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论 从对命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新理解说起
构成我们思考出发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国内外学者一百多年的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得到深度耕犁,并且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回到马克思”“为马克思辩护”“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以马解马”“重读马克思”等学术号角更是使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又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那么,在哲学被抛掷于浮夸的现实世界的今天,我们怎样实现在文本解读上重新反思哲学的使命,确立哲学研究的根基?这落实到马克思哲学上就是反思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担当,反思马克思对哲学本质使命的追问。关怀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怀人类的精神困境,关怀人类的价值选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构具有时代性的、根本性的价值理念,这是马克思追问哲学的本质使命所在,是他进行哲学研究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本质上,这就是马克思进行哲学研究所形成的哲学观,因为可以说哲学观就是哲学家对哲学本质使命的追问,是哲学家对哲学研究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的认定。
本书的写作和建构试图走一条还原的道路,回到马克思的哲学本身中来反观他自己的哲学观。如果说“还原”是胡塞尔的“私有财产”,并且是在把自然观念的总命题进行悬搁从而落到体验和意识的第一领域上的意义上来称谓“还原”,那本书更愿意把这种还原称为反还原,因为本书要求直接面向马克思的文本,面向马克思文本创作时的时代背景,面向马克思哲学话语形成时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问题。
在此,我们将从对命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重新理解说起。
1842年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自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式哲学起直至今天“回到马克思”的原像呼吁,学界对这个命题的处理,更多的只是无休止地加以引用,并没有就命题本身或命题所表达出的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和要求击起多大的波澜,至多也仅就命题中的哲学与时代进行重复的论证,哪怕早在具有“巨大历史感”的黑格尔那里就已明确解决了两者的关系。因此,由于没有就命题本身和命题所反映出的关于马克思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与要求进行深入的考察,就无情地把该命题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和他自己的哲学观分离开,只是简单地加以引用,因而也就未能揭示出这个命题的真实含义。
在此,我们把这个命题放置到马克思自己的整个哲学观中,还原命题提出的缘由和动机,试图通过揭示该命题的核心要义以及马克思对该命题在其开辟的哲学道路中所进行的科学阐释,指出这个命题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即把“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彰显了马克思对哲学精髓的把握,即捕捉时代的迫切问题,为人类的解放“盗取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