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建立机制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抓好任务落实。健康城市建设的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部门协同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宣传动员机制等。
一、组织领导机制
健康城市建设必须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制,可以依托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等综合的领导协调机制,如无,可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政府发展改革委、工信局、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建设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体育局、医保局等共同参与,可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领导协调机制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建设健康城市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颁布重大政策,并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完善健康城市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支持性政策;建立各级各部门全面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健全信息沟通和会商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牵头部门具体承担健康城市建设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履行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职责,承办健康城市建设的各项计划、决议、决定等事项的督办工作,督促各项工作落实,起草文件,印发简报,承办会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二、部门协同机制
将部门协作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长期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各司其职,依法履职,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作任务的完成。要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机制,由牵头部门向各部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部门应及时沟通相关工作情况,实现信息互通互享;针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共同研究,达成共识,强力推进。要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机制,在工作中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时,由牵头部门统筹,会同各责任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协商,研究解决措施,确保工作任务顺利推进,并及时总结经验。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由牵头部门对涉及多部门的重大事项进行跟踪问效、督查督办,必要时予以问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协同联动机制高效运行。
三、政策保障机制
健康的影响因素极其广泛,政府及各个部门的政策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健康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方针,明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健康责任,通过积极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更加系统地应对和解决健康问题。
要发挥政府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要建立健康城市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责和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分析相关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梳理现有资源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并出台相关健康公共政策。针对当地突出的健康问题,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出台相互衔接、有效配合的政策措施,开展跨部门行动。
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将健康融入各部门日常决策和管理中。2021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爱卫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在浙江省和全国31个地市启动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鼓励非试点地区参照国家试点要求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各城市可参照《关于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全爱卫办函〔2021〕8号)、《健康影响评价实施操作手册(2021版)》等相关要求积极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
四、公众参与机制
健康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切实做到“动员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需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一是要强化公众的主人翁意识。要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的教育,推进公众健康城市建设参与度的提高,不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让公众有能力参与到健康城市建设活动中来。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众参与方式。要探索建立民意汇集工作机制,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公众参与规范有序。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社会公众知晓的途径,公布健康城市建设相关材料,明确提出意见的方式和期限。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因情况紧急等原因需要缩短期限的,公开征求意见时应当予以说明。三是要完善公众参与渠道。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新模式,积极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等互动功能,做好民意征集、网民留言办理等工作,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估和监督工作。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公众参与新平台,加强政府热线、广播电视问政、领导信箱等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对健康城市相关政策制定、管理、服务的响应速度,增进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的认同和支持。
五、宣传动员机制
加强健康城市理念宣传,加强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普遍认知和行动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加强宣传工作组织领导。牵头部门要制订健康城市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统一负责健康城市宣传及业务培训等工作。各部门、各(区)街道应明确专人负责,统一传达宣传理念、宣传指令,确保宣传工作高效运转。二是要突出宣传阵地作用发挥。为营造宣传氛围,牵头部门要整合各类资源,在全市开展健康城市宣传。充分利用公众平台,在报纸设置“健康城市建设”等专栏,精心组织稿件进行宣传;整合小区宣传资源,组织在小区内张贴宣传海报,动员小区内、沿街商铺LED屏滚动播放宣传内容;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进家入户发放宣传单;组织在辖区沿街墙体和工地围挡上制作公益广告。三是要着力打造宣传工作亮点。在沿用传统宣传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宣传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塑造一支优质宣传团队,创作一批接地气、喜闻乐见的宣传作品,发布健康城市建设应知应会等内容。四是加强督导,提高宣传新实效。宣传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要让公众有感而不反感。要定期下沉到各街道、各社区进行督导,对宣传措施效果不明显、宣传形式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及时变更宣传策略。
(李岳峰 卢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