档案,所以其记载最为全面和系统。《清高宗实录·凡例》中列举了实录记载的范围,其中有“蠲除赋役”“恩诏蠲免”“特旨免征”“发粟赈荒”等项,这都与自然灾害研究息息相关。但修纂过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整合概括,所以常记载为多地多灾并列,难以辨明具体哪一地发生哪种灾害。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一月辛酉,“赈恤甘肃伏羌、会宁、通渭、岷州、平凉、崇信、灵台、隆德、镇原、固原、盐茶厅、礼县、徽县、平番、庄浪、陇西、漳县、静宁、正宁、东安、中卫二十一厅、州、县、卫本年水、旱、雹、霜等灾贫民,并蠲缓额赋”[93]。《清史稿》中主要是《本纪》《五行志》和《食货志》部分涉及宁夏地区灾害的记载,相对于宁夏地区而言,记载较少且大都比较笼统和简略,且部分史实与《清实录》的记载有异。另外,蒋良骐所著《六朝东华录》及王先谦《东华续录》中,也有部分《清实录》未载的内容,可以做参考补充。

(三)地方志

正如冯尔康所说:“清代堪称地方志的大发展时期,古代史上的全盛时代。”[94]方志中一般设“灾异”“蠲免”部分。就宁夏地区而言,明代,宁夏地区就先后修纂了(正统)《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几部重要的方志。清代是地方志修纂繁盛的时代,但宁夏地区地方志修纂数量也比较有限。清至民国所修的各种宁夏地方志,据胡玉冰研究,传世的约有35种。[95]因清代宁夏先属陕西后属甘肃,故在两省的通志中也有涉及宁夏地区的记载,整理列表如下(见表0-3)。

表0-3 清至民国所修宁夏地方志

续表

从表0-3中不难看出,虽然个别州县一级的方志在清代有几次重修,但宁夏府一级的方志,仅在乾隆时期修过一部,此后百余年间,再无重修。实在是难以同其他地区(如前后重修过7次的《苏州府志》)相比较。其他如部分曾任职宁夏的官员文集及其他笔记史料、晚清报纸等,更为繁杂,难以遍阅。笔者查阅了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内阁题本、数字化专题档案:清代灾赈史料汇编及陆续整理出版的相关档案文献,《清实录》、清至民国的宁夏地方志、部分文人文集等文献,并结合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对清代宁夏地区诸种灾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制为清代宁夏地区诸种自然灾害史料年表,附于书后。

二 灾害统计、等级划分问题

灾害史研究,在充分收集史料的基础上,还需要运用合理得当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主要是灾害统计和划分等级问题。

对于灾害次数的统计,当首推邓云特的代表作《中国救荒史》一书。他认为,对灾害史料“加以较系统的整理和统计,是了解我国历代灾荒真相的必要前提”[96]。此书对于灾害的统计,采用的是年次法,其统计原则是:“凡见于记载的各种灾害,不论其灾情的轻重及灾区的广狭,也不论其是否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只要是在一年中所发生的,都作为一次计算。”[97]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在于统计方便,因为确定一年是否有灾发生是比较容易的。但亦有明显的弊病和局限,就是统计的结果少于灾害的实际发生次数。如一年中有可能同时发生春旱和秋旱,这明显是两次灾害,但书中仅记为一次。

对灾害等级的划分方法,已有学者撰文专门论之,亦有在研究某区域灾害史的过程中兼而论之,不一而足。这里仅是为了作适当的说明,故不一一列举。

对灾害等级的划分方法,卜风贤曾经做了概括,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受灾区域范围大小为标准。[98]其优势在于可以量化,就是通过公式计算出灾害系数,再将不同的灾害系数划分为几个等级;其劣势在于,以这样的标准划分,不可避免地就将区域大小不同的州、县作了等同的考虑,如A县辖区相当于B县的两倍,但在公式中确实同样记为“1”,也就是说这种统计方法本身在统计过程中就是有悖于自身的统计原则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样的统计方法也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从清代宁夏地区来看,州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主要是宁夏、宁朔、平罗、中卫四县和灵、固原二州,数目很有限,在公式中很难计算出差异,同时南部固原州的面积远大于北部各州县。更重要的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受灾范围大,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未必非常严重。这二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是以灾害造成的实际损失为标准,就是以灾害造成的实际损失来衡量受灾程度。从逻辑上和观念上这都是正确的,符合自然灾害所具备的社会属性。其实对于自然界来说,并无灾害一说,无论是长时间的降水稀少,还是降水充沛抑或是剧烈的地壳运动,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之所以称这类自然现象为自然灾害,是因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如一次高强度的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其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而发生在经济欠发达、人口较少的地区,其影响则明显降低,若是发生在深海,那几乎就不称为灾了。但这种划分方法困难之处就在于受主观影响严重,尤其是在面对语焉不详的灾害史料记录时,“甚众”“众多”“难以数计”等字眼,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和区分,故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

依笔者感受,灾害史料的量化和分级尴尬之处在于,学者们面对着古代模糊、不连续、难以界定的灾害史料,却要以近现代的统计思路对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总体来看,关于灾害史料的量化和分级,学术界前辈学者进行了很多探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看法。但以笔者所见,并没有一种合理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可以拿来奉为圭臬,还是要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作综合考虑。


[1] 拙作《20世纪以来清代宁夏地区自然灾害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对这一问题作了总结,本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补充。

[2] 吴滔:《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3] 余新忠:《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9期。

[4] 卜风贤:《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卜风贤:《历史灾害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6期。

[5] 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6] 邵永忠:《二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3期。

[7] 夏明方:《大数据与生态史:中国灾害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清史研究》2015年第2期。

[8] 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9] 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0]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1] 谢毓寿、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13] 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4] 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 张波、冯风等:《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16] 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17]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8]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

[19] 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图集》,地震出版社1979年版。

[20]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21] 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简目》,地震出版社1977年版。

[22] 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3]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地震出版社1995年版。

[24]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版。

[25] 白虎志、董安祥、郑广芬等:《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740—2008)》,气象出版社2010年版。

[26] 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7]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28] 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上卷)》,地震出版社2005年版。

[29] 北京市地震局、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下卷)》,地震出版社2007年版。

[30]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学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3年版。

[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2] 赵连赏、翟清福:《中国历代荒政史料》,京华出版社2010年版。

[33] 谭徐明:《清代干旱档案史料》,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34] 江苏省地理研究所:《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江苏省地理研究所,1976年。

[35] 宁夏气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宁夏气象局,1987年。

[36] 杨新才等:《宁夏水旱自然灾害史料》,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总站,1987年。

[37]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

[38]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宁夏卷》,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

[39] 白虎志等:《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极端干旱事件(1470—2008)》,气象出版社2009年版。

[40] 李艳芳、赵景波:《清代宁夏吴忠一带洪涝灾害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4期。

[41] 张允、赵景波:《1644—1911宁夏西海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42] 魏光:《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甘肃地区的旱灾与社会应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3] 吴滔:《明清雹灾概述》,《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44] 倪玉平:《清代冰雹灾害统计的初步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45] 马晓华:《宁夏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气象灾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6] 龚柳辉:《1739年平罗地震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方民族大学,2014年。

[47] 马建民:《乾隆三年(1739)宁夏震灾与救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2015年。

[48] 万自成:《1739年平罗大地震》,《地震观测与预报》1982年第1期。

[49] 陈明猷:《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

[5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史料》,《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51] 刘源:《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历史档案》2002年第2期。

[52] 赵令志:《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3] 梁金仓:《银川平罗特大地震灾害赈济启示》,《防灾博览》2004年第2期。

[54] 白铭学、焦德成:《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灾害的历史辨析》,《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第2期。

[55] 王曙明:《试论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实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6] 王永超:《乾隆三年大地震救济刍议》,《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7] 马建民:《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后城镇重建与阿炳安侵冒案述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8] 马建民、陆宁:《档案文献所见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灾赈中杨大凯怠忽案述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

[59] 徐爱信、李学勤等:《乾隆三年宁夏地震与政府救灾》,《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60] 王玉琴:《比较视角下的宁夏历史上两次特大地震》,《西夏研究》2015年第4期。

[61] 徐爱信、李学勤等:《1739年宁夏大地震后的灾区重建》,《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62] 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地震出版社2007年版。

[63] 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 袁祖亮、朱凤祥:《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 袁祖亮、朱凤祥:《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

[66]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67]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68]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69]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版。

[70]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1] 张涛、项永琴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2] 赵晓华:《救灾法律与清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3] 杨明:《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4] 王玉琴:《明清宁夏荒政评述》,《宁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75] 李向军:《清代前期荒政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76] 张建民:《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减灾救荒思想述论》,《江汉论坛》1994年第8期。

[77] 张祥稳:《嘉庆朝西北地区建立和健全灾赈积弊防杜机制案例研究——以嘉庆十五年甘肃灾赈为例》,《中国农史》2014年第2期。

[78] 彭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自然灾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9] 王仲宪:《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及防灾救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0] (清)张金城修,胡玉冰、韩超校注:(乾隆)《宁夏府志》卷2《地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页。

[81] 关于宁夏地区的行政沿革,详细情况可参考,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鲁人勇等:《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卫东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等。

[82] 《清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丁酉,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396页;《清史稿》卷64《地理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09页,此依实录。

[83] 《清世宗实录》卷44,雍正四年五月乙未,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645页。

[84] 《清世宗实录》卷75,雍正六年十一月壬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1116页。

[85] 《清高宗实录》卷88,乾隆四年三月壬子,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10册,第365页。

[86] 《清世宗实录》卷91,雍正八年二月乙卯,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8册,第223页。

[87] 《清穆宗实录》卷335,同治十一年六月丁巳,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清实录》第51册,第422页。

[88] 《清穆宗实录》卷304,同治十年二月壬戌,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清实录》第51册,第31页。

[89] 《清穆宗实录》卷372,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丑,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清实录》第51册,第926页。

[90]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91]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故宫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页。

[92] 《明清档案出版物总目》,http://www.lsdag.com/nets/lsdag/page/article/Article_896_1.shtml?hv=。

[93] 《清高宗实录》卷873,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辛酉,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清实录》第19册,第707页。

[94]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故宫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页。

[95] 胡玉冰:《宁夏地方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96]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页。

[97]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9页。

[98]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