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 激发创作活力,唱响时代强音——第八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综述
文艺照见时代,精品滋养心灵。浸润着八桂大地的文学之风,广西网络文学大赛又走过了一个春秋。2022年,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第八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简称大赛)以虚拟演播厅直播启动仪式拉开新一届赛事的序幕。这届大赛旨在引导广大参赛作者擘画新时代宏伟蓝图,捕捉人民群众奋勇拼搏、立志高远的不凡事迹,参与书写富于网络特色、现实特征的新篇章,收获了一批有广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同时,大赛积极寻求作品的创造性转化,着力推动赛事的影响力扩张,持续探索文学产品的数字化之路,联合多方力量唱响网络文学主旋律之歌,为丰富精神产品、繁荣网络空间作出了积极贡献。
培根:聚力创作蕴意深刻、精神丰富的优秀作品
作品是赛事的根本,本固则枝荣。广西网络文学大赛以时代风向为标,拟定参赛主题引导创作方向,拉动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同时严格评选,对参赛作品从内容主题、文学价值、线索脉络、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强化作品质量,推动精品创作;优化赛制,注重结合网络热点,创新征稿类型,寻找合适的网络形式,推出具备现实性和网络性的作品。
大赛征集到参赛稿件共5101部(篇),其中小说类954部、散文类3763篇、剧本类384部。这些作品立足新时代伟业、歌颂美好生活,写作手法及角度均有所创新。小说《未来之城》《爱修斯里弗的小人》《无尽夏》想象奇特,故事新奇,奇幻与现实结合得十分巧妙;《锦绣之缘》传承传统文化,诠释文化内涵;散文《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穿鞋子的面笸箩》《冬瓜》借物喻人,刻画了劳动人民的坚韧形象;剧本《陌生人》《另一把羊角匕首》聚焦热点,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说书人》《药王残卷》构思独特,讲述扣人心弦的江湖故事,市场价值突出。这些作品关注小我、关注社会,风格多样,汇入网络文学的河流中,使网络空间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
琢玉:蓄力光大文学价值、创造性转化网文资源
佳作的传播和流转亟须不同形式的精心打磨,犹玉在璞,雕琢成器。近年来大赛着力转化文学资源,在作品改编的各个环节上锤炼作品的品质,释放网络文学的潜力,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大赛期间,大赛组委会重视作品的转化潜力,深入挖掘具有影视改编、有声改编价值的作品,如长篇小说《灯缘》展现传统技艺,彩灯艺术巧夺天工;剧本《山里红》为乡村教育举旗,人物形象鲜明。丰富的内容素材既能满足不同人群和市场的需求,又能与影视产业的类型化相互协同,适合影像呈现。
同时,大赛组委会积极与传媒公司、影视公司交流,陆续推介了上百部具有广西特色、贴近时事热点、引领时代发展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作品,并与相关机构与单位展开对话,探索IP合作运营之道,蓄力发挥视听艺术魅力,放大原著亮点。
蝶变:开辟大赛宣传新阵地,擦亮广西网络文学新名片
大赛走过八年,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蓄力扩大影响,推动广西网络文学发展蝶变。2022年,大赛通过AI技术打造全新数字化直播场景——专属虚拟演播厅,启用AI女主播主持启动仪式,助力大赛升级沉浸式直播体验,为网络文学大赛注入数字化创新力。随着大赛的启动,区内68家媒体平台相继报道,广泛发布大赛相关资讯,其中各市、县融媒体报道数量突破历届,触达广度及深度为历届之首。
此外,大赛首次尝试在微信朋友圈广告位进行征稿宣传,总曝光量超50万次。从广告投放期间的来稿情况看,区外的新人作者有明显增加,麦林文学网单日访问量一度超越启动仪式当日达到峰值。同时,线下宣传同步发力,组织作家代表、广西网络文学高校联盟的成员和文学爱好者参加大赛专题座谈会、沙龙、采风等活动;充分调动区内外资源力量,更精准地将大赛信息辐射到区内外作协及高校,吸引了区内外众多专业的青年写作者的关注和参与,为大赛人才宝库输入新鲜血液,为广西网络文学发展增光添彩。
2023年,广西网络文学大赛将在继续探索创造性转化的道路上持续前行,继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者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倾情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创作出更多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