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基础。本项研究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需要,在5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院系调整,工科院校形成以单科性工学院为主的模式,本科工程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此阶段,工程教育采用的是苏联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工科院校专攻一种工程专业,隶属于相应的部门,仅一部分多科性技术院校直接隶属于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设置偏重重工业。这种模式曾较为有效地配合了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但专业领域过于狭窄,使得学生很难适应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这方面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
2001~2006年的五年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翻了近一倍,毛入学率达到22%; 2006~2011年的又一个五年期间,高等教育继续稳步发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模扩张。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满足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高等教育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截至2010年,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本科在校生人数达到371万,研究生达47万。全国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400万人,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
高等工程教育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师生比例不合理、企业对工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低等问题。工程教育所需要的资金基本来自国家,与企业间联系相当微弱,工程教育对企业的技术需要并不敏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从而使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国在2006年初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在大量工程实践中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新一代合格的、卓越的工程师。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加强工程教育,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近年来,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内涵发展、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措施,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刘延东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时间为2010~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如何以高校为主,联合产业界和政府共同把中国的工程教育做强做大,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3.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1)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998年,《欧洲工程教育杂志》最早发表了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文章。美国为了评估各类高等工程、技术等专业设置的质量,成立了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评估标准。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引入专业认证机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技术人员教育评估体系,采用外部评估方法,强化工程教育的质量管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在世界各国发展很快。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结构国际网络组织(INQAAHE)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美、英、日、澳、中等国的250余个活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质量保障、评估机构加入该组织。INQAAHE通过两年一次的双年会以及会员论坛等方式积极促进和推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提高方面的良好做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林梦泉、唐振福对INQAAHE近五年的会议主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包括:质量保障文化与质量保障新方式;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如何处理外部与内部质量保障的关系;政府因素与质量保障机构的独立性;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等。在这些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又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普遍关注高校办学多样性面临的巨大挑战;营造外部评估和院校自我评估协调发展的质量文化成为共识;政府、质量保障机构和高校等管理主体的协同趋势明显;开展跨境质量保障成为各国维护教育主权的重要共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质量保障水平,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新的道路。
(2)我国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已二十多年,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开始。2003年教育部提出实施“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2004年3月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22条)强调,要“健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规范和改进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
。至此,我国从组织、制度、形式、内容等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宏观和微观构建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和意见。同时也表明,只有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有所保障和提升。
为进一步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整体部署,教育部开展了对“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和“研制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立项研究工作。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与武汉大学共同)分别牵头成立课题组,承担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中山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牵头成立课题组,承担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建设任务。
(二)研究意义
1.提高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需要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任务。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总结。而这正是我国地方工程教育长期以来的主要欠缺项。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受到削弱,实验基地设备老化,工厂实习难以落实,设计环节不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发达国家的学生除有大量的在校教学实验外,与企业结合的工程训练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而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学生一般只有4~8周时间在校内进行工程训练。因此,我们需要对工程教育质量现状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科技人员的主渠道,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活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决定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大量事实证明,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起步时期的工程教育都是在工业发展需求的带动下发展壮大的。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愈发表现出主动性,成为工业增长、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而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则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资料显示,我国有140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210多万工程师,数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国民经济人均产值只有发达国家平均值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高等工程院校为工业企业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直接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工程性论文和设计的数目也偏少,这与我国工程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差距很大。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的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我国培养的可获得资格的工程师数量连年居于末位。因此,研究工程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3.地方经济和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然而,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出现了“办学趋同化”的倾向,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质量标准单一。许多学校学科专业划分过细,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知识面太窄,又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导致学生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问题可能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经费、基础素质、就业走向等,但地方高校如何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将高等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