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ESG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ESG发展脉络

要研究ESG,必须先梳理清楚ESG的发展脉络。本节循时间线追溯ESG理念的起源,并梳理和剖析ESG发展里程中的重要事件。ESG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ESG的酝酿期、萌芽期、确立期和发展期。

1.2.1 ESG的酝酿期

ESG理念真正起源于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具有“基于价值的投资”“绿色投资”等一系列别名。社会责任投资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人们以宗教和道德标准规范投资行为,一些宗教和社团将烟草、博彩、军火等排除在投资之外。传统社会责任投资的核心概念与此相似,遵循“不伤害”原则,即规避有违个人、团体道德或价值观的投资。另外有学者提出社会责任投资这一概念不仅植根于信仰,也深受一系列具有变革意义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比如美国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种族平等和环境运动等。这些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当时投资者的关注,甚至成为投资者决策的考虑因素。信仰与关注社会发展的进步价值观的融合,共同创造了社会责任投资(Townsend,2020)。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非财务信息(即以非财务资料的形式出现,同时又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披露的做法在欧洲和北美相继出现。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更大范围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对传统资本市场中“企业仅仅需要对股东负责”的固有观点提出了挑战(Eccles等,2019)。

1970年至1990年是社会责任投资稳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见证了一系列重要环保法案的制定、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创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一时期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采取排除法,即在投资组合中排除与社会、治理、环境方面通用价值规范相冲突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属于酒业、烟草和军火等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社会责任投资日后将与ESG相结合。

1.2.2 ESG的萌芽期

20世纪9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时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

1990年,世界上第一个责任投资指数——多米尼400社会指数(Domini 400 Social Index)发布。多米尼400社会指数以社会性与环境性议题为筛选准则,由标准普尔500成分股中400家社会责任评价良好的公司组成(卢轲,张日纳,2020)。多米尼400社会指数现已更名为MSCI KLD 400社会指数,是首个追踪可持续投资的资本化加权指数,用于衡量“同类中最好”的企业。该指数不仅为社会责任型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企业比较基准,其优秀的表现还证明了社会责任投资与投资收益两者并不矛盾(卢轲,张日纳,2020),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Morningstar,2020)。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是一场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交叉问题的全球峰会。会议提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倡导人类应当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应当和平共处(秋辛,1992)。

1994年,全球可持续投资基金数量达到26只,资产约为19亿美元(Morningstar,2020)。1997年,环境责任经济联盟(CERES)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该组织致力于推动企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的构想。该倡议是一项针对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问题的联合倡议,所包含的十项原则源于联合国的核心公约和宣言。它呼吁企业将上述十项原则纳入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次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为企业衡量气候变化、人权和腐败等问题的影响提供指导。目前,该组织已有来自超过160个国家的1.2万余家企业会员,并发布了4万余份关于企业实现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进展报告。

2000年,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正式成立。这是一家国际非营利机构,主要任务是协助企业和城市披露环境影响信息。

1.2.3 ESG的确立期

2004至2019年是ESG理念的确立期。这一时期见证了ESG理念从正式亮相,到成为国际广泛认可的主流投资理念。在此期间,ESG生态系统不断完善,ESG相关工具日益丰富,ESG的内涵不断深化扩充。

2004年,联合国正式发布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主导,多家金融机构联合撰写而成的报告“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了ESG概念,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相关问题纳入资产管理、证券经纪服务和相关研究。

2006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正式发布,将环境、社会和治理纳入投资决策考量,含6大原则、34项可行性方案,成为检验投资者是否履行责任原则的重要指针。

2009年,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成立。该组织诞生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会议上,此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这一概念。GIIN的宗旨是促进影响力投资者的沟通交流,创新投资模式,促使更多资金用于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发展。

2011年,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开始制定关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和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准则。SASB旨在建立行业特定的标准,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采用其所在行业的统一标准对ESG问题进行报告,从而提升企业报告的质量。SASB致力于为每个行业提供更加具体的财务信息。

2016年,英国非营利机构“共享行动”(Share Action)发起“劳动力披露倡议”(Workforce Disclosure Initiative,WDI)。这项倡议旨在收集企业管理员工的相关数据,为投资者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其最终目标是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

为了满足ESG投资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机构纷纷创建了自己的ESG评价业务以评估企业的ESG表现。ESG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投资者采用更多样的方式、更灵活的渠道评估公司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环境风险。

近年来,ESG投资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有报告显示,2014至2016年间,在ESG参数上表现良好的公司大多也实现了良好的财务业绩。随着公众对气候危机和其他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升,企业是否有效践行了社会责任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愈加显著。

2015年,《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通过,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象征着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其影响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

2016年,美国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通过了一项战略计划,宣布将ESG原则纳入其投资流程。

2018年,美国大型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呼吁企业通过厘清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盈利的业务,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2019年8月,极富影响力的美国商业圆桌会议组织(Business Roundtable)发布公司使命宣言。宣言承诺:股东利益不再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企业的使命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并增进所有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和股东)的福祉。包括苹果、亚马逊、摩根大通在内的181家美国顶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签署了这一份宣言。

2019年全年流入美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资金高达200亿美元,该数字是2018年的四倍多。美国近500家基金在其投资说明书中添加了ESG标准,正式向投资者传达了可能使用ESG来指导其投资决策的信息。

1.2.4 ESG的发展期

2020年至今是ESG理念的快速发展期。全球可持续基金在第一季度实现了456亿美元的净流入,而整个基金领域的资金流出为3847亿美元(Morningstar,2020)。

2020年9月,GRI、SASB、CDP、CDSB和IIRC五个主导机构联合发布了构建统一ESG披露标准的计划。几乎同时,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和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推出了统一标准。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我国ESG投资的快速发展。

2022年4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金融市场参与者在根据《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披露可持续性相关信息时使用的技术标准,规定了需披露信息的确切内容、方法和呈现方式,提高了披露质量和可比性。

2022年11月,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于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各国代表达成协议,同意设立气候赔偿基金,以补偿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损失和损害。

2022年11月,欧洲议会高票通过《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提案,CSRD将报告主体扩大至欧盟所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强制使用统一报告标准,推动自身业务和上下游产业的碳排放量披露。CSRD的生效标志着欧盟成为全球首个采用统一披露标准的地区。

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

在中国,ESG从引入到快速发展的进程十分迅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ESG实践生态体系。从政府维度看,中国ESG市场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见,ESG理念与我国追求的经济长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从市场维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ESG纳入战略管理、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随着ESG理念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和财务指标,还要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纳入评估中,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监管机构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相应政策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树立ESG投资理念。例如,自2020年起,代表性投资机构BlackRock和State Street已经开始要求接受其投资的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披露其ESG信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主权基金挪威央行投资管理机构(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公开列出其规避的一系列ESG表现不达标的企业。国内商业银行ESG评价已有实践案例,虽ESG评价及应用开展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基于信贷客户ESG风险特征开发了ESG评价标准体系,并就ESG评价结果融入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尝试。

从研究主体维度来看,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ESG发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ESG理论体系。2019年以来,中国ESG研究院从ESG标准体系、理论创新等维度帮助ESG落地中国,牵头制定“1+N+X”ESG标准,发布《企业ESG披露指南》《企业ESG评价体系》《企业ESG报告编制指南》三项团体标准,出版《ESG理论与实践》《中国ESG发展报告》《ESG披露标准体系研究》《国内外ESG评价与评级比较研究》等系列丛书。同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提出中国债券发行主体ESG评级,依托自建的ESG数据库,输出ESG评级结果、行业表现、具体指标得分、量化数据以及独家ESG分析报告。

小案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的三年拼搏之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ESG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于2020年7月联合发起成立,围绕ESG披露标准、ESG评价、ESG理论等方面,陆续推出包含论文、专著、政策咨询报告等不同形式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并开发ESG相关的案例与课程,成为引导中国ESG研究的高端智库和培养ESG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年来,中国ESG研究院不断探索ESG中国化道路,从三个研究小组拓展到十个研究大组,从“对ESG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到帮助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构建多套ESG标准。2021年,中国ESG研究院牵头制定“1+N+X”ESG标准,是涵盖通用、行业专项和特色模块的标准体系,发布《企业ESG披露指南》《企业ESG评价体系》《企业ESG报告编制指南》三项团体标准,出版专著《ESG理论与实践》,初步完成ESG理论梳理过程。2022年,已完成钢铁行业专项标准,正积极开展汽车、交通运输等其他行业专项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主持编撰出版《中国ESG发展报告》《ESG披露标准体系研究》《国内外ESG评价与评级比较研究》等系列丛书,阐述了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2023年,与社科联等政府机构合作,努力为建设ESG标准体系贡献智库力量,完稿《从CSR到ESG: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努力扩大ESG影响力,呼吁企业履行ESG责任,参与ESG披露评价。同时,中国ESG研究院连续两年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务部等国家部委,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行业协会,UNPRI和GRI等著名的ESG国际组织,全国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众多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举办中国ESG论坛,获得央视网、每日经济新闻网、中国证券报、华夏时报等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