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命题的核心价值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科学展现
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马克思自己开辟的哲学道路,就是他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要求。从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命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体现了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和要求。因此,可以说,该命题是马克思哲学观的体现,马克思的哲学观是该命题的科学展开。通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重新理解不难发现,这种展开主要表现为在马克思的哲学观中,他明确哲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
为了捕捉时代迫切的问题,解放人类,“德国的批判”提出了“震撼世界”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们真正的枷锁是那些如观念、思想等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因而,他们认为,要解除这些束缚和限制,只需同意识的那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也就是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有的意识。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尽管他们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但却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以为自己反对“词句”的批判活动是最有效的解放手段,但却忘了自己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而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马克思认为,“德国的批判”的这种手段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只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作一些说明,而且还是片面的说明,而他们所宣称的要实现的人的解放并没有前进一步。本质上,“德国的批判”的根本缺陷在于他们没有想到要向自己提出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没有把自己的批判活动与现实的自身物质环境相结合。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正如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一样,“‘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0]。由此,马克思指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事物的现状。这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观的定位和要求,马克思把其称为新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从“改变世界”出发对哲学的重新理解。这种新唯物主义站在现实生活面前,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是社会历史的,它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新唯物主义首先与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完全相反,它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是以从事现实的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同时,在新唯物主义那里,原始的历史关系,或者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生活资料的生产、新需求的产生、社会关系的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等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不是抽象精神的外化,不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可见,新唯物主义不是“独立的哲学”,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其次,新唯物主义超越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特征,也是其创立和生长的基地。但与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从主体出发,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它的变革在于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言明这种实践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检验思维的真理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1]。而且还在于“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可见,革命性、实践批判性、社会历史性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关键。
再次,新唯物主义变革哲学的使命,即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哲学从最初寻找始基开始,直到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依据来构建体系,都没有离开解释世界的领域,都只是在争论世界的本源,争论认识世界的方式,争论世界存在的合理性,因而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改变世界。但问题恰恰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说,马克思的任务就在于推翻现存的一切,解放人类。
可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批判性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它与命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相对应的,是该命题的科学展开。因为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自己对“真正哲学”的理解和要求,都表明了马克思自己对哲学精髓的把握,即真正的哲学“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与时代现实相结合,解答时代的迫切问题,为人类解放“盗取天火”。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2]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7]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