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几星霜:战后中日关系亲历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胡同里的小四合院

先说外宾到京后的住宿。

现在,北京的高级饭店和宾馆早已今非昔比,不仅档次高、整洁、舒适,而且分布在市内各个繁华地段,但那时全北京专供接待外宾用的高级饭店却只有一家——北京饭店的中间那座楼。由于北京饭店床位有限,无法安排高良富等人入住,因此,他们被安排住进了西城区宣武门附近头发胡同一座小四合院里的正房和西厢房。当时还请了一位热心而高明的厨师,换着花样,为客人安排一日三餐。据说,客人很满意,称赞大师傅的“水晶猪蹄”做得尤其好,味美可口。由于宾主同住一个院,过着家庭式的生活,人们就打趣说,这是跟日本朋友一道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活动。

孙平化讲话一向风趣幽默,爱开玩笑,也许是自谦吧,他曾向我讲过参加这次接待工作的小插曲。他说,战前他虽然学过日语,但日本战败后一直未用,感到生疏,没有把握,当伊尔14小飞机在北京机场停稳后,他便登机,在舱内用了本来就不怎么好而又多年未用的日语向客人寒暄了几句,客人反映:“此人讲的日语,我们听不懂!”

不过,同去接机的冀朝鼎,不愧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用流利的英语表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客人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高良富等三位日本客人此次来中国,除通过参观访问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外,主要目的是谈贸易——签订中日之间的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深入了解一下这三位日本客人的身世。

高良富,早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任日本女子大学等学校的教授。1932年1月曾来上海,经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介绍,认识了鲁迅。《鲁迅日记》1932年1月12日载:“夜同广平往内山君寓晚饭,同坐又有高良富子夫人。”她向鲁迅求过字。《鲁迅日记》1932年1月23日载:“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句云:‘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这首诗写于淞沪之战的前六天,当时中国正处于空前的危机中。诗的寓意是:中国在白色恐怖下,寒气凛冽,千里冰封,人民惨遭杀戮,血沃中原,但大地上到处依然是茁壮的劲草,盛开着灿烂的春花,而旧的统治者已露出腐朽病败的征兆,不能再照旧统治下去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高良富曾从事过反战和争取和平的运动。战后当选参议员,从事国际和平、妇女和文教等方面的活动,而且与印度圣雄甘地、大诗人泰戈尔结识,是一位善操英语的社会活动家。

帆足计,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曾任经济同友会干事、商工省参议、日本产业协议会专务理事兼事务局长。1947年参加绿风会,同年当选参议员。1950年加入民主党。1952年加入社会党,同年当选众议员。

宫腰喜助毕业于日本大学经济学院。1945年曾参加创立日本协同党,历任税理士、国民协同党副干事长。1947年至1952年当选众议员。来华时,他是日本改进党国会议员。