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制定规划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全爱卫发〔2016〕5号)、《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以及当地主要卫生健康规划的精神,结合当地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布情况,制定适合本城市的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分年度制订,可三年、可五年,以三年居多,同时纳入本市五年规划。
一、制定主体
本市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必须由同级人民政府明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由本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二、需求评估
(一)需求评估的意义
需求评估是建立城市健康档案,发现城市健康问题,指导健康城市建设规划和确定健康优先干预项目的重要依据。通过需求评估对本地的主要健康问题、居民的健康需求,以及相关资源如政策、环境、服务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确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阶段性目标,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组织和资源,使制定的健康城市建设规划符合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人文特点,并力求有所创新。
(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开展健康城市建设需求评估时,要制订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和任务分工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委托相关专业机构、高校等开展健康城市建设需求评估,并为评估工作提供协调、指导和保障,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健康城市建设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基本情况、人群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卫生健康政策和服务现状、相关工作体系和专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情况、卫生健康相关投入及设施设备配置情况、人群健康需求等。
需求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常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小组访谈和个体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最终做出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需求评估需要从健康城市建设的环境、社会、服务、文化等诸多方面收集相关数据资料,需要相关部门协助才能完成。一般来说,文献研究主要用于收集城市基本情况、人群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和现有政策、服务、队伍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用于针对一些重点问题收集信息,了解相关部门及公众的需求和意见等,以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
有了包括城市概况、城市健康状况分析、居民关注健康问题、现有资源分析等完整的城市健康需求报告后,同级卫生健康部门或健康办、爱卫办应当根据报告清单,确定本地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中健康促进优先问题及解决影响健康问题的预期目标和策略,如确定总目标、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目标人群和领域,并找出影响关键因素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措施。最后制订区域健康城市建设中长期行动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具体实践中,要以解决居民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严重程度、与之对应措施的开展情况、存在的短板和发展的机遇等,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三、设定目标
1.总目标和分目标
在设定总目标和分目标时,要遵循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坚持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要兼顾健康城市建设的各个发展领域。在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上,既要体现与国家规划纲要主要目标衔接,又要与当地的主要发展战略相衔接。如,××省提出到2030年城市可在率先完成国家“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位居高收入国家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与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促进型社会”。
分目标是总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一般是为了达成总目标,有哪些工作目标必须实现。通常情况下,围绕总目标可设置若干个分目标。
2.发展指标
设置发展指标,就是选择若干重点指标,给出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目标水平,从而能够量化总目标和分目标,同时也有助于考核评价规划的落实情况。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可参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家规划的核心发展指标,同时根据本市工作实际,按照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指标数据可获得、结果可衡量的要求,增加相应的个性化指标,指标目标值的设置要以当前发展现状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发挥指标的指挥棒作用。
四、建设任务
可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领域,结合当地健康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分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合理设置规划的建设任务。建设任务一般可包括普及健康文化、优化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构建健康社会、提升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按照好操作、能落地、可衡量的要求逐一细化,如:普及健康文化可包含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实施控烟限酒行动、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优化健康环境可包含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实施绿色环境打造行动、实施饮用水达标提质行动等;培育健康人群可包含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等;构建健康社会可包含实施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实施农产品绿色安全行动、实施药品质量安全行动、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健康保障惠民行动等;提升健康服务可包含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实施中医药促进健康服务行动、实施智慧健康管理行动、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等;发展健康产业可包含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等。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要明确各行动的实施依据、重点举措、工作载体和行动目标等。城市层面设置行动时,除了落实国家规划中涉及的内容以外,常常需要设置本地特有的行动,体现对重点问题的考虑和突出地方创新。一些地方还专门设置健康细胞建设行动、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行动等,提升政府和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水平。
五、确定优先领域
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我国上海召开,大会产出文件之一是《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共识提出了健康城市的10项优先行动领域:①保障居民在教育、住房、就业、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②采取措施消除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应对环境变化,建设绿色城市和企业,保证清洁的能源和空气;③投资于我们的儿童,优先考虑儿童早期发展,并确保在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城市政策和项目覆盖每个孩子;④确保妇女和女童的环境安全,尤其是保护她们免受骚扰和性别暴力;⑤提高城市贫困人口、贫民窟及非正式住房居民、移民和难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并确保他们获得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医疗保健;⑥消除各种歧视,例如对残疾人、艾滋病感染者、老年人等的歧视;⑦消除城市中的传染性疾病,确保免疫接种、清洁水、卫生设施、废物管理和病媒控制等服务;⑧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建设适宜步行、运动的绿色社区,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实施道路安全法律,增加更多的体育、娱乐、休闲设施;⑨实施可持续和安全的食品政策,使更多人获得可负担得起的健康食品和安全饮用水,通过监管、定价、教育和税收等措施,减少糖和盐的摄入量,减少酒精的有害使用;⑩建立无烟环境,通过立法保证室内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无烟,并在城市中禁止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一方面是要整体提升城市的健康治理水平,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应对解决重点难点健康问题,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每个城市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明显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道路,特别是每个城市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都会存在自身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也常常存在一些老百姓特别关注的健康问题。因此,鼓励每个城市在完成健康城市建设规定动作的前提下,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区域实际,设置一些自选动作,因地制宜,创新性开展一些群众认可的健康促进品牌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推动城市发展与人的健康协调一致。
(许锋华 王建勋 李岳峰 卢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