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对日方针是党中央确定的
我国早期的对日方针政策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我是在工作中逐步了解并加深认识的。
我感到,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日工作的实践,中国逐步地形成了一条对日政策的总方针。概括起来说,就是:“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孤立美国,或使日本逐步摆脱美国控制,间接地影响日本人民,给日本政府以压力,迫使日本改变对中国的关系,逐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们主动地开展与日本的民间往来,积累了对日工作的经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于中国对日方针的形成,当时在中联部工作的日本问题专家张香山在《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一书中写道:“1954年底,吉田茂下台,鸠山一郎执政。新上台的鸠山首相表示,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有一个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任是由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兼任的。他看到中日关系有所发展,并且有不少日本人希望到中国访问,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情况和对日政策,便提出一个建议:拟通过新华社把周总理1954年会见日本国会议员团和日本学术文化代表团的谈话,以及1955年1月会见村田省藏的谈话摘要发表出来,让日本方面了解中国的对日政策。在和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商讨时,张闻天认为,那两次谈话不是全面地论述我国对日政策的,当时很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对日政策的文件,并建议由王稼祥同志主持起草。周总理同意后,王稼祥召集对日工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共同讨论,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草拟了一份文件,经周总理批示,上交政治局。1955年3月1日,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这个文件。”
“这个文件叫作《中共中央关于对日政策和对日活动的方针和计划》。文件……肯定了前面已提到的对日政策的总方针,表示今后要继续执行这个总方针……这个文件可以说是我们党第一个全面的对日政策的重要文献。它不是仅仅涉及对日外交,而是全面地涉及对日关系各方面的问题。例如文件确定了我国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在谈到中日关系正常化问题时,张香山说:“其中提到赔偿问题、结束战争状态问题现在不宜确定下来,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时再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体会,这个文件突出地体现了“以民促官”“争取与日本政府挂钩”的思想,它强调了通过日本人民要求解决中日间的问题的呼声形成压力,来积极寻求两国政府间的接触和谈判,以逐步实现邦交正常化。换言之,明确地提出了直接与日本政府谈判的设想。过去通过民间团体谈判达成的协定,因为不是政府间协定而没有什么约束力,导致效果不令人满意。今后应当注意日本人民希望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结束战争状态、战争赔偿等问题在建交前不宜主动解决;对中日两国人民有利的问题应继续由民间团体谈判;但使我被动而对日本政府有利的问题,应在适当的时候主张两国政府谈判。政府间接触不单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可以加大对日本政府的压力。
张香山认为:“1955年制定的这个文件,是在我国建国后对日政策中最全面的、经过政治局讨论通过的正式文件。”他说:“日本有些中国问题专家批评中国对外政策大都是根据长官意志决定,忽略组织过程。从上述文件制定的整个过程看,足以证明这种批评是不恰当的。”
我感到,后来的中日交往,基本上就是在这一总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